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知道蕭家在遼國的顯赫地位,自契丹人建遼國,遼國的皇帝皆出自耶律家,而皇后,皆出自于蕭家。蕭家誕生了一個女嬰,取名觀音,長大后,品、貌、才三全,并且毫無懸念地嫁給了遼道宗耶律洪基為后,倍受寵愛。蕭觀音三十六歲那年,大遼宮廷風云突變,一代美后被遼道宗賜死。宮闈深處,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都是“愛好”惹的禍 這事要從一份奏章——《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說起。“懿德皇后”即蕭觀音,“私伶官”即與唱戲的私通。在這份由當朝太子太傅耶律乙辛提交的奏章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皇后蕭觀音的偷情過程。不僅如此,他還提交了一份香艷十足的證物《十香詞》,一份皇后蕭觀音寫給伶官趙惟一的情書。 貴為一國之母的蕭觀音會愛上一個伶官嗎?還是耶律乙辛膽大過頭了,公然給皇帝戴上一頂綠帽子?要分析這段深宮迷案,又要提及蕭觀音的三項個人愛好——詩詞、音律、書法。正是這三樣東西,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地將她推入了黑暗的深淵。 雖然遼國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已經(jīng)創(chuàng)建了契丹文字,但遼人尚武,一向不鼓勵子女讀書,認為讀書簡直是浪費時間。遼國的皇后們大多能輕松自如地指揮千軍萬馬沖鋒陷陣,卻很難提筆著文寫詩。但凡事都有例外,這蕭觀音就是這群遼國皇后中的異類——她偏偏討厭胡服騎射,而喜歡舞文弄墨,不僅將自己國家的文字認得溜熟,更對中原文化喜愛異常,簡直到了狂熱的程度——詩詞、音律、書法,樣樣精通。 這些給她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的個人愛好,將成為害死蕭觀音的“幫兇”…… 要命的《回心院》 嫁給遼道宗之初,蕭觀音還是很受道宗寵愛的,不僅在宮中夜夜相伴,就連出宮打獵也會被帶上,偶爾還讓蕭觀音現(xiàn)場賦詩為自己的打獵活動助興。生下皇太子后,蕭觀音更是三千恩寵集于一生。但蕭觀音偏偏是個愛讀書的人,看到熱愛射獵的遼道宗開始怠于朝政,心中著急,于是學著書中的賢妃向自己的丈夫進諫:“妾聞穆王遠駕,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幾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龜鑒也?!苯Y(jié)果道宗開始厭煩起眼前這個姿色已衰而又絮絮叨叨的女人來。 為了挽回丈夫的心,蕭觀音用平生所學,精心寫成了《回心院》詞十首,然后又為它配上了曲調(diào),準備演奏成熟后獻給丈夫。要說這蕭觀音你已經(jīng)寫下這么情意綿綿的詞了,直接獻過去不也挺好的,還非要譜什么曲?譜曲就譜曲吧,你干嘛非得譜成那么高難度的,宮里都沒人能跟你合奏?既然沒人,你就一個人演奏唄,卻非得去尋覓一個高手來跟你合奏,而這高手還偏偏是個男的! 想想看,在一國之后的寢宮,時常有一個英俊小生和皇后演奏歌詞纏綿悱惻的《回心院》,誰能保證不犯點錯誤?讓誰看見不產(chǎn)生點聯(lián)想?更何況有人虎視眈眈…… 那個虎視眈眈的人 皇宮作為政治斗爭的中心,歷來都是一個充滿陰謀與血腥的地方,既然蕭觀音不講政治,或者說不懂得保護自己,那就不要怪有人會鉆這個空子了。 太子太傅耶律乙辛本來趁著遼道宗疏于朝政之機,獨攬大權(quán),把持朝政。然而從太子開始參預(yù)朝政后,他的權(quán)力越來越受到限制。由于害怕太子繼位后會對自己不利,耶律乙辛整天眼巴巴盼望著太子和皇后出點什么問題,這時候,《回心院》的演出開始了,耶律乙辛肯定在心中高喊:“天助我也!” 但是作為一個外臣,耶律乙辛是不可能進得了內(nèi)宮的,那他又是怎么得知皇后時常與一個英俊小生合奏樂曲呢?自然是宮中有人,這個人就是皇后身邊的貼身侍女單登。按說,既然能做皇后的貼身侍女,單登必然是皇后的心腹之人。但事實恰好相反,單登非但不忠于皇后,甚至異常怨恨皇后。為什么呢?原來這單登本是一個精于音律的宮女,雖經(jīng)比試后敗給了趙惟一,但她卻認為自己并不是輸在技藝不如人,而是輸在皇后對趙惟一的偏心上。而皇后為什么對趙惟一偏心,那是不言自明的。于是,單登經(jīng)常向妹妹發(fā)牢騷,恰好她的妹妹又是耶律乙辛的相好,這番話自然很快就到了耶律乙辛的耳朵里,于是鏈條就連在一起了。 《十香詞》,最后的催命符 只是皇后與伶官趙惟一情意綿綿地合奏《回心院》這件事,皇帝頂多也就殺了趙惟一,然后繼續(xù)冷落蕭觀音。要想證明皇后與一個下賤的伶官之間確有出軌行為,必須要有更勁爆的證物來。那時沒有短信,最好的證物莫過于一份親筆書寫的情書。 這個證物在適當?shù)臅r候出現(xiàn)了,彩絹之上,是蕭觀音親手書寫的一首艷曲《十香詞》,詞后,是蕭觀音的七律《懷古》一詩:“宮中只數(shù)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p> 也有人說這首《十香詞》其實是耶律乙辛讓人制作了交給單登,然后由單登向蕭觀音謊稱這《十香詞》是宋國皇后所作,并勸說蕭觀音把它抄下來并為它譜曲,以創(chuàng)造當世“二絕”之佳話。雖然《十香詞》的遣詞用語有點浪,但卻正合蕭觀音孤寂中的心態(tài),于是蕭觀音不僅親手用彩絹抄寫了一遍,還在其后題了詩。 無論內(nèi)幕如何,演出到此結(jié)束了,拿著蕭觀音親手眷寫的《十香詞》,耶律乙辛立即寫了一份煽動性極強的奏章,呈給了遼道宗,并點出《懷古》一詩實際上暗含“趙惟一”三字,這更證明皇后這《十香詞》確實是為她的情夫所作。這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遼道宗暴怒了,立即將皇后召來,猛揍一頓,接著用一條白綾將其賜死。 體扒個精光,隨便裹個葦席草草埋葬。直至蕭觀音的孫子當上皇帝后,才把蕭觀音尸體刨出,以“宣德皇后”的名號與遼道宗合葬在一處。以后金滅遼,金兵攻陷遼國京城,又將蕭觀音的尸身刨掘出來,剝?nèi)ド砩辖鹩?,任由牛馬踐踏…… 兩種說法 一個謎團 這個歷史名案,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完全是耶律乙辛的陰謀構(gòu)陷,蕭觀音是被冤枉的;也有人認為蕭觀音確實與伶官趙惟一有私情,只是不幸地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當時的契丹雖然已經(jīng)是正在漢化中的民族,但在道德觀念方面,特別是對兩性交往方面遠遠沒有中原王朝控制得那樣嚴,像蕭觀音這樣公然把男性伶官召進寢宮彈琴的事情,這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在沒有太多道德束縛的情況下,失寵的皇后愛上多才多藝的伶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過這種事情即使發(fā)生了,以契丹的習俗,蕭觀音也不致于賠上一條性命。只能說,她運氣太背了,趕上了耶律乙辛這樣“能說會道”的政治對頭,和遼道宗這樣薄情寡義的丈夫。 香消玉殞過后,女詩人的靈魂竟無安生之地,實在讓人唏噓不已。而由她引發(fā)的這段深宮迷案,由于時過境遷,很難再辨清其中的是是非非,只能任后人憑一些蛛絲馬跡各自去評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