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我的前半生》火透半邊天。女主羅子君從一個依附丈夫的家庭主婦到一名職場女性的蛻變,讓網友們感到驚艷的同時,也紛紛討論起女性自食其力的魅力和重要性。 隨著越來越強的社會公平訴求,自強、獨立的女性正成為她們向往的樣子,比如《歡樂頌》里的職場精英安迪,《都挺好》里自立自強的明玉。女性們更加渴望從經濟上、生活上、人格和精神上,最大可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 “生活模仿藝術,遠勝于藝術模仿生活?!钡啾人囆g的夸張和完美,身邊很多“隱身”女性的獨立之路,或許更加真實、動人。她們的韌性和強大,更多的是為了生存,然后在需要和被需要中,活出自信和尊嚴。 美食紀錄片里“獨立”的武漢婆婆 在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中,武漢的地道美食讓人垂涎,但制作美食的人,她們獨立、自強的品格更惹人關注。有一群人,她們仿佛在吶喊的邊緣,裹著一身煙火氣,卻默默“獨立”扛起生活——比如霍元甲燒烤的掌門人艾鳳華。 艾鳳華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婆婆,她說,武漢三鎮(zhèn)本地人開的燒烤店,沒有一家比她做的久,她的燒烤攤已經做了38年?;粼谉咀畛醯恼崎T人是她丈夫,因為他在燒烤攤時愛播放《霍元甲》,霍元甲燒烤的名字就這么叫開了。 十八年前,丈夫去世,只剩婆婆一個人的燒烤攤,她一做就是20年。被人欺負、看不起,以及生活的艱辛,她都一肩承擔。她說,不覺得累,也不怨,但寂寞,燒烤也逐漸成為一種寄托。買菜、烤制、待客、收錢,被60多歲的她一個人包攬,對她而言,“動起來,就覺得身上有勁”。 婆婆的燒烤攤位置偏僻。有專門從武昌過來的吃貨,在巷子口兜兜轉轉,順著香氣一路摸過來。經常光顧的食客們覺得,在霍元甲吃燒烤,就像回家吃飯。讓婆婆烤幾十個串,和朋友整幾瓶清爽順口的江小白,淺飲慢酌,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兒,享受微醺的夜色,是一天忙碌下來最輕松、愉悅的時刻。而燒烤攤上香滋滋的食物,婆婆話語里漫不經心的體貼,都是讓他們流連忘返的味道,也是霍元甲硬氣的資本。 對于“艾鳳華”們,自食其力無疑是最值得歌頌,而在范雨素、余秀華們能在人生荊棘中,用思想的獨立,走出另一種活法也值得尊重。 命運被重新裝訂的范雨素 2015年,“我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讓范雨素火了。但是和余秀華的“腦癱詩人”一樣,她的名字前面也有著“家政女工”“農民工”等標簽化、炒作的名詞。她不覺得自己是下一個余秀華,她說“自傳刷屏是偶遇的沙塵暴”。 范雨素來自襄陽農村,少年離家出走,再沒上過學。嫁人之后,丈夫離家一去不歸,她為了溫飽,為了看更大的世界,帶著女兒成為北漂?!洞蠹摇穼诘淖髡甙补庀嫡f:“她那個時候日子極其艱難。印象中她當時只有一個女兒和她在一起,她和女兒的飯就是白米煮稀飯,沒有任何菜。她說她們常常就是這樣的飯,一吃好幾天?!?/p> 但別人眼里的坎坷,范雨素沒有訴苦?;钪傄鳇c什么吧?接受過去,直面現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就是范雨素的活法。出名時的范雨素在北京做育兒嫂,在雇主家,每次吃飯時,雇主親戚遞給她的一次性筷子,讓她對命運無從幻想,也無力反抗。 但同樣是為了“活著”,她活出了藝術作品里主人公的光環(huán)和超然。而支持她一路走來的,是她敢獨自面對世界、接納自己、追求精神世界的勇氣。她不靠文字謀生,那只是表達的一個出口,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需求。面對采訪,她曾自嘲:“好像窮人只能為飯活著,才沒人笑似的?!?/p> 有讀者曾評價《我是范雨素》:“這樣的文字接地氣,沒有花架子,鮮活地展示出生活的煙火氣。同時也充滿著一種能量,而不是怨天尤人。比起很多無病呻吟的花腔,有一種質樸的素養(yǎng)?!?/p> 如果說,燒烤婆婆和范雨素的獨立是樸素的,那么在今年7月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借機向導演、制片呼吁給中生代女演員機會的海清、姚晨等實力“青衣”,無疑更亮麗、時尚。當更成功的她們還在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努力,普通的我們是否要抓住不多的機會,盡可能去重新裝訂自己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