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段時間“月薪1萬和月薪10萬的真實差距”的段子登上微博熱搜了,話題上億,一時間各種自媒體和各種雞湯文章霸屏。 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真是差距 具體文章不探討了,不過結論無非還是心靈雞湯的老三樣: 沒錢很焦慮,那該怎么辦呢,堅持努力唄! 各種蹭熱點的觀點和一大堆沒有任何營養(yǎng)的廢話。 先不論是段子還是文章,很多作者都犯了一個概念性的錯誤,那就是:月薪10萬并不是說你拿到手就有10萬元,因為還需要交納個稅。 二、以做社交電商為例,一般有三個級別,會員、顧問、高級顧問(不同社交電商稱呼不同,不過性質是一樣,就好比公司里面的銷售員、銷售經理與銷售總監(jiān)一樣)。收入的差距也十分明顯。當你月收入1萬的時候,新稅法后扣稅完差不多是8000多元(如下圖):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當你月收入10萬的時候,扣完稅后的工資可不是簡單的乘以10倍得到81350了,而是70350(如下圖):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薪資越高,后面扣的稅也就越厲害。 那么如果按照稅后收入10萬來計算,稅前應該是多少工資呢?——差不多是155000(如下圖):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155000的月薪,如果按照一年12個月的年薪來算,就是186萬. 這是個什么水平呢?如果不論股份與分紅,單算工資的話,往多了說,這相當于一家大型公司全國總經理的水平;往少了說,這是跨國公司中國區(qū)CEO的收入水平。 那么,這樣的人,和月薪1萬的人差別在哪里呢?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首先,是工作職能的巨大差別 月薪1萬大多是會員或者顧問級別的人,不需要對項目的生存負責。但月薪10萬的人,必須對此負責。稅后月薪能拿到10萬的人,擔負的更多是無形的責任和精神壓力。比如整個團隊銷售指標有沒有達成,團隊有沒有成長起來,團隊管理和發(fā)展情況,新的政策和趨勢,公司的發(fā)展新動向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普通會員和顧問的世界其實更簡單更單純。最起碼,只用管好自己手頭的工作,不用去擔心整個大團隊幾千上萬甚至幾十萬人的動向和發(fā)展。 如果經濟形勢不好,社交電商公司發(fā)展緩慢,對月薪1萬的人沒有太大的影響,換一個社交電商項目可以繼續(xù)走。但是對于月入10萬的高級顧問來講,影響就不一樣了。 高級顧問團隊人員基數很大,如果手頭上社交電商項目不好,那么要想再遇到一個不錯的項目并且能帶著幾萬人或者幾十萬的人團隊一起發(fā)展和起盤新的項目,就變得十分困難。 去年,我們親身經歷了一個社交電商項目,感受很深刻。并且之后很多高級顧問帶著團隊去操盤其他新項目也驗證這一點,特別困難。 這些人身上被寄予厚望,他們也會經歷焦慮,迷茫甚至抑郁。因為他不僅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更要對下面的萬人團隊負責。這時的壓力就會以幾十幾百的倍數暴增。 當工作占據了他們絕大多數時間,家庭勢必就會失衡。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還晚,經常四處奔波,線下各種活動,這都是家常便飯。最后再和身體健康問題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隱形定時炸彈。 社會新聞里那些跳樓的CEO,自殺的總經理,就是這種焦慮積累到頂端的爆發(fā)。 做社交電商月薪10萬的人,思考的都是很實際的、能對現在的生存和未來的發(fā)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東西,比如:
這些問題都不是看幾篇文章,聽幾次講座,上幾次課就能弄明白的,只有自己置身其中,經歷之后方能知曉。 這都是長時間的實踐和經驗,加上總結,持續(xù)改進,然后變成你思維上的提升,開始指引接下來新的行動,最后反映為你所處的位置和回報上的增長。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其次,是社會關系的巨大差別 月薪1萬的人,只需要處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和自己的部分朋友或者直推會員搞好關系即可。只要你懂基本的做人道理,過得舒服一點問題沒有。 可月薪10萬的人不一樣,他們每天面對的是幾千上萬的團隊,同時還需要兼顧整個行業(yè)里的各種朋友和有聯系的人。 比如曾一知名社交電商平臺,有會員數百萬,售賣的品類齊全。一次,發(fā)起以某知名服裝品牌的特賣專場,各大高級顧問親自帶隊推廣宣傳,聲勢浩大,朋友圈、微信群鋪天蓋地,炒的沸沸揚揚;結果當天這家服裝品牌官網發(fā)文申明,證實與此社交電商平臺根本未有任何合作,業(yè)務簽署過任何形式的協(xié)議或合同。 這簡直是大寫的尷尬,也給了平臺上這些推廣的會員們,狠狠地一巴掌,這個事情這么一鬧,性質立馬就升級了。這個時候,這些高級顧問立即站出來,面對會員和公眾的各種壓力,一方面與公司溝通協(xié)調,一方面安慰下面的萬人團隊,還要平復顧客們的心情。短短的幾小時之內,安定好各方情緒,同時處理好彼此的關系,又不影響正常的運營,一氣呵成。 社交電商月入1萬與月入10萬的區(qū)別 最后,是思維方式的巨大差別 月薪1萬的人考慮的問題都是“執(zhí)行層”,月薪10萬的人考慮的問題都是“戰(zhàn)略層”。 執(zhí)行層的思維有什么特點呢? 零星碎片化,不成體系。但能專注在一件小事上,把它做到極致。 舉個例子。 不知道大家旅游的時候,有沒有關注過旅游景點賣的一些手工藝品,比如陶瓷,刺繡,彩繪,絲巾等等。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我在當地都見過許多做得非常精致的手工藝品,價格也很公道。它們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又做得美輪美奐,讓人愛不釋手。 但這些手工藝品都有個共性問題,就是出了本地就幾乎沒人知道,更不會有人慕名來買。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做這些手工藝品的人,大多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有的可能世世代代都在研究怎么把一塊絲巾做得精致考究,足以媲美國際大牌。但他們并沒有去想,這塊絲巾是不是可以變成一項產業(yè),成為人盡皆知的產品。 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只做執(zhí)行的“手藝人”。 而擁有戰(zhàn)略層思維的人就不一樣。 他們想問題會自然地從全局角度出發(fā),從價值鏈的上下游開始思考。 當他們看到一塊絲巾時,腦海里想的并不是我該如何把絲巾做得更精美,而是我如何去構建一個包含生產、銷售、推廣的商業(yè)系統(tǒng),讓這塊絲巾成為一個文化符號,變成一種消費趨勢。 比如這塊絲巾的品牌怎么去定位?怎么運用互聯網去包裝和宣傳?如何讓人一眼就記住它的特色?如何與當地政府合作去建立生產供應鏈...... 這叫構建生態(tài)運轉系統(tǒng),也就是戰(zhàn)略層思維。 它和執(zhí)行層思維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對“價值”兩個字的理解。 拿做蛋糕來比喻。 執(zhí)行層思維的人思考的,是把一塊10英寸的蛋糕做到極致美味;而戰(zhàn)略層思維的人思考的,是保證口味還不錯的情況下,把一塊10英寸的蛋糕做到20英寸,30英寸,甚至50英寸。 前者看重的,是提升單一“價值”的含金量,是一塊蛋糕的味道;后者看重的,是盡可能用低的成本把“價值”進行規(guī)模化復制,是如何把蛋糕越做越大。 這兩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但最后能鋪開做大的,往往是第二種人。 說白了,這是一種對頂層業(yè)務的理解和設計能力。 他們關注的往往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復制”。是我怎么把一個好不容易驗證成功的系統(tǒng)模式,套用到別的地方來產生更多的價值,也就是把“蛋糕”做大。 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熱衷于投資并購,搭建平臺,而不是自己悶頭單干。 學會把零星碎片化的思維,通過搭配、串聯、合并、逐步向體系化發(fā)展,構建一套可以復制的“方法論”出來。這是月薪10萬的人會去考慮的問題。 比如某種商業(yè)模式,某項專利發(fā)明,某類爆款套路等等,這才是高價值的東西。 就像大家都覺得小米的手機厲害。但其實小米光賣手機硬件是虧錢的。它真正的現金牛業(yè)務是互聯網增值服務,是搭載在手機上的各種廣告、App、游戲、還有產品生態(tài)鏈。 小米先用價廉物美的手機搶奪市場,然后再在硬件體系上開發(fā)更多的軟件服務來賺錢。 這是小米的商業(yè)模式。 想清楚這些,才有資格去拿高薪。而真正做到這些,薪水對于他們而言,反而并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最后簡單總結一下,月薪1萬和月薪10萬的人,差的地方有三點: 1. 工作職能的巨大差別; 2. 社會關系的巨大差別; 3. 思維方式的巨大差別; 持續(xù)關注,持續(xù)輸出干貨,私信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