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指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癥,常為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一般病程冗長,多為急性咽炎反復(fù)發(fā)作所,可分為慢性單純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縮性咽炎與干燥性咽炎等。屬于中醫(yī)學(xué)“喉痹”范疇。 病因&病機(jī) 本病屬中醫(yī)“喉痹"范疇,其病因主要為反復(fù)發(fā)作,使正氣難復(fù),陰液暗耗,虛火上炎,熏灼咽部,久久不愈;或冷熱失宜,屢受風(fēng)邪,肺陰受傷,陰虛肺燥,上灼咽喉而發(fā);或飲食失調(diào),過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使胃腑積熱,上蒸咽喉而發(fā)。 療法一 取穴:咽喉部阿是穴、天突穴、曲池穴、魚際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選用中火針酒精燈上燒至通紅后,點(diǎn)刺上述穴位,速刺不留針,若有血流出,勿急止血。深度0.2~0.3寸。每周3次,3次/療程。 按語:火針治療慢性咽炎療效較好,但應(yīng)排除以咽部異物感為主要癥狀的其他疾病,如咽喉及食管上端癌腫早期、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治療期間,防止感冒、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以提高療效。 療法二 取穴:咽喉部阿是穴。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抬頭、張口,將火提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白亮,點(diǎn)刺口腔咽部黃白色膿點(diǎn)。每點(diǎn)一次。每周3次,3次/療程。 療法三 取穴: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濾泡或擴(kuò)張的小血管、扶突、天突、廉泉、承漿、液門、照海。 操作方法:經(jīng)細(xì)火針燒至通紅,速刺廉泉穴,針尖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針尖略向下;垂直針刺扶突穴;再在各穴周圍點(diǎn)刺2~3針,深度約0.2寸;刺后壁增生的淋巴濾泡或小血管,囑患者張大嘴,用壓舌板壓舌前2/3處,并發(fā)“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頭火針烙燙1~2處,深度不超過0.1寸。隔日1次,10次/療程。毫針針刺扶突、天突、照海、液門、承漿等穴。 按語:慢性咽炎與肺、胃、腎關(guān)系密切,扶突為手陽明經(jīng)穴,用火針針刺扶突穴,可直接調(diào)節(jié)喉部經(jīng)氣,起到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的功效;火針烙燙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濾泡或擴(kuò)張的小血管,有消癥散結(jié)、活血化瘀之功,從而達(dá)到治療目的。 體針 取穴:咽炎穴、人迎(雙側(cè))、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狀軟骨上緣,正中旁開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針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輕推甲狀軟骨,并以指切法將頸動脈推向外方,用1.5毫針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個咽部有腫脹感或異物感之后,輕輕退針5~8分;針刺人迎穴時,應(yīng)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將頸動脈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為宜,留針20~30分鐘,留針時不提插、不捻轉(zhuǎn),以免損傷頸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上法治療800例,痊愈312例,顯效480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100%。 耳穴壓丸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緣中。配穴:肺陰不足加肺、對屏尖;腎陰虧損加腎、神門;胃腑積熱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為主,隨癥加配穴。按常規(guī)消毒,將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見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貼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壓,至患者產(chǎn)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發(fā)熱,并囑患者每日按壓2~3遍。隔日1次,每次1側(cè),兩側(cè)輪換,10次為一療程。 療效:上法治療275例,臨床痊愈214例,顯效5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7.5%。 刺血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尋得三條較顯露的血管,常規(guī)消毒后,用手術(shù)刀片刺破第一條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壓,并以膠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順序每次刺1條血管。忌酸、辣、煙、酒。 療效:上法共治療210例,臨床痊愈98例,顯效76例,有效2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5.2%。 |
|
來自: 369藍(lán)田書院 >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