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已經圈粉無數的16歲才女武亦姝在今晚的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奪冠。 春節(jié)期間,央視的《中國古詩詞大會》猶如綜藝界的一股清流,贏得了一眾稱贊。 緊跟著走紅的,還有來自上海復旦附中這位高一女生——武亦姝。 年僅16歲的她,小小年紀就有了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習慣于捧著一本詩詞集靜靜地看,仿佛就擁有了全世界。 也有人說,滿腹詩書的武亦姝,“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 臺下的亦姝,跟臺上的亦姝一樣,喜愛中國古典文化,愛詩詞,愛穿漢服,還寫得一手好字。 去年年底,她還參加了China Thinks Big 的比賽,成為“中國漢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的生存與發(fā)展現狀”參賽項目隊員之一,希望通過調查研究,向社會展現傳統(tǒng)工藝的生存狀況,引起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重視。 是什么原因讓她脫穎而出贏得觀眾喜愛,她的表現又反映出大眾在誦讀詩詞時的哪些期盼呢? 讀詩最重要的 是培養(yǎng)孩子廣博的內心 在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武亦姝主動說起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是陸游。 著有《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等詩詞的陸游,他的個人經歷和寫作風格長期以來給人留下了沉郁頓挫的印象。 尤其是他臨終前對兒子囑咐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讓他的人生更顯幾分灰暗。 可在武亦姝眼里,陸游卻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為什么會有這種認知差異呢?這與學生所接觸的詩人作品面是否有關? 無獨有偶,曾在播呀FM講授《如何與孩子一起讀古詩》(點擊鏈接查看原文)的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老師,也做過相關的調查。 她發(fā)現,“大學里最喜愛的作家很少有人選杜甫。為什么呢?學生說,我們覺得杜甫可敬,但不夠可親可愛。我想這是因為通行的選詩版本選的杜甫詩多為“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一些憂國憂民的作品,可能比較強調杜甫的某一個形象,所以大家覺得杜甫很可敬,但不夠可親?!?/p> 只有全方位地涉獵作品,才會打破對作家的固有印象,發(fā)掘更立體和真實的形象(她)。 “其實,偉大的作家,他的內心一定是廣博的,他對大自然一定是融入的、賞愛的。那么他對人世間也是充滿了關懷,這并不矛盾。杜甫也寫過很好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意圖。” 詩詞不在于背了多少 在于孩子的內心與其有多少碰撞 武亦姝從第一輪的基礎題,到飛花令,再到攻擂成功,這一路的過關斬將除了讓人感嘆她驚人的詩詞儲備量,更使觀眾真切體會到她對古詩詞的摯愛。 在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感遇》一詩中,有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如果引發(fā)一下,“草木有本心”,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有所完成,都是美好的。
這些正是我們需要訓練和鼓勵孩子成長的——他們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這是一種向內的自我完成,而不是向外的尋求。 賽程過半,觀眾越發(fā)見識到誦讀古詩詞對武亦姝性格的塑造。 答題時下意識表現出的自信笑容 得知自己好成績后毫不掩飾的激動 這些表現,離不開經典詩詞對她的影響。 詩詞重要的是感發(fā)之力,不在于孩子背了多少,還在于有多大的力量跟他內心產生碰撞,有多少詩詞能夠積存在他心中對他的生命產生影響。 武亦姝進入到了經典詩詞的世界,更體會到了其中的趣味。 《詩經》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要說這場比賽最精彩的部分,當屬“飛花令”環(huán)節(jié)。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兩位選手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接替說出含“月”的古詩詞,超時即落敗。 各戰(zhàn)七八回合之后,輪到武亦姝答題,可她這次的回答竟然和前文重復了!要知道,人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最怕節(jié)奏被打亂,這下壞了,時間不等人。 可誰料想,轉眼間,她就口吐蓮花般答出了這句 這最后自信的一笑,最為迷人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詩經·豳風·七月》 不由得評委嘖嘖稱贊。觀眾更是驚呼,“就連《詩經》也難不倒她?” 其實,要想了解李白、杜甫等唐宋詩詞的情感源頭,就需要回歸《詩經》,這才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中國有詩教傳統(tǒng),而最早的詩歌總集就是《詩經》。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花木之名。這里的“詩”,指的都是《詩經》。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詩經》研究專家李山認為,《詩經》是中國文學的起源,奠定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傳統(tǒng)。 《詩經》是先民的歌唱,創(chuàng)作于夏商周,特別是周王朝時期,這也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的形成時期。 《詩經》是萬花筒,折射了孔子一直想回歸的理想社會——周王朝的政治、社會制度,以及民情。為什么中國沒有西方的史詩傳統(tǒng)?為什么中國很早就遠離了宗教信仰?為什么同姓不婚?為什么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農主義得以持續(xù)幾千年?為什么重農主義和天人合一的獨特政治哲學觀點互為表里?這些問題,以及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都可以從《詩經》中尋找到答案和源頭。 今年已有94歲高齡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老先生,曾在《給孩子的古詩詞》的序言里寫道: 曾有人問我 :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
2017,恰好是博雅小學堂重返經典年,多檔古詩詞節(jié)目正在熱播,邀您追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重返經典年,開山力作” 《李山講詩經》 |
|
來自: ndkdkd > 《傳統(tǒng)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