俗語有云: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福。 也就是說,家族的富貴很難長久維持,然而曾氏家族是個例外,不僅繁榮昌盛,還培養(yǎng)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 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訣呢?【微信公號:今智塔老板課堂】 1 一個家庭的興敗與否主要看三個地方 第一看:看子孫的起床時間,曾國藩自己深刻體會到早起的益處,也要求子孫早起。如果子孫睡到日照三竿還沒起床,那么這個家族必定要衰敗。 第二看:看子孫是否做家務,曾國藩認為人一生有兩件事要一以貫之,其中一件就是勤勞,一勤治百病,只有勤勞才能做成事情。 第三看:看子孫是否讀圣賢書,禮記中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只有學習圣賢文化,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2 四條遺囑
修身之道,最難的是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道,最難的是慎獨。慎獨,即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也能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這需要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欺騙別人容易,欺騙自己卻很難,孟子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胸坦蕩、無愧于心的人,內(nèi)心自然平靜。 慎獨的人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自己一天的作為,無愧于天,無愧于人,內(nèi)心沒有顧忌,心情平靜愉快,這是人自強的第一道關(guān)卡,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第一等大事!
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規(guī)律性和法則,人要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能存邪念,為人要端莊敬重。 何為敬?就是追求內(nèi)心的專一和純凈,外在的嚴肅莊重。出門在外,對待任何人都要向?qū)ΥF賓那樣。 人的聰明和智慧,都是從“敬”中來。只有懷著敬畏的心,時刻保持謙卑,才能對人敬。 為人敬重謙卑則能日益精進,為人傲慢狂妄則會越來越懶散。不管外物如何變遷,自己都保持一顆恭敬之心,從不懈怠,那么擁有強健的身體,還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微信公號:今智塔老板課堂】
讀書的目的是知曉仁義禮智信,“仁”即是“仁愛”,要有博愛之心,“欲立立人,欲達達人”,自己想要獲得一定地位,就先幫他人獲得地位;自己想要建立一番事業(yè),就先幫他人建立。 人人都想自立自達,如果能有立人達人的仁愛之心,何愁沒有他人的幫助呢?在眾人的擁護下,建功立業(yè)又是什么難事?
如果人能自食其力,衣食住行之所用都是自己辛勤勞作換來的,那么鬼神也會敬重他。 農(nóng)民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所食所用都是自己參加勞動獲得的。反觀富貴人家,錦衣玉食,每日縱情享樂,沒有一餐一飯是靠自己勞動得來的,這是最不幸的事情,鬼神也不會答應。 古代的賢人,沒有不勤勉的,凡事親力親為、事必躬親,才能有所得,也才能受之無愧。否則就會被人所不齒。 3 如何教育“官二代” 家是每個人生活的最基本單位,古語有云:“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講的就是家規(guī)的重要性。 古時候,家家都有家規(guī),一般是家中長輩或德高望重者制定的規(guī)則,后輩聽從訓示和教導。家規(guī)、家訓的形成,更多的是長輩對子孫后代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曾國藩對子孫的教育十分重視,在京城為官時,時常寫信回家,敦促孩子們讀書寫字。他教育9歲的兒子曾紀鴻,讀書的目的不是做官,而是要做”讀書明理的君子“。 曾國藩在而立之年立志做圣人,對自己嚴格要求,從未有過一天的懈怠,在他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也要求子孫這樣做,比如早起、勤勉、戒多言等。 通過曾國藩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子孫后代成為棟梁之才,為整個家族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家庭乃至家族的興衰成敗與家風密切相關(guān),好的家風是一個人前進的指向標。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xiàn)如今,文化多元,每個人的追求也變得多元,但是家風仍舊不能丟下。它是一個人修身成人的開端,也是我們活著的精神路標和支柱。 愿你行走天地間,好的家風永遠陪伴。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