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 出伏,意味著“三伏天”離去,暑熱之氣將漸行漸遠。 從出伏到秋分(9月23日),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也就特別容易引發(fā)各類疾病,稍不留神,就會中招。 所以,出伏之后,養(yǎng)生的這10大智慧一定要好好學習,固本歸元,自然百病不侵!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應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yǎng)生法。 自然界的萬物生長遵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所以出伏以后的養(yǎng)生核心是收斂。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說的“秋乏”。要減緩“秋乏”,睡眠要充足,應早臥早起。 此外,秋季衣服要隨天氣變化慢慢加,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褥抵御夜涼侵襲。 《黃帝內經》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靜神在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wěn),可保養(yǎng)元氣,使五臟安和,并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因此,養(yǎng)神之道貴在一個“靜” 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tài),做到清心寡欲,內無所蓄,外無所逐。 相反,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心煩浮躁、情緒不安、焦慮緊張,則精氣就會消耗,以至誘發(fā)種種身心疾患。 古人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說明了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 人一旦貪圖安逸,運動量減少,或者過度勞累,就容易引起“勞傷”,即“五勞所傷”,即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視傷血。 《黃帝內經》中提到養(yǎng)生要點之一為“形勞而不倦”。 運動的目的是促進氣血循環(huán),運動也要因人而異,而且運動不可過量。出伏后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比如走路、太極拳、游泳等,并且要養(yǎng)成有序運動的習慣。 “養(yǎng)生之道,莫先于食。”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入口的食物。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yǎng)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飲食要記住這10字真經:雜食、慢食、素食、淡食、稀食。 飲食品種要多,要吃得雜、吃得全面;吃飯時要細嚼慢咽;葷素搭配,吃80%的素食和20%的葷食;飲食要少鹽、少油、少糖;每天至少喝一碗粥。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yǎng)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yǎng),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果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因此保養(yǎng)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jié)欲。此外還可吃養(yǎng)腎精的食物,包括各種肉類,還可吃山藥、枸杞。 《內經》有云:“經脈者,可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中醫(yī)認為,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絡”系統(tǒng),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 經絡的通暢是身體強健的保證。秋季,陽氣閉藏,不似春夏氣血走表、陽氣易于發(fā)泄,故秋季是調補陰陽氣血,暢通經絡的大好時機。 出伏以后,可以經常按摩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于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最有效。 傳統(tǒng)醫(y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yǎng)精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出伏后,天氣漸漸干燥涼爽,人的食欲也逐漸恢復,此時正是進補的好時機,即可以彌補“苦夏”后身體的損失,又可以為入冬抗寒作準備。 中醫(yī)認為,此時肺經當值,應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蓮藕、沙參、鴨子等養(yǎng)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孫思邈有言:“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yǎng)性做起。 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秋對應肺,肺在志為悲憂,所以秋季容易產生悲憂情緒,保持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情志調適很重要。即使遇到傷感的事情,也應主動排解,避免肅殺之氣。 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的告誡:“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yǎng)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yǎng)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fā)生病理性變化。 早晨擇空氣清新處,調息后緩緩吸入清氣至最大限度,再牙關輕閉,慢慢呼氣全部吐出,如此一呼一吸連續(xù)30次。此功也有利于治療肺部諸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患者,宜在秋季抓緊治療,以減輕入冬后的癥狀。 夏天的時候,驕陽似火,天氣炎熱,中醫(yī)認為“熱生濕”,濕熱之邪作為“毒素”在體內潛藏下來,逐漸增多。 而秋季主“收”,萬物趨向于以收藏為用,“毒素”也容易在體內蓄積,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泄,就會堆積在體內,導致各種疾病。所以,出伏以后養(yǎng)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減毒。 經過一個夏天的悶熱潮濕,身體內積聚了很多濕氣、熱毒,有些會變作濕疹、口瘡、痘痘發(fā)出來,這些都是體內濕熱重的表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