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常用的天文歷法有三類: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合歷。公元2018年(西歷),是太陽歷(陽歷);穆斯林世界用的回歷,是太陰歷(陰歷);中國俗稱的農歷,既非陰歷,也非陽歷,是陰陽合歷,中國古代的圣賢自古以來,一直強調的“陰陽合乃為道”,就本源于這個陰陽合歷,這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本。 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月亮繞地球一圈,是一月;地球繞太陽一圈,是一年。紀日、紀月、紀年的一套計時的方法體系,就是天文歷法。天文歷法的產生,標示人類從游牧文明跨越到農耕文明的過程中,在認知和文化思想上歷史性的跨越和進步。華族祖先用規(guī)和矩的工具來測時(時間)和測距(空間),而形成的時空宇宙觀,是中華文化的起源。 立表測日誕生太陽歷 對太陽的觀測,用圭表測每天午時日影的長短,夏至會測得最小值(白晝最長),冬至會測得最大值(黑夜最長),晝夜時長一樣的是春分和秋分,春夏秋冬一個循環(huán)就是一年(紀年)。但一年周期太長,不便于記憶和日常使用,分段后就容易使用。太陽歷是觀測太陽產生的,與月亮沒有一根毛的關系,把一年分為十段,該叫十月還是十日?顯然,最恰當的稱呼就是:十日。 《山海經》:“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至少在帝俊時代就有了十日歷法。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為太陽歷的四象,或叫太陽四分歷。 月亮盈虧誕生太陰歷 對月亮的觀測,從一個月圓到下一個月圓是一個月,月亮周而復始的盈虧變化,月與下個月之間并沒有任何區(qū)別??梢杂迷聛碛嫊r(紀月),但并不能產生年的概念,所以不能用于紀年。 朔是每月的初一無月的日子,晦 (huì )是農歷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當月亮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歷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歷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 ? ? ? ? ? 月亮在月中的四象 農歷每月初八前后,這時月亮一邊是明的,一邊是暗的——東暗西明,面對月亮顯示為左暗右明,弦在上邊,故稱之為上弦。農歷每月二十三日前后,月亮是西暗東明,面對月亮顯示為右暗左明,弦在下邊,故稱之為下弦。 用觀測月亮朔晦周期來計時的確方便簡單,普通百姓非常喜歡。所以“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也就為后來的“羿射日”變法提供了群眾基礎。 月亮繞地球一周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為一個“朔望月”,約等于30天。如果以月來計時,一年十二個月,360天?!八?、上弦、望、下弦”為月亮的四象。 《山海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帝俊時代就有了十二月太陰歷法。 《河圖》是太陽和月亮的陰陽四象合圖 在帝俊時代,既有“十日太陽歷法”(陽歷),又有“十二月太陰歷法”(陰歷),而且是同時在使用(帝俊乘二龍)。是華族先民對日月的運動規(guī)律認知的智慧結晶。 1965年12月,洛陽北窯西周貴族墓出土一件有銘紋的銅異卣蓋(下圖)。在銅卣蓋的肩部有三重環(huán)紋環(huán)周。在中間的寬形帶狀紋上,有十個人面句芒太陽紋和十二個月牙卷蛇紋相間,并由雙線“S”紋上下分開,明暗分明。卣蓋整體呈蓋天形。中心的喇叭形握手象征北天極心;雙重環(huán)形紋圍成的區(qū)域象征日月星辰運行其間的天蓋。十個人面句芒太陽紋象征十月太陽歷;十二個月牙卷蛇紋象征十二月太陰歷。它們被兩個翹起卣蓋附耳,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個太陽紋、六個月亮紋,象征上下半年各有五個太陽月和六個太陰月。這種把十月太陽歷與十二月太陰歷有機組合的一起的做法,顯然是在表現一種陰陽合歷的歷法內容。這件卣蓋是距今2700年以前的文物。它以具體的形式,說明在十二月陰陽合歷之前,已有十月太陽歷與十二月太陰歷合歷的存在。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銅異卣蓋和河圖 河圖是陰陽合圖,是陰陽合歷中的時空和數理模型,是帝俊時代“十日歷”和“十二月歷”的原型圖,合圖應該早于帝俊時代。河圖是用一到十數,代表十個天地陰陽數,共有五十五數點組成。河圖自內到外有四層,最內層中間有五個圓點;其外由十個圓點,分五、五上下兩組,為第二層;第三層,從下向左順行,有一、三、二、四圓點依次布于四面;最外層,則由右向上向左逆行,有九、七、八、六 個圓點依次排列四方。圖中以奇數點為白點,偶數點呈黑點,表示陰陽進退升降有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或作女媧之腹。'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我們重新注釋一下:“有神十,人名日,女媧之月易,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人名“日”的“神十”,就是河圖中用來測日影的五個白點“十”,是“十日太陽歷”; “腸”為“月易”,“女媧之月易”應該是“女媧觀測的月亮晦朔變化周期”,用神的“九七八六”表示,擺放在空曠地的四周最外端,橫道而處。郭璞的“女媧一日七十變”有誤,應該是“女媧一日七十二變”,即十日太陽歷的一日36天(72個白晝變化)。 還原一下遠古時代先祖女媧創(chuàng)建陰陽合歷的場景:女媧部落在一個空曠之地的中央擺了五個白石頭“十”,在中央立桿(建木)測日影,“十”字上短下長,短影是夏至,長影是冬至,左右影長一樣,是白晝時長相等的春分和秋分;再擺代表日象的“一三二四”(生數)在北東南西四方,共10個黑白石塊,用來計數十日太陽歷的一年十個日;再擺代表月象的“九七八六”(成數)在最外層(栗廣之野),共30個黑白石塊,用來計數一月30天。這不就是一張活生生的河圖嗎?龍書和合圖都是女媧所創(chuàng)立,女媧真正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始祖,也是人類農耕文明的始祖。伏羲是后來得河圖,“則之,畫八卦”。 一、河圖最內層的五個圓點,呈“十”字形排列(神十),與洛書的中五數一樣,有多層含義: 1) 中心的一圓點與周圍的四個圓點,表示東南西北中的四方和五位,中心圓點為中位,立桿測影的位置,其他四個圓點在四方,神“十”字上短下長,短影是夏至,長影是冬至,左右等長表示春分秋分日的晝夜一樣長。 2) 表示十日太陽歷一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季)。 3) 表示在冬至或夏至日,用于測影、祭天、調整歷數的五天(女媧五色石補天)。如彝歷冬至之前五日的過年日,夏至日的火把節(jié)。 二、河圖第二層的兩個五數,相合為十,與含山玉版上的左右十圓孔意義相同。是十日太陽歷的表達。兩個五數,既表示上下半年各為五個月,又突出冬至夏至。突出冬至夏至的目的在于強調測影的必要性。河圖把兩個五數作上下分置,有夏半年和冬半年之義,強調陰陽合和。 三、河圖第三層,為“一、三、二、四”的四個生數,與太陽歷的二至二分四節(jié)相對應,加上中間陰陽交午的“五”之數,合為五行。與《尚書.洪范》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數印證。太陽為“萬物資始”,故用天地數的四個生數。冬至日后,太陽出入的方位由南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由最短開始變長,是陰極陽生之時。冬至一陽生,故河圖在下(北)方用一陽數表示。夏至日后,太陽從北始向南回游,白天由最長開始漸短,為陽極生陰之際,以陰數二表示。從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為陽半年,用陽數一、三,象征陽氣升;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為陰半年,以陰數二、四,表示陰氣進。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站在北半球坐北朝南看,一、三、二、四數作順時針循環(huán)。一、三、二、四之和為10,用于一年十個日的計數。 四、“日兆月”,月光來自太陽光。古人把一至十數分為生數和成數。九、七、八、六分別是四、二、三、一生數的成數。用天地數的四個成數表示月相的變化。河圖的九、七、八、六在四方的逆時針排列,象征著四個月相的變化。與太陽東升西落相反,月亮的運動則是西升東落。河圖最外層的九、七、八、六圓點按照逆時針循環(huán),九七八六代表月亮的四象,即朔、上弦、望、下弦,其和為30。30是太陰歷的月周期天數,用于紀月。太陰歷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為依據的。 十二月太陰歷一個月30天,12個月為一年,共360天;十日太陽歷的一個日是36天,十日一年也是360天,陰陽共同合于360度天,這是陰陽合歷的基礎。太陰太陽歷共同以冬至夏至節(jié)為分界,分陽半年和陰半年;同以二至前后的測影、祭天日的五天時間調節(jié)歷數,這就是女媧用五色石補天的真相,五色是青、赤、金、黑、黃,正是木火金水土的五行(季)代表色。不需要置閏,就與太陽回歸年的365天保持了一致,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以太陽和月亮的活動規(guī)律為基礎的陰陽合歷——河圖。? 總結一下,用河圖最內層的五(圭表)測得的第二層的二至,即一生二,而生出陰陽各半年;再二分四,得到第三層的春夏秋冬四季;最外層輔以月亮的四象(九七八六),就是河圖的真實面目,以十日之陽為主的十日太陽歷(一日36天),輔以一月30天的太陰歷法的陰陽合歷,河圖是陰陽四象合一的合圖,是以十日太陽歷為主(生),以十二月太陰歷為輔(成)的陰陽合圖。順時針循環(huán)的一三二四生數(太陽歷)與逆時針循環(huán)的九七八六成數(太陰歷),演化成陰陽太極圖。 弈射日變革后,變成了以十二月太陰歷為主, 太陽歷為輔的歷法,乾坤顛倒,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夏”文化(中原文化的代表)偏離了大道,一直到漢武帝的太初歷,還是以太陰歷為主,后來引入太陽四分歷進行修正,歷法才重歸正途,就是我們現在還在用的農歷。雖然以夏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出現了偏差,但在華族其他部落文化中,仍然保留以太陽歷為主的歷法,如春秋時的《管子》傳承的黃帝歷法、楚蠻、彝(夷)等部落中,這就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種,每到危機的時候,總有陽剛有為的華夏子孫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被發(fā)左衽”是說披頭散發(fā),衣襟向左。是夷狄的特點,華夏是“束發(fā)右衽”,管子早于孔子170多年,這是后人孔子對管子的評價,其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華夏早就亡了,華夏子民也就成為夷狄的附屬了,可見管子在華夏文明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