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兒女好腰肢,織金衣裳光陸離。見人不語背人笑,唱得楊家好《竹枝》。”這是元代詩人秦約寫的一首《西湖竹枝詞》,所謂“唱得楊家好《竹枝》”,是指元代大詩人楊維楨創(chuàng)作的在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西湖竹枝詞”。竹枝詞原是流傳于沅湘、巴渝一帶的民歌,中唐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序說,他在夔州一帶聽到兒童唱竹枝詞,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歌者揚袂而舞,歌詞含思婉轉,于是學習屈原創(chuàng)作《九歌》的精神,借用傳統(tǒng)“竹枝”體創(chuàng)作“新詞”。這樣就開創(chuàng)了文人采用這種民歌體來寫詩的風氣。因為它清新、通俗,格律限制較寬,反映的又是民間質樸的生活情調,所以特別受人喜愛。當然,如果從創(chuàng)作數(shù)量上看,唐宋詩人創(chuàng)作竹枝詞存留的并不多,直到元末楊維楨“西湖竹枝詞”風靡文壇后,竹枝詞一體才由涓涓細流而成汪洋大海。 楊維禎(1296—1370),字廉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授天臺縣尹,改任紹興錢清場鹽官。生性剛直,不肯與人同流合污而長期沉抑下僚。后轉建德路推官,最終升為江西儒學提舉,但已時逢戰(zhàn)亂并未赴職。因喜愛西湖山水之美,遂遷居依江襟湖的吳山鐵冶嶺,自號“鐵崖道人”。 后游洞庭得鐵笛一支,更自號“鐵笛道人”。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他被召到京(今南京)編禮樂書,留京數(shù)月辭歸,不久就去世了。元順帝至正初年,楊維楨創(chuàng)作了極負盛名的九首《西湖竹枝詞》: 蘇小門前花滿株,蘇公堤上女當壚。 南官北使須到此,江南西湖天下無。 鹿頭湖船唱赧郎,船頭不宿野鴛鴦。 為郎歌舞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 家住城西新婦磯,勸君不唱縷金衣。 琵琶原是韓朋木,彈得鴛鴦一處飛。 勸郎莫上南高峰,勸儂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殺儂。 湖口樓船湖日陰,湖中斷橋湖水深。 樓船無柁是郎意,斷橋有柱是儂心。 病春日日可如何?起向西窗理琵琶。 見說枯槽能卜命,柳州巷口問來婆。 小小渡船如缺瓜,船中少婦竹枝歌。 歌聲唱入箜篌調,不遣狂夫橫渡河。 石新婦下水連空,飛來峰前山萬重。 妾死甘為石新婦,望郎忽似飛來峰。 望郎一朝又一朝,信郎信似浙江潮。 床腳搘龜有時爛,臂上守宮無日銷。 這九首詩收于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所編《鐵崖古樂府》卷十,另有明人宋緒編《元詩體要》載《西湖竹枝詞》十首(篇目稍有出入),題下有序,從中我們得知他創(chuàng)作的緣起是有感于以西湖為題材的“湖中曲”在“今樂府”(即元曲)中已經(jīng)很多,但卻沒有人用《竹枝》的曲調來寫“湖中曲”,所以他創(chuàng)作歌辭來“補《竹枝》之缺”。 第一首是為西湖風光張本,也是為西湖作“竹枝詞”的開場白。相傳南朝錢塘著名歌妓蘇小小家住西泠橋一帶。西泠橋邊舊有蘇小小墓。白居易詩:“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保ā稐盍υ~八首》其四)第一句用“蘇小小”是為了巧妙地綰合第二句的“蘇公堤”,“女當壚”,讓人聯(lián)想起詞人韋莊詞“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意境。這兩句不但道出了西湖湖山之勝、人物之美,而且還描繪出西湖那輕靈委婉的悠久歷史、才氣超逸的人文底 蘊。三四兩句是對西湖的由衷贊美,南來北往的客官切莫錯過到西湖一游的良機,因為此地的風光在元朝廣闊的版圖上絕無僅有。這種贊嘆可以看成是詩人自己生發(fā)出的,但從竹枝詞的風調而言,將它理解為蘇堤“當壚女”自豪的夸耀語,更能情景畢現(xiàn),情韻兼勝。尤其是那一個“須到此”的“須”字,有著不容置疑的口吻,極為生動傳神。由于第一首詩揭出出場的主人公是“蘇小小”、“當壚女”,組詩的主題是寫兒女之情,所以后八首就以女子口吻,抒發(fā)對愛慕之人的堅貞情感。 第二首是一曲唱給“赧郎”(所愛之人)的忠貞之歌,結構上采用一句承三句,二句承四句的方式。我不會隨便和別人結為“野鴛鴦”,也不會貪圖那珍珠錢財?shù)能囕d斗量,我站在湖中鹿頭船上敞開心扉,今生只為你歌舞、為你而亡。 第三首以韓朋夫妻不畏強權、以身赴死的典故來表明堅守愛情的心志。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春秋時宋大夫韓憑的妻子為宋康王所奪,后夫婦倆雙雙自殺殉情,墓地上長出兩棵上下交錯的樹,有鴛鴦鳥一對,常在樹上棲息。宋國人稱此樹為“相思樹”,又稱‘韓朋(憑)木”。 第四首以隔湖相望的南北高峰起興,表達自己愿與心上人長相廝守的心聲。前兩句先勸郎,“莫上南高峰”,再勸自己,“莫上北高峰”。為什么呢?后兩句道出個中原因:南北兩峰上的云和雨可以相催相會,而我們一對戀人卻無緣相會,令人愁苦欲絕。這里的“云雨相催”是就眼前景物而觸景生情,卻又與傳統(tǒng)上以為典出宋玉《高唐賦》,喻指男女歡情之義若即若離。這首詩是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明人李東陽稱其為“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的典范之作。(《麓堂詩話》)胡應麟亦以為“其婉麗,夢得靡加”。(《詩藪》) 第五首從“樓船無柁”、“斷橋有柱”設喻,行船無舵則方向難以控制,沒有定準,喻指男郎情意不可捉摸;盡管如此,我對郎的心就像斷橋橋柱一樣堅固且深沉。有柱,是有主(意)的諧音雙關語。劉禹錫《竹枝詞》:“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首得其神韻。 第六首“枯槽”指琵琶。“來婆”指能預卜未來的算命婆子。以卜命來抒發(fā)自己對郎心思的不可捉摸,對愛情的迷茫,頗有哀怨之意,然不見于詞,寫得頗為含蓄。 第七首“箜篌調”因為暗含著“狂夫”與妻子雙雙溺河的悲劇故事,彈起來曲調哀怨凄涼。這位舟中少婦的竹枝歌唱得莫名的凄愴,她的“狂夫”在哪里?費人猜想。但她的思夫之情與她的歌聲一樣,親切實在。 第八首原注:“石新婦,即秦皇纜石是也?!?/strong>也就是湖西秦始皇纜船石,第三首“新婦磯”即此處,與“望夫石”意思相同。為了等待郎的歸來,我心甘情愿化作那佇立的石新婦;你也許會像飛來峰一樣,忽然飛到我的跟前。女子的愛情誓言可謂驚心動魄,而“飛來峰”的比喻又透露出無奈之情。 第九首寫望郎不歸而自己為其守住貞操的信心日益堅定。《史記》記載,南方有老人以龜支撐床腳20多年,老人死了而龜仍然活著。守宮喻指女子的貞操。我對郎的思念就像錢塘江周而復始的潮信一樣沒有變化,那支床的耆龜還有死的時候,而我忠貞不渝的情思永遠不會消歇。寫來是那樣的蘊藉動人。 楊維楨說自己“閑居西湖者七八年,與茅山外史張貞居、苕溪郯九成輩為唱和交。水光山色,浸沉胸次,洗一時尊俎粉黛之習,于是乎有《竹枝》之聲”。(《西湖竹枝詞》序)在他的詩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種西湖兒女的形象,她們已不像傳統(tǒng)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溫柔而嬌弱的女性,卻顯得粗壯而豪爽。她們是在湖山間、陽光里,而不是被局限在閨閣、庭院中。她們對戀情的渴求被表達得如此真率,如此強烈。這種新的人物形象,給文學輸入了新的活力,帶來可喜的轉機。這些“俊逸濃爽,如有神助”(胡應麟《詩藪》)的《西湖竹枝歌》一出,傳遍大江南北,四方名人韻士,爭相屬和。今人丘良任等編《中華竹枝詞全編》(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輯錄了始于唐代止于民國的4000多位作者的6萬多首作品??梢钥闯?,正是楊維禎的努力,竹枝一體才真正得以光大,并開始進入新的時代。而在杭州,明清時代各地作者紛至沓來,選勝搜奇,將西湖風情、錢塘民俗,都采來寫入西湖竹枝詞,出現(xiàn)了“競向西湖詠竹枝”的創(chuàng)作奇觀。在明代出現(xiàn)了如沈明臣《西湖十二月竹枝詞十三首》、張遂辰《西湖竹枝詞十八首》這樣的連章體組詩,徐之瑞《西湖竹枝詞》多達102首,而且出現(xiàn)了專寫西湖景觀的作品,如徐熥的《西湖十景竹枝詞》,分別是:六橋煙棹、三竺晚霞、九里松風、孤山梅月、桃溪花雨、石屋晴云、采鹢紅妝、錦塘春柳、龍泓漱玉、鷲嶺觀曦。而許楚的《西湖竹枝詞》則描寫了西湖的17處景觀。清初徐士俊、吳景旭收集前代的西湖竹枝詞,各編有《西湖竹枝集續(xù)集》刊行于世。清代是包括西湖竹枝在內的各種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據(jù)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記載,順治十八年以錢謙益為首的一批詩人在西湖畫舫中品評《西湖竹枝集》,80多歲的錢謙益評說:唱和者雖多,終究還是不如老鐵的原唱。除此之外,周元亮舉陸仁詩,施尚白舉張簡詩,王猷定舉嚴恭詩……最后朱彝尊舉沈性詩: “依住西湖日日愁,郎船只在東江頭。憑誰移得湖山去,湖水江波一處流?!?/span>認為“不獨寄托悠遠,且合《竹枝》縹緲之音?!薄坝谑侵T公皆飲,予亦浮一大白。”以品評《西湖竹枝集》之甲乙而佐酒,顯然成為清初詩壇中的一樁佳話。清代創(chuàng)作西湖竹枝百首以上的如陳璨《西湖竹枝詞》一百首,陳希濂、李芝、陳祖昭各有《西湖棹歌》一百首,蘇廷魁作《西湖雜詠》一百首,許承祖作《西湖漁唱》長達365首。嘉慶六年(1801)王昶掌敷文書院,課諸生西湖柳枝詞,敷文、崇文、紫陽三書院諸生爭相應和,得《西湖柳枝詞》300余首五卷刊行。西湖竹枝詞形式上主要是七言絕句,乾隆四十四年(1779),袁枚以五言絕句創(chuàng)作,題為《西湖小竹枝》,如其五:“遠遠韜光磬,聲聲凈慈鐘。鴛鴦聽不得,飛上北高峰?!币矊懙糜男憧蓢@,余味悠長。 “又到西湖唱《竹枝》 ”(楊維楨《題云居》),楊維楨的西湖竹枝詞以其清新的民歌色彩, 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圓熟的比興手法,謳歌了西湖的生活畫面,為西湖詩壇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是西湖文學史上一朵風韻獨絕的奇花。 圖片來源書籍 文章原名《唱得楊家好《竹枝》 ——楊維楨<西湖竹枝詞>》,內容有刪減 作者系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