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達(1699年-1769年),字孚存,一字非聞,號東山,富陽縣人。雍正元年(1723)拔貢。七年鄉(xiāng)試中式,經刑部尚書勵廷儀保舉,以七品小京在戶部行走。十一年成進士,改庶吉土。乾隆二年授編修,官禮部尚書,謚文恪。好書、畫,篆、隸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其風格在婁東、虔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并列。 邦達工書,尤善畫。篆隸古樸;山水宗法元人,多用枯筆,而氣勢磅礴,生面別開 ,乾隆帝 為之題志者甚多。 他的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極濃。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清 董邦達-蘇堤春曉圖乾隆題詩一首, 通守錢塘記大蘇,取之無盡適逢吾。長堤萬古傳名姓,肯讓夷光擅此湖。側有“乾隆年制”楷款。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董邦達-蘇堤春曉圖 紙本墨筆 66.4cmx13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董邦達-蘇堤春曉圖局部欣賞 |
|
來自: 攝影姥 > 《660...董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