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加稿”意味著曹某人又要開始胡說八道了。其實今次要聊的這部電影一點也算不上經(jīng)典,即便在重新評估之后,它依然只是一部好萊塢面向青少年開發(fā)的時髦商業(yè)片,而且此后的第二部、第三部都未能逃過“續(xù)集魔咒”,所以大家聽我嘮叨一下即可,完全不需要找來仔細研究。 
▲《移動迷宮》第一部海報。 這部名叫《移動迷宮》的電影,根據(jù)美國暢銷作家詹姆斯·達什納的青少年反烏托邦系列《The Maze Runner》改編,如果按照原著直譯應(yīng)該叫做“迷宮行者”。故事發(fā)生在一個人類文明被毀、致命病毒蔓延的未來世界,所謂的聯(lián)合政府為了篩選出一批對病毒免疫且能力超群的年輕人,竟然開發(fā)出一套生存實驗,將一群一無所知的或者記憶被強行抹去的孩子,放置在一處被高墻環(huán)繞的有限空間內(nèi)。這一空間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按照人數(shù)計算也可以保證大家相對自由的活動范圍;至于那圈高墻,只有一個出口,白天開啟,晚上關(guān)閉。你可以選擇“出去”,但墻外是無窮無盡的迷宮,如果你不能趕在天黑前走出迷宮或者返回墻內(nèi),便會被困迷宮之中,而夜晚的迷宮會有怪物出入,從來沒有人可以熬過一夜。
▲密密麻麻的迷宮沙盤。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高墻內(nèi)的年輕人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和分工,擅長奔跑者會在白天進入迷宮,標記路線,這些人就是所謂的“迷宮行者”。但迷宮每天都會自行移動改變,無論大家怎樣計算,始終找不到一條安全的出路。你說這墻有多厲害:它很高,高到難以翻越;它很堅固,堅固到難以摧毀;它表面上給了你一條明路,暗地里又設(shè)計了各種障礙;它用黑暗和怪物,帶給你深深的恐懼;它甚至與時俱進地變化著,讓你疲于應(yīng)對,耗盡心血。
▲高墻設(shè)置的唯一出口。 但這畢竟是一個實驗項目,幕后的操縱者不可能允許年輕人這樣無休無止地耗下去,于是有一天,他們被告知日常供給即將終止。就在這本該團結(jié)一致的時刻,年輕人內(nèi)部卻發(fā)生了分裂,一派認為必須想辦法離開這里,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另一派卻對墻內(nèi)的生活產(chǎn)生了依賴,他們認為留下來才更安全,甚至將怪物的入侵歸咎于“離開派”的莽撞行為。你瞧,一開始年輕人都天真地以為“墻僅僅只是墻”,只要不去招惹它或者干脆無視它,完全可以做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時間久了,對于很多人來說墻卻無聲無息地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們不再抱怨墻的存在,不再好奇墻外的一切,轉(zhuǎn)而認定墻外的世界很可能更糟,而墻恰恰可以給予他們必要的保護。
▲墻內(nèi)世界,看起來也蠻不錯鴨…… 后來的劇情應(yīng)該很容易預(yù)測了吧——留在墻內(nèi)、等待墻保護的年輕人都被怪物殺死了,輕松得好似割韭菜一樣;而逃到墻外、靠著勇氣與智慧殺出一條血路的年輕人大多活了下來,并且最終找到了出口。這套路一點新鮮感都沒有是不是?稍安勿躁,其實《移動迷宮》最值得稱道的設(shè)置在于,逃離高墻后的年輕人面對的依然是一個彌天大謊,他們不但沒有遠離危險,反而陷入了更可怕的一項實驗。也就是說,如果幕后操縱者足夠強大,你在墻外的所見所聞依然有可能是經(jīng)過加工與篩選的結(jié)果。這么說起來會不會太恐怖、太絕望了?也不盡然。因為假的終究是假的,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所以故事講到最后,“有形的墻”早已不再重要,存在于人們觀念深處的“無形的墻”才是重點。而要打破“無形的墻”,戳破“虛假的真相”,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勇氣,還有堅定的信念和獨立的思辨能力。從這個角度講,《移動迷宮》也不失為一部言之有物的青少年作品。
▲走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最后,我再次強調(diào),《移動迷宮》只是一部馬馬虎虎的商業(yè)類型片。這類青少年暢銷讀物及其改編電影前幾年一度風(fēng)靡好萊塢,隨后又證明了一味跟風(fēng)的惡果:《暮光之城》《饑餓游戲》還算好的,盡管電影公司為了賺錢一本書拆成兩集拍,最后抻得跟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但好歹有頭有尾;《移動迷宮》因男主角受傷,第三集差點難產(chǎn),好在隔了很久很久之后也得以完結(jié);《分歧者》就慘了,勉勉強強拍到第三集,最后還是爛尾了;有梅姨參演的《記憶傳授人》最可憐,只拍了一部,但這套小說其實也很有意思,因為在這個故事里,孩子們從小就生活在統(tǒng)一的模式中,而所謂“記憶”,不過是無窮無盡的謊言。不曉得是我的豆瓣電影APP出了問題,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我竟然沒有搜到《記憶傳授人》的條目,但愿只是我想得太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