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慶西,建筑學家。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 請允許我坐下講。剛才主持人是怎么介紹我的,我一句也沒聽見,是不是符合實際,我打一個問號。其實我的經(jīng)歷很簡單,就是教了幾十年書的一個教書匠,我的專業(yè)是中國古代建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我們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 為什么我對裝飾情有獨鐘呢?這跟我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系。70年以前的1949年9月,我從杭州高中畢業(yè)以后,坐火車到北京上了清華大學建筑系,還非常榮幸的參加了10月1號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 不久我們又歡欣鼓舞地迎來了新中國第一個元旦,1950年1月1號,建筑系全系才40多個學生,我們在一起,懷著激動的心情,照了一張十分生動活潑的照片,就是這個。 當然很遺憾,照片上的相當多數(shù)已經(jīng)不在了。這張照片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至今珍藏著。 我們到建筑系以后一晃就是四年,1953年畢業(yè)了,滿懷著激動心情想分配到建設(shè)第一線,因為我們是學建筑的嘛。但沒想到我被留校當了老師。教什么呢?有教建筑設(shè)計的,有教城市規(guī)劃的,建筑技術(shù)的,建筑歷史的,我被分配到了建筑歷史組。 所幸建筑歷史組教師陣容特別強,有我們的系主任,梁思成,還有他的妻子林徽因,還有就是劉致平、趙正之、莫宗江,這些都是梁林二位先生最早期的學生,東北大學的,也是我們古建界第一代的學人。 梁思成,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這個不用介紹,大家知道。林徽因先生我需要多說幾句,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是知道她是上世紀30年代有名的女詩人、女文學家,但是林先生自己講,我是一位建筑師。 你們到八寶山烈士陵墓去看林徽因的墓,她的墓碑上雕的是“建筑師林徽因之墓”。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隨父親到英國去待了半年,她的房東是學建筑專業(yè)的,從房東那兒就認識了既有技術(shù)又有藝術(shù)成分的建筑專業(yè)。 她非常喜歡這個專業(yè),在1924年跟梁思成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期間,兩個人都選的建筑系專業(yè)。他們回國以后,在1931年,雙方同時參加了營造學社,這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建筑文化的學術(shù)機構(gòu),從此他們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事業(yè)中。 林徽因不僅對中國建筑有深刻研究,對我們其他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也有廣泛的興趣,尤其是對民間的或者宮廷的一些傳統(tǒng)工藝品的造型跟裝飾,是特別的熱衷。 我這里舉一個例子,建筑師林徽因居然主持過北京傳統(tǒng)工藝景泰藍的革新創(chuàng)新設(shè)計。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知道景泰藍是北京四大傳統(tǒng)工藝之一,四大傳統(tǒng)工藝包括雕漆、象牙雕刻、絹花、景泰藍,其中以景泰藍的工藝最復雜。 經(jīng)過明清兩代發(fā)展,這個工藝品越來越受宮廷的歡迎,而且出口傳到了外國。但是它的缺點隨之而產(chǎn)生,因為宮廷喜歡,帝王將相喜歡,它越來越復雜,設(shè)計的花也越來越繁瑣,就受不到歡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nèi)匀灰揽窟@種傳統(tǒng)手工藝品出口賺外匯,這就面臨著一個問題,這種樣子的國際市場它不歡迎,急需創(chuàng)新和改革。北京市政府就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林徽因,林先生當時身體已經(jīng)不好了,但是她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wù),為此還特別招了三位研究生。 有一位大家都知道,后來是中央工藝美院的院長,常沙娜女士,還有兩位是浙江美院畢業(yè)的,都是女性。她帶著三位女研究生下到景泰藍工藝廠,去學習傳統(tǒng)的技法,然后又廣泛地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我們看看她是怎么說的。 她說,我們創(chuàng)新的總方針應(yīng)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最開始認為景泰藍的莊重像銅鏡,主要借鑒銅鏡裝飾,后發(fā)現(xiàn)還能表現(xiàn)古玉的濕潤半透明。 然后她們又發(fā)現(xiàn)是不是一些宋代瓷器的那種清新活潑也應(yīng)該吸取。 然后她們又找到古代華麗的錦緞去吸取靈感。再到京劇的臉譜,是非常生動活潑的,甚至于到這種怪異的對比很強烈的效果。 然后又到建筑彩畫,五彩繽紛的和璽彩畫。 戰(zhàn)國的金銀錯,唐宋黑漆鑲嵌。最后在北京舉行的敦煌藝術(shù)展覽使他們大開眼界。敦煌壁畫記錄了幾百上千年的中西藝術(shù),各種形式的紋樣裝飾都可以在這兒看見。你看,它的藻井,暖色調(diào)的,冷色調(diào)的,綜合了中西文化。 經(jīng)過幾番研究,她們在博取眾彩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新穎的景泰藍。大家看看,這些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一些果盤。我們要是熟悉古代的裝飾畫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里面就采取了一種在銅器上經(jīng)常能看到的夔龍紋,一周圈里面都是夔龍紋,只是構(gòu)圖不一樣。色彩呢,大紅大金、黑白,都是我們傳統(tǒng)的色彩。 這是小罐,花紋簡潔,色彩也簡潔,華麗但不瑣碎,不媚俗。 這是香煙盒、香煙盤、煙灰碟。 再看瓶罐上這些植物性的花紋,說不清楚是在銅器上看過,是在敦煌壁畫上看過,還是在漆器上看過。其實都有。 再看看這盤,動物、植物綜合拼成這么一個生動活潑的形象。 這是敦煌壁畫的,飛天,蓮花座的芯。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40年代抗戰(zhàn)的時候就寫了一部《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新中國成立以后,它成為高等學校建筑系的通用教材。但梁林二位先生對這本發(fā)展史并不滿意,認為它有歷史的局限性,決定組織歷史組的老師重新寫一部《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作為教材。于是成立了一個編寫組,又把我這個小助教調(diào)到組里當秘書。 我除了幫助他們做一些事務(wù)性工作以外,主要是向他們學習。而且他們給了我兩個任務(wù),一個是繪制建筑史里所有的插圖,第二就是拍攝建筑史里所有的古建筑照片。這兩個任務(wù)對我這個剛畢業(yè)的助教來說,那是負擔很重很重的。 秦漢兩代在文獻上記載有很多規(guī)模很大的宮殿建筑群,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蕩然無存。我們看到了它的什么東西呢?僅僅是墳?zāi)股?、地面上的幾個石闕,然后一座一座漢墓挖出來,有建筑小模型、古銅器、漆器、玉器。 早期建筑沒有了,怎么表現(xiàn)這個建筑呢?我們就想到了玉器、銅器上的一些裝飾花紋,因為它們必然也出現(xiàn)在當時的一些建筑上,是相通的。建筑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大型工藝品。所以我們要畫器物上的花紋,來表現(xiàn)當時建筑的一個面貌。 我每隔一個階段畫了一批建筑就要請梁思成先生來批改、審核,但是梁先生在北京市已經(jīng)兼了很多工作,很少在家,而在家就是林徽因先生,她那時已經(jīng)臥病在床了,所以林先生就變成了審查我圖紙的唯一的老師。 我現(xiàn)在還記得很清楚,每次去的時候她就坐在床上,后面墊一個枕頭跟被褥,手里拿著一塊小木板,準備好了筆跟紙,邊看我的圖邊給我改。 她說你畫這些圖,一定要知道它原來是什么性質(zhì)。比如青銅器,是灌注出來的,所以上面的花束是有棱有角的,是硬線的。 而漆器不一樣,漆器是用筆畫出來的,線條是軟的,是飄一些的。她說你必須要掌握它的來由,才能夠繪出它的特點來。 當時林先生正在研究敦煌壁畫的邊飾,就是邊邊沿沿的裝飾花紋。這個題目很小,但是她研究來研究去很有心得。我記得很清楚,她不只一次地跟我講,她說你看,上面這個叫卷草紋,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植物花紋,出現(xiàn)在希臘羅馬的古建筑上,是石雕的。 但經(jīng)過絲綢之路后到了敦煌,情況變了。第一,環(huán)境變了。西方是雕在石頭上的,但是敦煌的石頭是酥軟的,不能雕,只能畫。 第二,制作人變了。不是外國的工匠,而是中國的工匠來繪制這些外來的卷草紋,在繪制過程中就不熟悉。他熟悉的是中國的云形紋、龍紋,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一代一代,就逐漸地把這兩種融合起來了,形成兼有中西特點的一種新式的邊飾花紋。 到了唐代,就是底下那一段唐代的花紋,既可以看到西方來的卷草紋的影子,又可以看到中國的云形紋,我們學術(shù)上叫做唐代的卷草紋,簡稱為唐草,被公認為中國裝飾花紋達到的頂峰之作。 我們在敦煌壁畫里可以看到,它早期帶有的西域特點是比較重的,然后中期到了盛唐以后,這個花紋就具有中國形式了。 所以林先生這個題目很小,但講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小題目大視野。 俗話說師父帶進門,我就是在林先生這樣的帶動下,喜歡上了建筑裝飾,所以在以后長期地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特別注意裝飾這一塊。 1989年,為了慶祝共和國成立40周年,國家準備編一部《中國美術(shù)全集》,一共60卷,我們古建筑占了六卷,那是很不少了,可見古代建筑藝術(shù)在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的位置了。 第一本就是宮殿建筑,我是主編之一。這樣就給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條件,能夠比較近距離觀察明清兩代的宮殿建筑群。它從物質(zhì)上需要皇帝在里頭理政、生活、娛樂、休息、學習等,但同時在形象上要反映皇帝一統(tǒng)天下那種威懾力量,這靠什么?在建筑上主要靠裝飾。 大家都去過紫禁城,如果注意了,紫禁城里用什么裝飾母題最多呢?龍。從漢武帝自稱為龍之子之后,第一代的封建皇帝都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龍象征著皇帝?/p> 我們拿太和殿、紫禁城第一大殿看看。走上臺階,皇帝走的御道,石頭上雕了九條龍。 上了臺階再看看那些門上、梁枋上是什么?雙龍戲珠。 格扇上呢?我們近距離地看,裙板上雙龍戲珠,絳環(huán)板上一條龍。 包括固定格扇門的這一些銅葉上也印了龍。 我們打開門望進去看,太和殿里龍座前面六根盤龍金柱,梁枋上雙龍戲珠,天花板上一個個小方格,我們稱為井字天花,每一個格里有團龍。 然后中間的藻井,一條大龍嘴里含著七顆寶珠,可以說是龍?zhí)忑埖亍?br/> 一個太和殿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共有多少條龍?我只是認真地數(shù)了一個格扇上的龍,有50多條。太和殿有多少龍?真有人數(shù)過,他告訴我們一個數(shù)字,12654條龍。 你相信不相信?你不相信自個兒數(shù)去。數(shù)不清楚,所以我們不必去追究這個數(shù)字準確不準確。到網(wǎng)上查,還不止這個數(shù)字呢,只是言其多也。 美術(shù)全集完成了,90年代開始我們做了新的一些題目,叫做鄉(xiāng)土建筑,鄉(xiāng)村里土生土長的建筑,農(nóng)村里的寺廟、祠堂、住宅、橋梁、道路,把它聚合成為一個鄉(xiāng)、一個村。 我和我的同事陳志華、李秋香成立了鄉(xiāng)土研究組,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到全國各地選擇保存得比較好的古村落,進村進行調(diào)查、測繪、拍照、寫報告,提出一個完整的書面的研究成果。 這一下農(nóng)村,我們眼界為之大開,許多建筑是前所未有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農(nóng)村比起城市,跟自然山水環(huán)境的結(jié)合是如此緊密。 大家看一下,陽春三月下江南,這邊一張是我們在安徽黟縣古村落登高一望,大地如錦。旁邊是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西遞宏村,這一個一個小村落就鑲嵌在大地如錦的畫面上。 西北、華北高原,高原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差,但是老百姓依然營建出自己的家園。一把鐵鍬,一把鎬,挖出一個個窯洞,組成一個個村落。 ![]() 回歸到裝飾上,鄉(xiāng)村建筑的裝飾有什么特點?至少有兩點很突出。一點,它不守規(guī)矩,不守朝廷的規(guī)矩。我剛才講的龍,明清兩代龍的裝飾只許用在皇帝的宮殿、園林、陵墓、寺廟上,除此以外不許有龍裝飾,這是朝廷有明文規(guī)定的。但到了鄉(xiāng)土建筑,它不管這一套。 我們來看看,太和殿的屋脊兩邊有個構(gòu)件,叫正吻。是什么形象?一條龍含著嘴巴。中國建筑木結(jié)構(gòu)最怕火燒,最怕雷擊,當時想不到科學的防雷辦法,只能求助于迷信。 龍嘛,可以上青天,下海底,無所不能,呼風喚雨,所以就把龍的形象放在屋脊上以避免火災(zāi),當然只具有象征意義。你到紫禁城去看,太和殿的正吻最大,三米四高。其他建筑沒那么大個,但樣子不許改,就是這個樣子。 好,到了鄉(xiāng)土建筑,對不起,山西工匠就給改了。龍有的含著嘴巴,有的含了外頭,有的往天上走了。 有的甚至于,你不是不許用嗎,我就把整條龍放在屋脊上了。為什么?因為在漢高祖說自己是龍子以前,龍的文化已經(jīng)在民間形成了,天高皇帝遠,你管不著。 再看看福建一個小家廟的屋頂上,有雙層脊,四條龍站在屋頂上手舞足蹈在跳街舞。 到了廣東,不用龍了,用魚,當然這是一條神魚,叫鰲魚,也是能夠滅火的。 到了農(nóng)村,我什么也不用,龍也好,魚也好,做起來太復雜,我就用回紋。 用卷草植物紋,它是鏤空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太和殿上,屋脊上有一些小獸。不知道你們注意沒有,前面是一個騎鳳仙人帶隊的,后面一個猴壓軸的,中間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等九個,這九個是最高的。 為什么最高?陰陽五行學,世界萬物先分陰陽,數(shù)字中單數(shù)為陽, 1、3、5、7、9,最高是9,皇帝屬陽,皇家建筑上的裝飾就要用9。 然后次要一點的殿堂, 7個小獸,再次要的5個,再次要的3個,到玉花園里,在一個門上1個。1、3、5、7、9,什么意思?等級制。封建國家以禮治國,禮的最根本一條就是等級制。 好,我們回到鄉(xiāng)土建筑。這是云南西雙版納的廟,我管你9個8個的,遠看獸,近看是植物草紋組成的。 有的不用小獸,整條龍臥在屋脊上。 工匠們把仙鶴放在了尖上,仙鶴長著脖子仰望青天,仿佛把整個碩重的屋頂騰飛起來了。 更有絕的,水煙袋都上去了。大家如果到南方農(nóng)村,去看到天井院里,住宅都有個堂屋,全家聚會在一起。堂屋后頭有個條案,中間是祖宗像,兩旁放著主人最寶貴的東西,銅制的水煙袋、文房四寶、盆景……他把這些心愛的東西放在堂屋里怕人看不見,就通通放到屋頂上去了。 比起故宮里我們看到的那種1、3、5、7、9的規(guī)矩,可以說它沒規(guī)矩,不成體系,但這正是鄉(xiāng)土建筑具有充分的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 好,我們從屋頂轉(zhuǎn)到梁架上,轉(zhuǎn)到木結(jié)構(gòu)上。這是太和殿的內(nèi)部,梁架都有彩畫,梁架底下用天花板擋起了,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天花板上有井字天花,都有裝飾。 一些小建筑,比如頤和園的長廊,它不用天花,它用一些梁枋直接露出來,都有油漆彩畫的裝飾。 到了鄉(xiāng)土建筑就沒有那么多的財富可以花了,你看看,很簡單。 但是你說它簡單嗎?工匠把一些普通的梁枋也加工了,梁的出頭弄一點花紋,你看這些,工匠的心思都花在這些地方了。 如果是稍微有錢的一些祠堂寺廟,就會做一些冬瓜形的。 甚至于把看門的獅子也放到梁枋上去了,獅子背上馱著上面的柱子。 再看看另外一種穿斗架,很多立柱并排,中間用木頭穿起來,工匠把這個穿斗的穿木也進行裝飾。穿木很薄,就把它鏤空變成了花紋,貼在后頭用白粉墻一貼。什么效果?剪紙的效果。所以到廳堂抬頭一望,就是一幅一幅很明亮的剪紙掛在天空。 梁本身的造型是直梁,工匠把直梁兩頭肩膀削一點,變成拱形的。拱形的梁在力學上更能夠承重,在視覺上更有彈性。 梁的兩頭,除了本身的造型,變成彎如月亮,我們稱為月梁。 梁本身的兩頭還有刻紋的裝飾,刻紋的裝飾光是幾何還不過癮,又把幾何紋的頭上變成一個仙鶴的嘴,仙鶴嘴張開含著仙草,多有創(chuàng)造性。我們就問工匠這些圖紙哪兒來?他說沒圖紙,圖紙在心里,師父傳給我的。 好,兩頭裝飾還不過癮,中間也裝飾了,變成雕梁畫棟。 梁枋之間,為了傳遞重量,有一個墊,叫柁墩。柁墩在故宮里頭都是荷葉的,叫做荷葉墩。到了鄉(xiāng)土建筑就不一樣了,什么形式都有,小亭子也上去了,植物花卉也上去了。 我們再來看看門窗。我們說鄉(xiāng)土建筑裝飾的特點,第一個就是它不守規(guī)矩,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就是它保持了裝飾的原生態(tài)。 什么叫原生態(tài)?舉例子,我們經(jīng)??匆姶箝T是用木板拼合起來的。怎么拼合呢?后面加一個腰帶,腰帶用釘子從外頭釘,把腰帶的木板釘成一個結(jié)實的板門,然后安在門框上,門上就露出一排排釘子頭。 除了這些,還有門環(huán),門環(huán)底下有一個門環(huán)座,要關(guān)門還有一個門閂,是可以鎖起來的。這些門環(huán)、門環(huán)座、門閂、門釘,都是有實用意義的,但是工匠又把它美化,雕個“卍”字,雕個如意紋,就有了人文內(nèi)涵。 比如這些,門環(huán)底下扣著一個鐵釘、墊板,變成一個蝙蝠形了,這些門上的鐵花就形成一個鐵花裝飾。裝飾的實用功能跟美觀都高度綜合起來了。 到了宮殿就不一樣了,宮殿的大門不需要腰帶木用釘子了,這時候的門釘已經(jīng)失去功能上的作用,本來可以取消了,但是為了有裝飾作用,還是保留在門上,而且賦予它人文內(nèi)涵。 什么內(nèi)涵?大家看看,左右一數(shù),9個門釘,上下一數(shù),9排,九九八十一個門釘,9字就出來了。什么顏色?大紅大金,這是最富貴的顏色。所以紅門金釘九九八十一,就變成一些宮殿大門的專有形式,變成表示等級制的一種符號了。 這地方的門釘,包括這些門環(huán),都已經(jīng)失去了功能上的作用,變成雕塑附在門上。我們看看頤和園這個門的門釘,還要做一個木頭疙瘩把它粘上去,太費勁,于是干脆在門上畫一個門釘。 我們再看看這個底下的門窗,叫格扇門。格扇門上面的格心部分是透光用的。古代人用玻璃用得很晚,所以用貼紙,有很密的格,這個密格對工匠來說就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天地了,有各式各樣的格。 三個木頭交起來變成六瓣菱花,叫三交六椀菱花窗。這是在一級大殿里最高一等的菱花窗。再往中間看,是兩根木頭交起來,雙交四椀菱花窗,第二等。第三等,是正方格、斜方格,不用菱花了。然后就是步步錦。 所以在宮殿里,同樣的格扇,不同等級的建筑,格心部分的花樣也是分等級的。 到了鄉(xiāng)土呢,它又不守規(guī)矩了。我們在山西的一個小村,一個晉商的家里,他居然就用了最高等級的三交六椀菱花窗。他知道這個高級,天高皇帝遠,你管不著,我有錢就行。 這個窗戶是各地的風格都不一樣。在徽州一帶,徽商的女眷見到客人來到堂屋里就要避到臥室去。這是臥室的窗,為了不使家眷被外人看見,窗外面還加了一層窗戶,這個窗戶堆滿了裝飾,在天井兩邊,就變成了一進門很重點的一個裝飾。 這是江浙一帶的窗戶,比較明亮,比較簡潔。外面貼了一些瓷。 到了窯洞,一面見光。門窗一分格,有長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弧形的,工匠在不同的形狀上采取不同的風格,很自由,愛怎么分怎么分。 到了有錢人家,商人、官吏,窗戶不僅是形式美,還要表現(xiàn)人文內(nèi)涵、人生理念,有的干脆把“忠、孝、仁、義”這些寫上去了
有的做買賣的呢,更有意思了,寫著“日日見財進”,然后“招財進寶”。 直白地用這種文字裝飾的還是少數(shù),我們看到的多數(shù)還是用的象征性的手法。比如在安徽績溪胡氏大宗祠,它的幾十個折扇的裙板上全是蓮荷。 荷花具有象征意義,出淤泥而不染。然后荷葉底下有幾個螃蟹,是借它的諧音,河蟹,和諧,和諧的宗族,和諧的家庭。底下有一個鴛鴦,表示家庭和睦。你遠看都一樣,近看各不相同。 另外一個廳堂呢,是用瓶子,胖的、瘦的、矮的、高的,都有。瓶安,平平安安,有的地方會湊一百個瓶,叫做百世平安。 蝙蝠,這個動物怕見光亮,白天不出來,晚上出來,顏色灰不溜秋,像耗子。這種其貌不揚的小獸為什么頻頻出現(xiàn)在我們的建筑裝飾上呢?就是因為它的名字好,蝙蝠蝙蝠,遍地是福。而且經(jīng)過工匠之手,就把蝙蝠美化了,有時候美化得像蝴蝶一樣。 竹子、蘭花,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清楚。 這些窗戶的窗格,工藝還特別復雜,做的特別細。這個花是一小塊一小塊花木頭拼合起來的。 包括這些“卍”字紋的窗,都是小塊的木頭拼接的。 而且這種拼接是榫卯的拼接。 隨著玻璃用在建筑上,工匠用刻花玻璃裝飾起來。 裝飾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密集。窗戶是干什么的?窗戶第一通風,而且采光。這種密集的窗戶,既不通風也不采光。 現(xiàn)在老百姓有了電視,有了沙發(fā),他要光亮,第一個改進的就是把這些好窗戶拆了,堆到倉庫里,換上玻璃窗。我們一進村發(fā)現(xiàn)這個寶貝,拿下來,到河溝里洗干凈,用小牙刷把小縫里的灰都刷干凈,襯上白紙,又是照相又是畫圖。我們一出村,文物販子第二天來,就廉價把它收購走了。 木頭從山林中被砍伐出來以后,終止了自然生命,但是經(jīng)過工匠之手又變成了木器裝飾,又賦予了更長久的藝術(shù)生命,我想這就是裝飾的特點。 為了宣傳展示這些古建筑的裝飾,我不停地在寫書,不停地在做一些講座,但是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一代一代的工匠創(chuàng)造了數(shù)不清楚的遺產(chǎn)。 拿木工來講,各個派別,浙江的東陽幫,蘇州的香山幫,廣東的潮汕幫,其他還有木雕、磚雕、琉璃、彩畫、泥塑、彩塑……每一部都是需要傳承的技藝,所以我現(xiàn)在介紹的,我研究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前幾年在我工作60年的時候,有記者來采訪我,說樓老師,這60年你回想一下你做了什么?我說,我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對我們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傳承。 這幾十年又過去了,我今年89歲了,那我以后有什么打算?一句話:一息尚存,定當努力。 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