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錢”作為錢幣學領域的一個專有名詞,是金屬鑄幣母錢翻砂工藝的產(chǎn)物,泛指翻鑄普通流通子錢的樣本、范本或樣板。 在我國古代社會改朝換代、變更年號,為宣誓政權,大部分都要更鑄本朝新錢。鑄造新式錢幣,必須由中央或地方錢監(jiān)、錢局先鑄造出一些“樣錢”,目的是往下一級鑄錢機構頒發(fā)或供上級機構審核,這是歷朝錢監(jiān)、錢局必須完成的一個規(guī)定動作。 由于文獻記載的匱乏和錢幣實物界定標準的不統(tǒng)一,我們現(xiàn)在可以見到并能準確判斷出為樣錢的主要是清代錢幣。 近日,讀王禹偁的文學著作,看到其寫的兩份謝表。一是《謝賜御書字樣錢表》,該文因刻意奉承、取閱太宗,雖辭藻華美,然通篇過于媚氣,不乏夸大其詞之處。但文章主要是描寫王禹偁得到宋太宗賞賜的御書錢,故細讀之余,我們從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和錢幣鑄造相關的信息。 “臣某等,今月二十三日于學士院分賜得御書三般字樣“淳化元寶”錢者。洪爐新樣,通行將遍于萬方。御筆摛華,神妙互分于八體。頒宣非次,傳習知榮。 中謝,伏惟尊號皇帝陛下,留意貨泉,精心筆札。書紀年之大號,用煥錢神。逞上圣之多才,爰彰墨妙。盡返鵲迴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莊山、厲山之金可齊重寶,“開元”、“乾元”之字莫比神蹤。將大濟于兆民,仍分霑于兩制。 臣等名慚夷甫,才謝魯褒。實趙囊而空荷君恩,探禹穴而難窮圣作。周太公之圜法,自合包羞。歐率更之筆精,從茲掃地。永言感愚,空極兢榮,臣等無任云云。” 在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稱謂,“表”是其中一種。它是大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特殊文體,我們知道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給劉備上的那份《出師表》。 王禹偁是一名政治家,在朝野做了二十多年的官員,主要是在太宗一朝。太平興國八年(983)中進士。太宗端拱元年(988),因文采出眾開始受到太宗寵愛,授其右拾遺、直史館,并賜其緋衣、文犀等物。王禹偁對太宗的抬愛之情、知遇之恩,不盛感念,雖在仕途上大起大落,但內(nèi)心常懷謝恩之心。 此外,王禹偁還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文學家,對宋初詩風、文風的變革做出了很大貢獻。通過閱讀《謝賜御書字樣錢表》,我們可以領略到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宋史·王禹偁傳》稱其,“詞學敏瞻”。 以前錢幣學者提及此文,多從宋太宗親筆書寫“淳化元寶”御書錢文角度出進行探討研究。今天,我們主要從錢幣鑄造過程、錢幣鑄造工藝技術涉及到的“樣錢”,這一概念出發(fā)論證相關概念。 此文提到錢幣的形制——樣錢,有一處: “洪爐新樣,通行將遍于萬方?!?/p> 這里的“洪爐新樣”,個人理解就是我們今天經(jīng)常提到的初鑄樣錢這一概念。 另外,大約當時宰相大人事情太多、政務纏身,王禹偁還代替宰相寫了一份謝表,《為宰臣謝御書錢樣表》,全文如下: “臣等伏蒙圣慈,賜御書三體字様錢各一貫文者。五銖新樣,貨泉將布于人間,三體成文,筆札互彰于天縱,出爐冶而首頒賜,望冕旒而共積兢榮。 伏惟尊號皇帝陛下,道極至玄學探衆(zhòng)妙,宸居多暇,書九府之錢刀;御筆摛華,奪三辰之文彩。書真草隸行之法,在方員肉好之中,通流將遍于溥天,固殊當百錫賚,先霑于近位其數(shù),且千臣等傳玩為榮,收蔵至寶,荷天光而悚惕對圣作以兢慙,臣無任云云。” 這里的“賜御書三體字様錢各一貫文者”、“五銖新樣”,亦是初鑄樣錢這一概念。 在我國古代社會大部時間里,朝廷政權更迭,一定要年號,為宣誓政權,大部分要更鑄本朝新錢。 眾所周知,兩宋時期,商品經(jīng)濟和商品貿(mào)易的非常繁榮,銅錢使用量猛增,到達我國古代金屬鑄幣鑄造量和使用量最高值。這一時期,鑄錢工藝是采用母錢翻砂技術。 因為鑄錢涉及到國家民生大業(yè),為保證產(chǎn)品質量,官府制定了錢幣原料配比和鑄造方式,各地錢監(jiān)可以如法炮制。此外,官府還實行頒樣制度,即頒布制成品的樣品——“元樣”,有關手工業(yè)必須“如樣制之”(《宋史》卷一九七)。 錢監(jiān)鑄錢之后,在起運之前,還實行非常嚴格的看驗制度,即依照元樣式樣檢驗鑄造出來的錢幣是否符合標準。為此,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頒布了“立錢綱驗樣法”(《宋史》卷一八〇),對各錢監(jiān)鑄造輸納至中央政府的錢幣實行抽樣檢驗制度。 “諸鑄錢監(jiān)所鑄錢,每貫熟重四斤五兩,轉運、提點鑄錢司巡歷所至,依樣校驗”; “諸受納新鑄錢而粗怯不如樣者,退換”; “諸錢監(jiān)鑄上供錢,并依元樣,州差官看揀訖,放得起發(fā),內(nèi)抽取一貫,申納尚書省”。 成書于南宋的《山堂考索》一書,記載大觀二年: “仍令崇寧監(jiān)別鑄樣,臣(宋喬年)令工匠鑄到錫母五文足,烏背銅樣五文足,漉銅樣五文足?!?/p> 清中期乾嘉學派注重對先秦古錢的收藏和研究,民國之后對宋錢開始重視起來?,F(xiàn)在我們收藏和研究宋錢,對“母錢”、“樣錢”的界定,一定要有確鑿的科學觀點作依據(jù),有足夠的學術史料作支撐,有準確的工藝技術作標準,有可靠的考古發(fā)現(xiàn)作實證。 (謝謝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