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 散文具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以分為記敘性散文、描寫性散文、議論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四種,通常又將其分別稱為寫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狀物類散文、抒情寫意類散文、議論隨筆類散文。雜文屬于廣義的散文,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借敘事寫人寫景發(fā)議論,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等。 1. 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人物、事件為主要表述對象,借寫人敘事以抒情寫意的散文,稱為寫人敘事類散文(記敘性散文)。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xiàn)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fā)。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如魯迅的《一件小事》是散文,而《祝?!穭t是小說,兩者題材與要求各不相同。 根據(jù)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qū)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fā)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段的剪輯,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qū)別。 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xiàn)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忽然精神面貌,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qū)別。 2.寫景狀物類散文(描寫性散文) 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抒情、議論、說明等手段,以表現(xiàn)人文環(huán)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物件為主要內容的散文,稱之為寫景狀物類散文(描寫性散文),如朱自清的《綠》。這類散文中有一種偏重于描寫勁舞的游記性散文,如李健吾的《登泰山記》。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都屬記游范圍。游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夸飾和虛構;但又不要照相似的實錄,二是作者融請于物,達到情景交融。 3.抒情類散文(抒情性散文) 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手段, 重在作者主觀情感抒發(fā)的散文,稱之為抒情類散文(抒情性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xiàn),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見。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于某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借助象形聯(lián)想或意蘊聯(lián)想把主觀情感表現(xiàn)出來。如楊朔的多數(shù)散文,茅盾的《白楊禮贊》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4.議論隨筆類散文(議論性散文) 議論隨筆類散文(議論性散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于發(fā)表作者思維成果、顯示理趣與哲思的散文。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fā),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與一般議論文的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是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論文。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有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爐,合政論與文藝于一體。如魯迅的雜文《燈下漫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性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問題特征概括來說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是指內容散、章法散、筆法散;而“神不散”是指題旨鮮明,意蘊通達,觀點集中。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較強的紀實性。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主張“大實小虛”: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的前提下,某些細節(jié)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任務的虛擬,不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盡管散文的細節(jié)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2.取材的廣泛性。散文的內容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優(yōu)美的散文往往選取揭示“人類崇高感和莊嚴感”的題材,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題材。 3.形式的靈活性。 ①結構多種多樣。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先后順序或以空間轉移順序為序組織材料;有的以坐著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tǒng)率,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散文可以自由的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興、聯(lián)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一敘述、描寫和議論為主;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4.詩意濃郁。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于抒情的文體分不開。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什么,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同時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yōu)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5.語言優(yōu)美。優(yōu)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講究文采。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筆淡輕彩,著力表現(xiàn)事物的“畫意”,再現(xiàn)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xiàn)散文的“詩情”和“畫意”。散文講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實散文語言卻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家常風”。 ②靈活疏放。作者可以浮想聯(lián)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注重節(jié)奏。句式富于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 6.短小精悍。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正如郁達夫所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 四、散文的章法 “章法”指文章組織材料、布局謀篇的方法。散文的章法有三條: 1. 注重鋪設文脈。 文脈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縱貫作品的脈絡(線索)。一篇文章中,可能同時有幾種因素起“貫穿”作用的,像時間推移(時間線索)、視角的變換與連接(空間線索)、情感的發(fā)展變化(感情線索)、人物的串聯(lián)(任務線索)、事物的串聯(lián)(事物線索)等等。其中,往往會有某一種印痕更深,凸顯得更為明顯。在集中顯示文脈的地方,往往會精心安排一些語句,起突出強調的作用。 2. 注重過渡和照應。 散文除了要鋪設縱貫全篇的脈絡來增強整體感,在過渡和照應方面也非常講究。過渡時密切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之間聯(lián)系,從一個內容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另外一個內容。照應是密切前后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使前面提到的東西能夠有著落,通常表現(xiàn)為:首尾呼應;對前面鋪墊內容的呼應;為了強調而在后面反復提及形成呼應。過渡與照應有時連在一起使用,可不做確切區(qū)分。 文脈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現(xiàn)在文章的思維標志即文章的過渡句段和銜接句段上。在議論性散文中這種“標志”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縱向思路的過渡和整合。語言標志是“不僅過去……,現(xiàn)在也是如此”,“誠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二是橫向思路的銜接與整合。其語言標志有:“其實,不僅……,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僅是……,更是……”。 3. 注重收放自如,繁簡相宜。 宕開筆去說長城,再說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下令修長城還早數(shù)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項“工程”——“有了它,才的劉備、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zhàn)爭的中國才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獨句段干脆有力地收束:“它,就是都江堰?!敝环挪皇眨皇娌痪?,文字和思緒就“跑”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開闊舒展,又不失嚴謹?shù)姆ǘ取?/SPAN> “繁筆”與“簡筆”是就描寫的色彩、力度而言的?!胺薄笔钦f用墨多,用力大,寫得細致繁復。“簡”是說文字簡約,輕描淡寫。 五、記敘性散文的寫作 1.感情熾烈,取材生活 何永康教授說:“考場作文要多了點‘二鍋頭’少一點‘碧螺春’!何謂‘二鍋頭’?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烈性酒,一口下去,兩眼冒光,渾身發(fā)熱。何謂‘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這當然是一種比喻。用寫作的術語來說,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時作文那樣,必須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讓閱卷教師在一瞬間被它吸引,被它打動?!睂@句話的理解,針對記敘性散文所表現(xiàn)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熾烈而不流于平淡,外顯而不失于內斂。換言之,要抓住語文教師對文字相對敏感,情感相對豐富這個特點,寫“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時要注意這里所說的“情”是真情而非矯情,是動情而非煽情。這就需要考生學會用心去體味、觀察生活,注重情感積淀,挖掘生活中的動人細節(jié),“鎖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蘇滿分作文《青春從四十歲開始》寫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媽”居然轉變?yōu)閻凵⒉?、唱新歌的“年輕人”,生活瑣事中迸發(fā)出人性的火花,寫得情趣盎然,意味無窮。 一般來講,記敘性散文的取材有三類: 第一類是取材于歷史故事。學生穿越歷史空間,在塵封的歷史深處追尋那些能夠體現(xiàn)文化底蘊、彰顯人文精神的歷史人物,捕捉那些曠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翻作新聲,發(fā)掘其嶄新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如2004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照海倚天》,作為一篇人物評傳,作者從歷史的長河打撈上來的是曾國藩這個湮沒于史海中的曠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燒的激情、飛揚的文思、洋溢的語言重新對曾國藩進行審視與觀照,公允而不失新意。 第二類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中觸動心弦的故事。它們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的動人心魄,震山憾海;有的發(fā)人深思,啟人心智;有點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滿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個階段的代表性年齡擬題并構成全文線索,描述了一個孩子由“人生閱歷淺”到“世故圓滑”的嬗變過程,人物原型來自于生活,發(fā)人警醒。 第三類取材于閱讀。文山探寶,書海尋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間故事之中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釋放才情,張揚文采?;驈闹胁?SPAN style="COLOR: black">擷一段動人故事;或干脆對書中人物直接點評;或故事新編,花樣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蘇滿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話,使得一個原本簡單的故事變得豐滿起來,著重刻畫夸父的內心波瀾,凸現(xiàn)他一往無前、不斷充實自己的生命歷程。 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記敘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無邊際的科學幻想;二忌纏綿悱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馬行空的武林傳奇。這些生活離我們較遠,一般不易在考場出彩。 總之,在考場上追求的是文化品味而非浪漫情調,是原創(chuàng)“包裝”而非胡編亂造,是強烈熾熱而非平淡自然,是具體可感而非寬泛散亂。 2.情節(jié)跌宕,詳略得當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節(jié)要做到跌宕騰挪,搖曳多姿,力避沖淡平實,學會用情節(jié)拽動閱卷教師的眼球,引起強烈的感官效果。一般而言應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設伏筆,做到疑竇叢生,引人入勝;二是文章結尾力求打造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歐·亨利”式的結尾:余音繞梁,遐思無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為景,含蓄蘊藉。2005年湖北滿分作文《一雙童鞋》,寫的是一位老婆婆為快過生日的孫子買了雙心愛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個乘客撞出了飛馳的火車窗外,文章的結尾寫道老婆婆將另一只也扔出了車窗,全車廂的人一片嘩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話卻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這單獨的一只也沒用,索性把那只也扔了,沒準別人會撿到,配成一對就好了。”開頭懸念迭起,結尾則點名題旨:我們如果能拋棄錙銖必較的煩惱和痛苦,心中的天空會變得無比遼闊,縱然是物質上一貧如洗,但在精神上我們卻可以富比王侯。這樣深化了主旨,將文義推向極致,使文章彌漫著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還要注意文章詳略的處理,當考生醞釀好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著趕快將這個故事“一股腦兒”地將下去,卻忽略了文章的詳略處理問題,使得故事拖泥帶水,中心不明了。其實一篇記敘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卻取決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當?!兑浑p童鞋》中老婆婆出場時作者對她的“蒼老而又潦倒”的形象著力描寫:“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剝落的拐杖,左手挎著一只籃子,有點襤褸的衣衫也是緊緊地貼在她早已濕透的身上……”同時又就她對自己為孫子買的那雙童鞋的喜愛之情極盡渲染,但其他內容則是一筆帶過,只是點到為止,其實這正是為了與文章結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卻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脫,又能寬慰尷尬的乘客、成全撿拾新鞋的路人的行為張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應,滴水不漏。 3.注重細節(jié),“目擊”現(xiàn)場 一篇優(yōu)秀的記敘文不能沒有感人的細節(jié),一味地平鋪直敘不能具備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藝術張力,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難忘的往往是一些觸動人心扉的生活小節(jié)而非那些驚天動地的壯舉一樣,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識地打造一兩處精美的細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如2005年江蘇滿分作文《下輩子還做您的女兒》,寫的是“降生在貧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這樣的“無理的要求”,不想母親滿足了這一要求,但吃西瓜時她卻以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吃這個,吃了肚子受不了”為由,讓“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飯后到灶房時才發(fā)現(xiàn)母親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寫鏡頭的形式鎖定了這樣一個感人的畫面:“我分明看到,母親正背對著我,啃著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曉得該和母親說些什么!”這以細節(jié)讀后讓人因之動容,為之鼻酸。 需要強調的是記敘性散文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選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氣息,但又不能照搬生活,要有豐富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尤其是寫一些歷史故事,要有“目擊”現(xiàn)場的能力,學會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在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場景,甚至可以選擇與歷史人物直接對話的方式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可讀性。如2002年滿分作文《昭君的選擇》,考生大膽發(fā)揮豐富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xiàn)了昭君在和親前后的動作行為以及心里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寫她解救飛蛾脫離火海的細節(jié),既鮮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讓人擊節(jié): 迷朦的燈光下,一只單薄的幼蛾一頭栽在作響的燈焰上,發(fā)出“噼里啪啦”的爆鳴聲。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試圖將蛾兒救出來。 就在這時,傳來和親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聲驚雷,在死一般的后宮炸開了。 “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地顫抖著。處于生死之交的蛾兒在飄轉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于,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卻沒有壓垮她不屈的心靈。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靈發(fā)出對生的呼喚,爆發(fā)出無窮的力量,讓她從壓迫、死亡中振翅飛出。 昭君震驚了,若有所思地看著蛾兒,看著她越飛越遠,飛出圍墻,飛出重重封鎖,飛向遙遠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準確捕捉事物的細部特征,同時要學會力求用簡約生動的筆觸去勾勒、描摹,給讀者留下鮮明突出的印象。描寫分兩種:一類是白描,一類是細描。白描相當于中國畫中的寫意,那么細描更像中國畫中的工筆,但對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來講不論運用哪一類,都應盡量簡潔、干凈,一般不主張濃墨重彩,關鍵在于抓住細節(jié)的精神。如2004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愛在心口難開》:父親節(jié)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勵下為性情暴躁、經(jīng)常打罵自己的父親送了“一瓶二鍋頭和一盒包裝精美的皮帶”,父子倆對飲微醺,兒子一句“爸爸,我……我……我愛你……”打破了兩代人的隔膜,溝通了心靈,化解了情感障礙,此時,內斂的父親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他拿起酒杯,仰頭猛地一倒,眼睛閃閃的,紅了。他慌忙掩飾道:‘這酒……這酒太烈了……’”這一精彩的細節(jié)寥寥數(shù)筆便將父親難以言表的激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4.敘議結合,景物穿插 記敘、描寫固然是記敘性散文的主要表達方式,但與一般的記敘文相比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在記敘、描寫之中巧妙死穿插議論與抒情,優(yōu)秀的記敘性散文常常呈現(xiàn)給大家的敘議有機結合的“鏈環(huán)結構”。請看2005年四川滿分作文《永遠的蘇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風凜冽,他與冷月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熔鑄激發(fā)了讀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漣漪,抒發(fā)了作者對蘇武的由衷贊美,顯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閃亮的人格。 另外,創(chuàng)作記敘性散文還應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誠然,不是所有的記敘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寫,但景物描寫運用得當會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故事氛圍,表現(xiàn)人物性格,升華文章主題等方面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較強語言駕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將景物描寫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所構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這里特別提出兩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一是運用“泛靈”手法,即根據(jù)文章的需要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將景物描寫貫穿于整個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巧妙設計景物的特點,甚至讓景物描寫起到暗示情節(jié)變化、揭示文章意蘊的作用,使文章變得深沉蘊藉富有張力。如2002年滿分作文《九月的?!罚恼聦懙氖恰拔摇痹诟呖贾锌汲隽?/SPAN>640分的好成績,這也就意味著可以輕松進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事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報考西北的大學,這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但最終自己戰(zhàn)勝了外界的壓力決定將青春奉獻給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寫開頭:“七月的海,平靜的表面上鋪滿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頭痛。海風一如既往地拂過他的臉龐,柔和而不失力度?!边@樣的描寫意在暗示自己在選擇名牌大學與林業(yè)大學之間心靈的碰撞、內心的波瀾。等到“我”毅然決然地選擇農林院校時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來,西北需要我!大海溫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腳下的巖石上慢慢地散開……”這無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靈的選擇”之后內心的平靜和安詳。文章的結尾在描述“我”接到大學通知書時,再次寫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風帶著他熟悉的腥氣拂過臉龐,他的手中緊緊握著西北林業(yè)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九月的海,含笑,用無限的柔情與祝福送他踏上了征程?!边@里便是運用了“泛靈”的手法,既賦予大海以人性化特點,同時也體現(xiàn)出“我”為自己的選擇自豪與驕傲的激動心情。這樣景物描寫貫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氣氛,而且還準確地暗示了“我”的心路歷程,彰顯了文章“心靈的選擇”這一主題,折射出一種理性美和崇高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