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 本篇內(nèi)容僅限于中醫(yī)臨床醫(yī)師辨證論治使用,禁止非醫(yī)護人員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現(xiàn)的任何后果,與本平臺無關。 總論第一章 發(fā)展簡史1. 起源: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已有小兒醫(yī)。 2. 第一部兒科著作:唐代《顱囟經(jīng)》。提出“純陽”理論。 純陽:指小兒在生長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生機旺盛,蓬勃發(fā)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并非說小兒有陽無陰或陽亢陰虧之體。 3. 專科:宋代。 4. 錢乙——兒科之圣——<小兒藥證直訣> a. 概括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b. 首創(chuàng)兒科辨證體系,提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辨證綱領。 5. 兒科四大證:痧、痘、驚、疳。 6. 論述小兒麻、痘、斑、疹的第一部專著——北宋 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7. 陳文中—— <小兒痘疹方論> <小兒病源方論> 8. 陳復正——<幼幼集成>——指紋診法 9. 萬全——<片玉心書> <幼科發(fā)揮> <育嬰家秘> ——“兩有余,三不足” 10. <小兒藥證直訣>——五部配五臟: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 第二章小兒年齡分期1、 胎兒期——從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齡滿28周到出生后7足天,為圍生期。 保健重點:護胎、養(yǎng)胎、胎教。 2、 新生兒期——自出生后臍帶結(jié)扎起到生后滿28天 保健重點:保暖、喂養(yǎng)、消毒隔離、清潔衛(wèi)生等。出生后4~6h 可喂奶 3、 嬰兒期——從生后28天到滿1周歲。 這是小兒出生后生長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第一次高峰)。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點: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輔食,預防疳證、佝僂病的發(fā)生; 按時計劃免疫接種,注意護理和教養(yǎng)。 4、 幼兒期——1周歲后到3周歲 保健重點:防止意外創(chuàng)傷和中毒、營養(yǎng)不良、消化紊亂及傳染病。 5、 學齡前期——3周歲后到7周歲。性格特點形成的關鍵時期。 保健重點:易發(fā)生各種意外 ,如溺水、燙傷、錯服藥物。 6、 學齡期——從7歲后到青春期來臨(一般為女12歲,男13歲) 體格生長穩(wěn)步增長,除生殖系統(tǒng)以外的其他器官發(fā)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點:注意因勢利導,保護視力,預防齲齒,充足的營養(yǎng)。 7、 青春期: 從第二性征出現(xiàn)到生殖功能基本發(fā)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長的時期稱為青春期。 女孩:11~12歲到17~18歲;男孩:13~14歲到18~20歲。 生長發(fā)育速度明顯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別差異常顯著。 生理特點: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 保健重點:足夠的營養(yǎng)、體格鍛煉、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導。 第三章 小兒生長發(fā)育1、體重 出生體重 - 3kg 1~6個月體重(kg)= 3+月齡×0、7 7~12個月體重(kg)= 7+0、5×(月齡–6) 1歲以上體重(kg)= 8+年齡×2 2、身高——反映骨骼發(fā)育的重要指標之一。 2~12歲身高(cm)= 70 + 7×年齡 過矮(↓30%):侏儒癥、克汀病、營養(yǎng)不良 3、囟門 前囟早閉:腦發(fā)育不良、小頭畸形、某些遺傳性疾病等。 前囟大、閉合晚:佝僂病、先天性甲低、腦積水等。 前囟飽滿:腦積水、腦炎、腦膜炎、腦腫瘤等。 前囟凹陷:失水 4、頭圍——與腦發(fā)育有關 頭圍過小,常提示腦發(fā)育不良;頭圍過大,常提示解顱。 5、胸圍——與肺和胸廓發(fā)育有關 胸圍過小,常見于佝僂病、營養(yǎng)不良 6、年齡越小,呼吸越快,脈搏越快,血壓越低。 收縮壓 = 年齡×2+80mmHg 舒張壓 = 收縮壓×2/3 7、 小兒運動發(fā)育 二月抬頭三四笑,五六認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欄,十站歲走學講話。 第四章 生理病理特點一、生理特點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臟腑- 指五臟六腑;嬌 - 指嬌氣,不耐外邪侵襲;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體結(jié)構(gòu),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氣 - 指生理功能活動,如肺氣,腎氣,脾氣等;充 - 指充實之意 “兩有余,三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 a. 肝常有余:有兩個含義: 其一是小兒時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發(fā)全身氣機的功能,且其升發(fā)疏泄的功能與日俱增,并非肝陽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兒臟腑經(jīng)絡柔弱,氣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熱引動肝風而致驚搐等。 b. 脾常不足: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精微需求較多,但小兒又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則易引起運化功能失常,故謂“脾常不足”。 c. 心常有余:有兩個含義: 其一是指小兒發(fā)育迅速,心氣旺盛有余,呈生機蓬勃之象, “心屬火,旺于夏,所謂壯火之氣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兒臟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擾亂心神,出現(xiàn)心火上炎之證。 d. 肺常不足: 肺與脾胃子母關系,肺之氣有賴于脾化精微以滋養(yǎng),脾胃旺則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氣亦弱,故稱“肺常不足”。 e. 腎常虛: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之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其余四臟之陰陽均有賴于腎陰之滋潤及腎陽之溫陽,但小兒腎氣未盛,氣血未充,腎氣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充盛,這就是“腎常虛”之意。 “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 陰 - 指體內(nèi)之精,血,津液等物質(zhì) 陽 - 指人體各生理功能活動 稚陰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為充實,不完善。 稚陽 - 指人體各生理功能活動均為幼稚不足和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2、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 “純陽” 純 - 指小兒先天所稟賦的元陰元陽未曾耗散 陽 - 指小兒生命活力,猶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二、病理特點 1、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 機體功能均較脆弱,對病邪抵抗力差,且小兒冷暖不知自調(diào),飲食不懂自節(jié),對自然界適應能力差,一旦調(diào)護失宜,則外易為六淫所侵,內(nèi)易為飲食所傷, 故表現(xiàn)出較成人易于發(fā)病,且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的特點。 “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指在疾病過程中,由于“稚陰未長”,故易出現(xiàn)陰傷楊康,表現(xiàn)熱的證候。 又由于 “稚陽未充”,機體脆弱,感邪嚴重則容易出現(xiàn)陽虛甩脫的一面,而表現(xiàn)出陰寒之證。 2、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病因特點:外感因素(六淫加疫癘之氣), 乳食因素, 先天因素, 情志因素, 意外因素, 其他因素(藥物造成) 第五章 臨證概要總體望診 : 望神色, 望形態(tài) 分部望診 : 審苗竅, 辯斑疹, 察二便, 看指紋。 2 望神色: 五色主病 1. 白色: 主寒證,虛證,吐瀉,疳證 2. 紅色: 主熱 (實熱或虛熱) 3. 黃色: 主濕,脾虛證(疳證,積滯,蟲證) 4. 青色: 寒證,痛證,瘀證,驚癇 5. 黑色: 寒證,痛證,驚癇,或內(nèi)有水濕停飲 2 查指紋:適用于3歲以內(nèi)小兒。 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2 兒科治療用藥原則 1.治療藥及時、正確、謹慎 2.方藥力求精簡 3.注意顧護脾胃 4.重視先證而治 5.不可濫用補益藥 6.掌握用藥劑量:新生兒1/6,嬰兒1/3,幼兒及兒童1/2-2/3,學齡兒童接近成人用量,分3-5次服,不宜強行灌服 第六章 兒童保健2 母乳喂養(yǎng)的優(yōu)點 1.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然喂養(yǎng)方式,我國自古有倡導母乳喂養(yǎng)的傳統(tǒng) 2.母乳中含有適合嬰兒生長發(fā)育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促進嬰兒體格智力發(fā)育 3.母乳中含有各種免疫因子,增強免疫能力、提高抗感染能力、減少疾病發(fā)生 4.母乳溫度適宜,方便經(jīng)濟 5.促進母嬰情感交流,利于嬰兒心理與社會適應性發(fā)育 6.促進乳母催乳激素的產(chǎn)生和子宮收縮及復原,抑制排卵,減少乳腺癌、卵巢癌的發(fā)病率。 2 添加輔食原則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并在嬰兒健康、脾胃功能正常時逐步添加。 第七章 新生兒病癥 胎黃 是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尿液皆黃為特征的一種病證。 各論第八章肺系病癥感冒 : 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外感疾病,以發(fā)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臨床特征。 2 俗稱:傷風;西醫(yī)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兒科感冒特點:因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神氣怯弱,肝氣未充,感邪之后易出現(xiàn)夾痰(肺)、夾滯(脾)、夾驚(肝)的兼證。
肺炎喘嗽 :以發(fā)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張口抬肩,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青紫。 2 中醫(yī)名:馬脾風;西醫(yī)名:小兒肺炎 2 五大點:熱、咳、痰、喘、煽 2 鑒別診斷: 肺炎喘嗽需與哮喘鑒別。 肺炎喘嗽以咳嗽、痰壅、氣促、鼻煽為主癥,多數(shù)發(fā)熱,兩肺聽診可聞及固定的中細濕羅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粗、紊亂及斑片狀陰影; 哮喘以咳嗽、氣喘、哮鳴、呼氣延長為主癥,常不發(fā)熱,常反復發(fā)作,多有過敏史,兩肺聽診以哮鳴音為主。 2 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療:a、強心——洋地黃;b、利尿——呋塞米;c、血管活性藥物——多巴胺 哮喘 : 是指一種以反復發(fā)作,喘促氣急,喉間痰喉哮鳴,呼氣延長,嚴重者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 搖身擷肚,口唇青紫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 哮: 是指呼吸時喉間的哮鳴之聲,由痰吼而成。 喘: 是指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 2 西醫(yī)急性發(fā)作期處理: 1、吸氧 2、糖皮質(zhì)激素類靜脈滴注 3、支氣管擴張劑 4、強心(心衰時) 5、擴容,糾酸 6、抗感染 7、鎮(zhèn)靜:可用水合氯醛灌腸,慎用或禁用其他鎮(zhèn)靜劑 8、機械通氣 第九章脾胃系病證泄瀉 : 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主癥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系疾病。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 2 西醫(yī)名:腹瀉 2 重癥泄瀉:可見小便短小、高熱煩渴、神疲萎軟、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眶下陷、啼哭無淚等脫水征, 以及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酸堿平衡失調(diào)和電解質(zhì)紊亂的表現(xiàn)。 2 病因病機: 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脾腎陽虛 2 脫水患兒要采用液體療法: 第一天補液總量為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 ml/kg。 厭食 :是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臨床以較長時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但精神尚好為特征。 ● 治療原則:運脾開胃 ● 積與疳的關系:“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 “有積不治,乃成疳證” 積滯 : 是由于乳食喂養(yǎng)不當,食停中脘,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脘腹 脹滿,噯氣酸腐,甚至吐血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膩為特征。 疳證 :是由喂養(yǎng)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慢性病證。臨床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fā)干枯,精神痿糜或煩躁不安,飲食異常為特征。 2 診斷要點 1、有先天稟賦不足,長期喂養(yǎng)不當或病后失調(diào)等病史 2、 形體消瘦,面色不華,毛發(fā)稀疏枯黃,飲食異常,大便不調(diào) 3、 體重低于正常同齡兒平均值15%以上 ,嚴重者40%以上4、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 疳腫脹者,血清總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 2 分類:疳氣、疳積、干疳3大證候及其他兼證。 2 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為主。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干疳以補為要。 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由于體內(nèi)貯存鐵的缺乏,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以皮膚黏膜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2 病情分度 輕度:Hb90~110g/L(6個月到6歲);90~120g/L(6歲以上)。RGB(3~4)x1012/L 中度:Hb60~90g/L;RGB(2~3)x1012/L 重度:Hb30~60g/L;RGB(1~2)x1012/L 極重度:Hb<30g/L;RGB<1x1012/L 第十章心肝系病證三。兒童多動癥: 又稱兒童多動綜合征, 簡稱多動癥,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性疾病。臨床以注意力不集 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動過多,情緒不穩(wěn),沖動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但智力正常為主要特征。 西醫(yī)稱之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 病位:心、肝、脾、腎 病機: 臟腑功能失常,陰陽平衡失調(diào) ● 治療原則:調(diào)和陰陽 ● 診斷要點: 1、注意力渙散,上課時思想不集中,但智力正常 2、多動不安,活動過度,不能安靜地參加各種活動 3、情緒不穩(wěn),沖動任性 4、體格檢查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翻手試驗,對指試驗,指鼻試驗,指指試驗可陽性 5、通常與7歲前起病,病程可持續(xù)6個月以上。 四。 兒童抽動癥: 是起病于兒童時期的一種慢性神經(jīng)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以不自主,反復,快速的一個或多個 部委肌肉運動抽動或有不自主的發(fā)聲抽動為特征。 西醫(yī)為抽動障礙。 驚風 :是小兒常見的一種集中病證,臨床以抽搐,昏迷為主要癥狀。西醫(yī)稱為小兒驚厥。 分類:急驚風——起病急暴,屬陽屬實者 慢驚風——病久中虛,屬陰屬虛者 慢脾風:慢驚風中出現(xiàn)純陰無陽的危重證候。 ● 急驚風來勢急驟,以高熱、抽風、昏迷為特征。 常有痰、熱、驚、風四證俱備的特點。 ● 病因: 外感風熱,感受疫毒,暴受驚恐 病位: 心肝 病機: 邪陷厥陰,蒙蔽心竅,引動肝風 ● 診斷要點: 1、年齡: 以3歲兒童多見,5歲以上逐漸減少 2、接觸疫癘之邪或有暴受驚恐史 3、有明顯原發(fā)疾病(感冒,肺炎喘嗽,疫毒痢,流行性腮腺炎等) 4、癥狀: 突然發(fā)病,以四證八侯為主。 5、檢查: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病理反應陽性。 大便常規(guī),血培養(yǎng),腦脊液,頭顱CT,腦電圖等有助于診斷 ● 癥狀特征:四證八候 A。四證:針對急驚風而言 (痰,熱,驚,風) 風證——牙關緊閉、雙目竄視、四肢抽搐、項背強直 驚證——昏譫驚叫或驚恐不安 痰證——咳嗽氣促、痰涎壅盛,或滿口痰濁、喉中痰鳴、神志不清 熱證——高熱煩躁、面紅目赤、渴喜冷飲、便秘溲赤 B。八候: (搐,搦,掣,顫,反,引,竄,視) 搐——肘臂伸 搦——十指開合 掣——勢如相搏 顫——手足頭身動搖 反——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引——手若挽弓 竄——目珠斜視、或左或右 視——直視似怒、睛露不活 ● 鑒別診斷: 癲癇:1、反復發(fā)作無熱驚厥; 2、抽搐反復發(fā)作; 3、口吐白沫或作畜鳴聲; 4、醒后如常人; 5、一般不發(fā)熱; 6、可有家族史; 腦電圖可見癲癇波型 ● 辨證要點P178 1)辨表熱、里熱 2)辨痰熱、痰火、痰濁 3)辨外風、內(nèi)風 4)辨外感驚風,區(qū)別時令、季節(jié)與原發(fā)疾病 5)辨輕證、重證 ● 治療原則:急驚風的主證是痰、熱、驚、風,治療應以清熱,豁痰,鎮(zhèn)驚,熄風為基本法則。 ● 急驚風抗驚厥治療: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10mg 靜脈緩慢注射,驚厥止則停用,注射過程注意防止呼吸抑制。 黏膜給藥(鼻飼)、直腸給藥 ● 慢驚風來勢緩慢,抽搐無力,時作時止,反復難愈,常伴昏迷、癱瘓等癥。 病因: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急驚反復發(fā)作 病機:筋脈失養(yǎng),虛極生風。以虛為主。 病位:肝、脾、腎。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有“八候”及虛證表現(xiàn); ● 治療原則:以補虛治本為主。 虛寒-溫中健脾,溫陽逐寒 虛熱-育陰潛陽,柔肝熄風 八。 腎系病證 一。急性腎小球腎炎: 簡稱急性腎炎,是兒科常見的免疫反應性腎小球疾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xiàn)。又稱為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 ● 多發(fā)年齡:3-8歲小兒,2歲以下罕見,尤以學齡兒童更多發(fā)。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分為“陽水”與“陰水” ● 病因病機 病因: 感受風邪、水濕、瘡毒 病位:肺、脾、腎 病機: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水液潴留,泛溢肌膚 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 診斷要點: 1、發(fā)病前有前驅(qū)感染史, 呼吸道感染者至發(fā)病的潛伏期為1-2周, 皮膚感染著2-4周。 2、水腫輕重不等。 尿少或無尿,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 部分出現(xiàn)頭暈頭痛等,輕中度高血壓表現(xiàn)。 3、重癥病例可出現(xiàn)并發(fā)癥: 三大并發(fā)癥:急性嚴重循環(huán)充血、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不全 4、尿常規(guī)檢查: 紅細胞增多,尿蛋白增多,少許白細胞。大多有血沉增快,C3降低,抗鏈球菌溶血素抗體增高。 ● 病理:電鏡下見腎小球基底膜內(nèi)皮側(cè)特異性“駝峰樣”沉積 ● 西醫(yī)治療: 1、 一般治療: 早期應臥床休息,早期戒鹽,浮腫消退后改低鹽,低蛋白: 消腫口服呋塞米,降壓首選硝苯地平 2、 抗感染,利尿,抗高血壓 3、并發(fā)癥及急癥處理: ①高血壓腦?。悍e極降壓,利尿,快速降壓可用硝普鈉 ②嚴重循環(huán)充血: 強利尿劑-呋塞米,積極控制血壓 ③急性腎功能不全: 嚴格控制水分入量,可靜脈推注呋塞米,積極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中毒,必要時透析。 二。腎病綜合癥: 簡稱腎病,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加,導致大量血漿蛋白從尿中丟失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的臨床癥候群。臨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和不同程度的水腫為 特征。多發(fā)于2-8歲小兒,其中以2-5歲為發(fā)病高峰。 ● 臨床分型:把本病分為單純型與腎炎型。 ● 病理分型:分為微小病變型與非微小病變型兩大類,非微小病變型有局灶性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腎炎、膜性腎病、膜增生性腎炎。 ● 病因病機: 病因: 外感-感受外邪 內(nèi)因-小兒稟賦不足,久病體虛 病位: 肺,脾,腎 病機: 肺脾腎三臟功能虛弱,氣化運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職,精微外泄,水液停聚 ● 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xiàn): 癥狀與體征:全身明顯浮腫,呈凹陷性,腰以下腫甚,皮膚蒼白,甚則出現(xiàn)胸水,腹水,脈沉無力 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并發(fā)癥:感染,低血容量休克,電解質(zhì)紊亂,血管栓塞,急性腎衰竭 (二)檢查: ① 大量蛋白尿:以大量蛋白尿為主,(3+—4+),可有RBC、WBC等。尿蛋白定量大于0、05g/Kg/一天。 ② 低蛋白血癥: 血漿總蛋白量下降,白蛋白小于30g/L ③ 高脂血癥: 血清膽固醇升高,常大于5、98mmol/L。 ④ 明顯水腫。 分型: 一。 單純性腎病綜合征: 以 “三高一低”為主要表現(xiàn) 二。 腎炎性腎病綜合征: 除三高一低以外,還需具備以下之一。 ① 明顯血尿: 兩周3次,紅細胞>10個/HP ② 高血壓持續(xù)或反復出現(xiàn): ≥120/80mmHg ③ 持續(xù)性氮質(zhì)血癥: 尿素氮≥10、7mmol/L ④ 補體C3 反復降低 ● 鑒別診斷 與陽水鑒別: 陽水是以血尿,浮腫、少尿或尿閉、眩暈為主癥。病程較短,血壓偏高,尿常規(guī)以大量紅血球為主,ASO陽 性。而陰水是以明顯浮腫(指陷性)為主癥,初期也可有尿少,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一般無血壓升高, 尿常規(guī)檢測是以大量蛋白尿為主。且血清總蛋白低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 辨證施治 (一) 辨證要點 辨主要臨床癥象:三高一低(水腫,高蛋白尿癥,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 辨臟腑之虛:脾虛濕困、脾腎陽虛、肝腎陰虛。 辨邪實:邪實指水腫明顯或兼有外邪,邪實癥重者當以治標為先。 辨血瘀:本證病程長,關鍵為本虛。久病必傷絡,氣虛則血瘀,故本證常表現(xiàn)出面色晦暗,口唇紫暗, 舌質(zhì)紫暗等血瘀癥狀,治當有所兼顧。 ● 治療法則:本證性質(zhì)屬虛,治以扶正祛邪,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滋養(yǎng)肝腎,活血祛瘀為法。 治療過程若復感外邪,治當按“急則治其標”原則而先治之,外邪去方治其本。出現(xiàn)危重變證時, 宜審因立法,組織搶救。 十一。其他病證 五遲五軟:是指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語齒, 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兩者均屬于小兒生長發(fā)育 遲緩,甚至障礙的病證。包括西醫(yī)學的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腦性癱瘓,智能低下等疾病。 五遲、五軟病癥既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同時存在。 五。紫癜: 是以血液溢于皮膚,黏膜之下,出現(xiàn)瘀點瘀斑,壓之不褪色為臨床特征的疾病,常伴鼻衄,齒衄,甚則嘔 血,便血,尿血。常見西醫(yī)學的過敏性紫癜,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 多于2歲以上,學齡兒童多件。以春秋兩季發(fā)病較多。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可見于各年齡時期,分為急性型,滿星星,其死亡率為1%。 ● 診斷要點: 一。過敏性紫癜: 1、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食物,藥物過敏史。 2、 皮膚分批出現(xiàn)對稱分布,大小不等,感觸皮面,壓之不褪色的斑丘疹樣紫癜。 3、 2/3患兒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伴有關節(jié)痛和尿異常。 4、 血小板計數(shù)正?;蛏?,血塊收縮實驗正常。毛細血管脆性實驗陽性,血沉輕度增快。 便隱血試驗可呈陽性。 二。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 有呼吸道感染史,多于感染后數(shù)天或數(shù)周內(nèi)起病 2、 皮膚出血點多散在,呈針尖樣大小,一般不搞出皮面,以四肢及頭面部多多見 3、 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減少,束臂試驗陽性。 ● 治療原則: 實證以清熱涼血為主,虛證以益氣攝血,滋陰降火為主。 紫癜為離經(jīng)之血,皆屬瘀血,故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九。 傳染病 一。麻疹: 是感受麻毒時邪引起的記性出疹性時行疾病,以發(fā)熱,咳嗽,流涕,目赤胞腫,眼淚汪汪,口腔黏膜出現(xiàn)麻疹黏膜斑,周身布發(fā)紅色斑丘疹為主要臨床特征。 ● 病因病機 西醫(yī):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fā)疹性傳染病 中醫(yī): 感受麻疹時邪 主要病位:肺脾 ● 診斷要點: 一。流行病學史: 多在冬春季節(jié),潛伏期大多為10-14天 二。臨床表現(xiàn): 1、初熱期: 持續(xù)2-4天,表現(xiàn)發(fā)熱,眼結(jié)膜充血,畏光,流淚,兩側(cè)頰粘膜見0、5-1mm直徑大小的白色斑點, 周圍有紅暈,為數(shù)不一,此為麻疹粘膜斑。同時伴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 2、出疹期: 持續(xù)3-5天,一般發(fā)熱3-4天后出疹,初見于耳后,發(fā)際,依次向面,頸,軀干蔓延,約2-3天內(nèi)遍布全身,最后達手足心,鼻準部。皮疹初為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5mm不等,隨著皮疹增多,顏色加深, 但皮疹間皮膚正常。 3、恢復期: 出疹后3-4天。高熱開始下降,出現(xiàn)糠麩樣脫屑并見淡褐色的色素沉著。 三。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 前驅(qū)期白細胞正?;蚪档?nbsp; 2、細胞學和病毒抗原檢查: 可見多核巨細胞,嗜酸性包涵體和麻疹病毒抗原。 3、血清抗體檢測: 血清麻疹IgM抗體在發(fā)病后3天即可檢出,IgG抗體滴定度如大于4倍增長,有診斷價值。 ● 辨證論治: 首要辨別順證,你整,順證再辯表里,逆證辨別臟腑。 本病以清涼透疹為基本原則。 透疹勿用辛散耗津傷液,清解忌過于苦寒傷正,養(yǎng)陰須慎防滋膩留邪。 ● 辨證要點:主要辨別順證、逆證,然后順證再辨表里,逆證辨別臟腑 ● 治療原則:“麻不厭透”、“麻喜清涼”:麻為陽毒,以透為順,以清為要 二。風疹: 是由感受風疹時毒引起的記性出疹性時行疾病,臨床以輕度發(fā)熱,咳嗽,流涕,全身出現(xiàn)淡紅細小斑丘 疹,耳后,頸后,枕部核腫大伴觸痛為主要特征。由風疹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染,多感染幼齡兒童, 1-5歲小兒最多。 ● 診斷要點: 1、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有明確接觸史 2、典型的風疹臨床有疹前期和出疹期。 疹前期: 時間較短,約半天-1天,僅見肺胃表征及耳后,頸后,枕部核腫大觸痛。 出疹期: 發(fā)熱第1-2天出疹,1天內(nèi)布滿全身,皮疹呈淡紅色細小丘疹,有癢感。出疹后2-3天皮疹消退, 無脫屑,無色素沉著。 三。猩紅熱: 是由感受猩紅熱時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時邪疾病。臨床以發(fā)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布發(fā)彌漫 性猩紅色皮疹為主要特征。 ● 診斷要點: 1、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易流行。 2、疹前期: 時間較短,驟起發(fā)熱,多在39度以上,咽喉紅腫疼痛或腐爛。 出疹期: 一般在發(fā)熱數(shù)小時到一天出疹,始于耳后,頸部,上胸部,迅速蔓延及全身。出疹時高熱,布有均勻的針尖大小的猩紅色丘疹,呈雞皮樣,伴有癢感。在皮膚皺褶處如腘窩,肘窩,腹股溝處皮疹密集,稱線狀疹。口周形成口周蒼白圈。舌苔剝落,舌質(zhì)紅絳,稱草莓舌。 恢復期:一般情況好轉(zhuǎn),皮疹按出疹順序3-5天消退。 3、血常規(guī)咽拭子涂片有A族溶血性鏈球菌。 四。水痘: 是由感受水痘時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時行疾病。臨床以發(fā)熱,皮膚及黏膜分批出現(xiàn)斑丘疹,皰疹, 結(jié)痂,各類疹形同時存在為主要特征。 ● 診斷要點: 1、 多在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可造成流行,有接觸史 2、 疹前期: 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一天,可有發(fā)熱,咳嗽等肺衛(wèi)表證。 出疹期: 發(fā)熱當天或第 2天開始透發(fā)皮疹,首見于軀干和頭部,延伸及面部和四肢。皮疹初為紅色斑丘疹, 變?yōu)榘捳?,大小不一,壁薄易破,有癢感,繼而干燥結(jié)痂,結(jié)蓋脫落,不留疤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3、 血常規(guī): 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新鮮皰疹底部刮取檢查可見多核巨細胞,核內(nèi)包涵體可快速診斷。 證型 治法 方藥 邪郁肺衛(wèi) 疏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銀翹散 氣營兩燔 清熱涼營解毒,佐以利濕 清胃解毒湯 五。 手足口?。?nbsp;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引起的急性發(fā)疹性時行疾病,臨床以手足掌趾,臀及口腔皰疹,或伴發(fā)熱 為特征。以夏秋季節(jié)多見,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傳染性強,易引起流行。 病原體主要以柯薩奇A組16型病毒,腸道病毒71型多見。 ● 病因病機: 病位在肺脾,可波及心肝 ● 診斷要點:1、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觸史。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 臨床表現(xiàn): 1、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發(fā)熱,口腔黏膜出現(xiàn)散在皰疹,手足,臀部出現(xiàn)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 有炎性紅暈??砂橛锌人裕魈?,食欲不振等癥狀。 2、重癥病例: 在發(fā)病1-5天左右出現(xiàn)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等。可致死亡。 3、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高。 證型 治法 方藥 邪犯肺脾 宣肺解表,清熱化濕 甘露消毒丹 濕熱蒸盛 清熱涼營,解毒祛濕 清瘟敗毒飲 六。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時邪引起的急性時行疾病,臨床以發(fā)熱,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 ● 病因病機: 病因: 外感腮腺炎時邪 病機:邪毒壅阻足少陽經(jīng)脈,與氣血相搏,凝滯于耳下腮部。 ● 診斷要點: 1、 好發(fā)于冬春季, 發(fā)病前2-3周有接觸史 2、 病初可有發(fā)熱,頭痛等,1-2天后,出現(xiàn)腮部腫脹疼痛,通常先見一側(cè),繼而對側(cè)。 腮部腫脹: 以耳垂為中心的漫腫,邊緣不清,表皮不紅,有壓痛 腮腺管紅腫,按壓腮腺時無膿液自腮腺管口流出 腮腺腫大3-4日達高峰,整個病程約1-2周。 3、 血常規(guī): 白細胞總數(shù)正?;蛏?。 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血清特異性抗體增高。 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增高。發(fā)病早期可在唾液,尿液,腦脊液,血液分理出病毒。 常證 證型 治法 方藥 溫毒在表 疏風清熱,消腫散結(jié) 柴胡葛根湯 熱毒蘊結(jié) 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 普濟消毒飲 變證 證型 治法 方藥 邪竄睪腹 清肝瀉火,活血消腫 龍膽瀉肝湯 邪陷心包 清熱涼營,息風開竅 清營湯 合 羚角鉤藤湯 十一。其他病證 六。皮膚黏膜淋巴結(jié)綜合癥(川崎?。菏且环N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fā)熱性出疹性疾病。 臨床以發(fā)熱,皮疹,球結(jié)合膜充血,楊梅舌,淋巴結(jié)腫大,手足硬腫為特征。 ● 本病好發(fā)于嬰幼兒,五歲以下占多,男孩多見,日本為高發(fā)區(qū)。 ● 診斷要點:符合癥狀5項以上者即可診斷。 1、發(fā)熱持續(xù)5天以上,體溫>39°,抗生素治療無效 2、 雙側(cè)球結(jié)膜充血 3、 口腔表現(xiàn): 口唇潮紅,楊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 4、 不定形皮疹: 發(fā)熱1~4天后軀干部出現(xiàn)斑丘疹或多形性紅斑樣皮疹 5、 四肢末端變化: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甲床皮膚移行處膜樣脫皮 6、 在急性期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 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心電圖多重改變 證型 治法 方藥 衛(wèi)氣同病 心涼透表,清熱解毒 銀翹散 合 白虎湯 氣營兩燔 清氣涼營,解毒化瘀 清瘟敗毒飲 氣陰兩傷 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熱 生脈散 合 沙參麥冬湯 本文來源于臨床整理 |
|
來自: 味與道 > 《醫(yī)藥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