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眾所周知,宇宙中所有的天體要想穩(wěn)定運行,它們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天體之間存在引力等因素的影響。天文學上有一個專業(yè)術語來描述兩個天體最極限的距離,它就是“洛希極限”。如果天體突破了洛希極限,會發(fā)生什么呢? 我們都挺說過一句話,“距離產生美”,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關系才不會搞糟。不只是人際交往的關系是如此,宇宙中天體之間也是如此。在天文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洛希極限”,它指的是兩個天體之間最近的距離。天體擁有質量就一定會對周圍的天體產生引力影響,當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保持在洛希極限以上,那么它們就可以相對穩(wěn)定地運行。如果距離小于洛希極限,那么體積較小的天體就會在大體積天體的引力下被撕碎。 我們在太空中看到的土星環(huán)就是按照該原理形成的,科學家認為原始的土星周圍還沒有形成行星環(huán),后來越來越多的星球被土星的引力吸引靠近之后,最終也被土星的引力給撕碎,然后那些碎片就飄散在土星的上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土星環(huán)。由此可見在宇宙中無論兩顆星球之間的“關系”多緊密,為了保全星球的完整性始終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洛希極限了。 那么體積較大的星球到底是如何將體積小的天體撕碎的呢?根據天文學家研究的情況來看,這是“引力差”作用的結果。小天體圍繞著大天體運轉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例如衛(wèi)星圍繞行星、行星圍繞恒星、恒星又圍繞星系的中心。而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有規(guī)律的結構,是因為大天體對小天體存在引力作用,但這股引力并不是均勻作用在小天體每個部位的,因此就產生了引力差。 當大天體的引力增加之后,小天體上的某個部位受到的引力作用有可能也會隨之增加,也有可能保持穩(wěn)定,最終導致受力嚴重不均而逐漸出現(xiàn)解體現(xiàn)象。解體之后產生的碎片大多數(shù)都會在大天體的引力下繼續(xù)圍繞著它運動,有些則可以形成美麗的行星環(huán)。但也并非所有的大天體都會把小天體給撕碎,在這其中洛希極限還發(fā)揮了一定的影響。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木星、土星等氣態(tài)巨行星之所以都擁有自己的行星環(huán),是因為它周圍的天體突破了洛希極限。一旦兩個天體之間的洛希極限被打破了,那么結果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兩個天體相互碰撞,一種是小天體被大天體的引力撕碎。因此有人開始擔心月球了,未來的它會不會因為地球引力的影響而突破了洛希極限,然后發(fā)生解體現(xiàn)象呢?對此有科學家對地月之間的洛希極限進行了計算,得到的結果是1380公里。 1380公里對于兩顆星球來說幾乎是“臉貼著臉”了,由此可見月球要非??拷厍虿艜灰λ核?,所以對于月球未來是否會解體的擔憂并不存在。而且之前就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月球正在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距離遠離地球,這種現(xiàn)象會持續(xù)到什么時候科學家也沒有定論,因此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月球會不會“逃跑”,而不是月球會不會靠近地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