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曾氏宗親,無(wú)論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曾”,藍(lán)色字“天下曾氏一家親”再點(diǎn)擊“關(guān)注”即可加入天下曾氏大家庭。團(tuán)結(jié)天下曾氏宗親,凝聚天下曾氏力量,弘揚(yáng)曾氏文化、傳承孝悌精神。 根據(jù)明清朝進(jìn)士題名碑記石刻、《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整理而成,共105名。下一步將考證所錄進(jìn)士隸屬房系以及衍徙淵源。請(qǐng)知情宗親提供資料。 文/曾昭演整理 曾振甲,江蘇常熟,順治四年丁亥科(1647),三甲119名。 曾子京,浙江錢塘,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二甲40名。 曾王孫,浙江秀水,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二甲64名。 曾光龍,廣東順德,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三甲123名。 曾榮科,廣東興寧,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三甲105名。 曾華蓋,廣東揭陽(yáng),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三甲25名。 曾逢年,江西南城,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三甲40名。 曾應(yīng)星,江西臨川,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三甲221名。 曾 曾 曾 曾 曾世琮,湖南湘潭,康熙四十八年已丑科(1709),三甲173名。 曾振宗,江西龍南,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1713)清圣祖六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18名。 曾元邁,湖北天門,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二甲25名。 曾道亨,湖北天門,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三甲5名。 曾 曾興柱,湖北云夢(mèng),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二甲81名。 曾粵龍,廣東博羅,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三甲103名。 曾式冕,福建晉江,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高宗登極恩科,三甲10名。 曾廷翰,江西寧都,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本科為清高宗登極恩科,三甲47名。 曾昌麟,江西寧都,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三甲108名。 曾聞?dòng)?,安徽舒城?/strong>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清高宗登極恩科,三甲172名。 曾尙增,山東長(zhǎng)清,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三甲175名。 曾昌齡,江西寧都,乾隆七年壬戌科(1742),二甲79名。 曾光先,湖南湘陰,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三甲30名。 曾 曾起鵬,福建侯官,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太后六旬萬(wàn)壽恩科,二甲19名。 曾鳳翔,廣東梅州,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三甲2名。 曾元景,福建晉江,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三甲82名。 曾殿川,廣東梅州,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1752),三甲136名。 曾 曾承唐,貴州遵義,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三甲28名。 曾正浩,江西奉新,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三甲115名。 曾西元,福建德化,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三甲167名。 曾正本,江西臨川,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三甲82名。 曾力行,河南固始,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1771),太后八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37名。 曾廷橒,江西南城,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二甲8名。 曾 曾 曾寶光,福建晉江,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仁宗登極恩科兼正科,三甲84名。 曾 曾暉春,福建閩縣,嘉慶六年辛酉恩科(1801),清高宗九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118名。 曾冠英,廣東和平,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二甲108名。 曾錫齡,河南固始,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三甲16名。 曾 曾守銳,四川遂寧,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1809),仁宗五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117名。 曾 曾 曾遜淵,福建平和,嘉慶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仁宗六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47名。 曾統(tǒng)一,貴州開泰,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三甲98名。 曾元海,福建閩縣,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清宣宗登極恩科,二甲2名。 曾望顏,廣東香山(今中山),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二甲10名 曾際虞,江西宜春,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二甲共32名。 曾毓璜,四川銅梁,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三甲115名。 曾維楨,福建彰化,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二甲68名。 曾元卿,福建閩縣,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三甲82名。 曾克敬,廣西平樂(lè)。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二甲100名。十二年壬辰科值清宣宗五旬萬(wàn)壽,改為恩科,正科推遲至本年舉行。 曾世儀,湖北黃岡,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二甲83名。 曾元燮,福建閩縣,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二甲40名。 曾國(guó)藩,湖南雙峰,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三甲42名。 曾希周,廣東廣寧,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三甲56名。 曾廣淵,湖南湘鄉(xiāng),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二甲10名。 曾兆鰲,福建閩縣,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二甲106名。 曾 曾作舟,江西南昌,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三甲37名。 曾璧光,四川洪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二甲49名。 曾光斗,福建古田,咸豐二年壬子恩科(1852),二甲50名。 曾省三,四川榮縣,咸豐二年壬子恩科(1852),二甲66名。 曾椿壽,江西臨川,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二甲99名。 曾思沂,云南通海,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三甲79名。 曾思濬,云南通海,咸豐十年庚申恩科(1860),清文宗三旬萬(wàn)壽恩科,三甲41名。 曾國(guó)霖,河南固始,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清穆宗登極恩科,二甲25名。 曾 曾福善,江西余干,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三甲139名。 曾培祺,奉天(今沈陽(yáng)),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二甲75名。 曾瑞春,福建長(zhǎng)汀,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三甲73名。 曾星輝,陜西紫陽(yáng),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三甲134名。 曾道唯,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二甲共132名,列第120名。 曾秀翹,江西南豐,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二甲128名。 曾延里,湖南邵陽(yáng),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三甲26名。 曾行崧,江西長(zhǎng)寧,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三甲170名。 曾長(zhǎng)治,江西南城,光緒二年丙子恩科(1876),清德宗登極恩科,三甲4名。 曾耀南,廣東茂名,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二甲24名。 曾炳麟,四川成都,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二甲114名。 曾云章,江蘇昭文,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三甲155名。 曾宗彥,福建閩縣,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二甲82名。 曾樹椿,四川慶符(今屬宜賓)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二甲86名。 曾福謙,福建閩縣,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二甲110名。 曾廣鈞,湖南湘鄉(xiāng),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二甲12名。 曾光岷,四川華陽(yáng),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二甲124名。 曾慶蘭,湖北京山,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三甲83名。 曾思睿,廣西平樂(lè),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三甲152名。 曾繼光,四川南溪,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德宗親政恩科,三甲91名。 曾 曾廣運(yùn),四川隆昌,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三甲151名。 曾習(xí)經(jīng),廣東揭陽(yáng),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二甲78名。 曾述棨,河南固始,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二甲131名。 曾文玉,廣東新會(huì),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太后六旬萬(wàn)壽恩科,二甲10名。 曾廣嵩,福建古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二甲38名。 曾瑞棻,貴州銅仁,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二甲94名。 曾 曾光爔,四川邛崍,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二甲138名。 曾肇嘉,貴州貴筑,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三甲82名。 曾蘭春,福建莆田,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三甲141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