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袁枚《苔》 最近這首清朝詩人袁枚的小詩《苔》,被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和山里孩子們在《經(jīng)典詠流傳》舞臺上演繹后,讓眾多觀眾落淚,這其中也包括楊再春先生本人。 這首孤獨多年的小詩,為何能瞬間打動如此多的觀眾?作曲、演唱者梁老師說,他想通過這首詩告訴這些山里生活貧困的小朋友們,不要被眼前艱難的生活束縛住自己的世界,“不要小看了自己”,大山中的孩子們也一樣會有像牡丹花的綻放時刻。如此充滿愛與誠懇的鼓勵,對于每一位觀眾也同樣是深深的觸動。 有趣的是,當年寫出這首《苔》的袁枚,卻是一位錦衣玉食、風流倜儻的清代大才子。他可能怎么也不想不到,三百年后,自己無意間的一次對“苔花”的歌頌會意外爆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詩人、散文家。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詩壇盟主。其喜好廣泛,甚至為宣傳自家“隨園美食”還自編寫食譜《隨園食單》,這位清朝的大才子還真是很會營銷自己呢!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信條,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后,才開始了盡情游歷山水的旅行,而且這一游就游到80多歲。這點倒是與楊再春先生頗為類似,直到65歲退休后,才有機會走遍大江南北,采風拍攝。 楊先生出游最常帶著的一本書就是袁枚的《隨園詩話》,要想看看楊先生旅途中和這本著名的詩歌美學的理論著作聊天的悄悄話,那就請點擊《隨園詩話》我的旅行伙伴兒。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唐張籍《秋思》 《秋思》是張籍一首深沉的家書主題唐詩。張籍字文昌,是唐代中后期詩人,早年經(jīng)由韓愈引薦,于貞元15年考取進士,后又認識了白居易,而張籍個人又特別崇拜杜甫,這些都對張籍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王安石評價張籍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入容易卻艱辛。”這首詩就真的如我們生活般平平淡淡,看似毫無特別。但詩人截取的卻是最真實的一個生活畫面,那個瞬間最能打動人心。 楊再春先生特意選擇了厚重古樸的章草書進行書寫。又是秋天了,無邊的落葉瑟瑟飄零,想要寫信,又害怕匆忙間思念太多無法一一說盡,到頭來只能更添愁緒,而我將會帶著更多的愁苦踏上新的路途。當捎信人出發(fā)時,我又打開信封,還給了他。 一首《苔》,一首《秋思》如果看的你心中有些傷感,那可千萬不要錯過本期《墨人說》最后的彩蛋喔~猜猜頑皮的老楊叔叔為你帶來了什么驚喜呢… 下一期《墨人說》我們將為大家?guī)?span>《與墨人對談》系列節(jié)目之一,楊再春先生和將和《墨人說》邀請來的重量級嘉賓們一起,回憶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大家敬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