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讀古詩,解析得再好,也不過是和古人玩起了“猜猜猜”的游戲,畢竟詩是人家寫的,咱們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蟲。這就是不少人說的:人家寫的時候其實并沒想那么多!但這又能如何呢?我們還是要去猜,誰叫他們寫得太美! 而在這場“猜猜猜”的游戲里,最忌諱的是望文生義和過度解讀。所謂望文生義,指的是全從文字表面解析詩詞,如果這樣解那張籍寫給李師道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就太沒意思了;所謂過度解讀,不過就是想得太多,如果非要這樣解析詩詞,那就永遠(yuǎn)無解了,比如李商隱的《錦瑟》短短56個字號稱千年無解,其實或許只是我們想太多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估計是不少人眼中最簡單的詩,畢竟年年出現(xiàn)在小學(xué)課本上,不少幼兒園小朋友都已經(jīng)會背了,這就是來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但同時這也是白居易惹來千年爭議之作,野火燒不盡的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再來品一品: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妙在哪里似乎已不用多講了!寫于公元788年,當(dāng)時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準(zhǔn)備參加科舉。按照慣例他需要帶上幾首得意的詩作,在文壇名人那露個臉,當(dāng)時白居易找的是大詩人顧況。當(dāng)對方看到呈上的詩集上赫然寫著“白居易”三個字時,不無嘲諷地說:“長安白居恐怕不易”。于是白居易拿出了這首讓他最長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對方讀完態(tài)度180態(tài)轉(zhuǎn)變,連說:有此文采,不難! 這首詩的爭議點在“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這10個字上,小時候我們從語文老師那得到的解釋是這是形容野草有著極強的生命力,野火再無情,只要它的根在,哪怕把它燒完,第二年春風(fēng)吹起,又是一片生機盎然。白居易用“一歲一枯榮”,來形容野草的枯與榮,極具張力,令人震撼。同時這也是一首送別詩,詩人站在古道上與友人依依惜別,這樣的解釋其實是給對方鼓勵,希望他和小草一樣在遠(yuǎn)方堅強霸氣的成長。 但令人奇怪的,《唐詩三百首》對此詩是這樣解釋的: 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 這個意思詩中野火燒不盡的并不是堅強的野草,而是煩人的小人。它們野蠻地生長,燒都燒不盡,第二年春風(fēng)一吹它們又生長了,把正路都給擋住了。詩的第五句“遠(yuǎn)芳侵古道”的一個“侵”字,《三百首》當(dāng)作“干犯正路”來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送別友人其實就是在為被貶的友人打抱不平,認(rèn)為友人是被小人所害。 從通篇來看,《三百首》這樣解釋是否說得過去?其實要從全詩的格調(diào)來看,前四句無論是“枯”和“榮”字,以及“春風(fēng)”二字,詩人寫的都滿滿的豪邁,對野草的喜愛之情藏于詩中,這也是為什么如今我們普遍接受第一種解釋的原因?;蛟S這一次《三百首》真的錯了!但也并不奇怪,畢竟《三百首》也是清人蘅塘退士編撰,說到底他也在猜。 同時頗有意思的是,《三百首》說此詩“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畢竟寫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才16歲,字句上自然比不上他后期的筆力,但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這首詩才有著天然去雕飾之美,這也是它能成為白居易最經(jīng)典之作的原因。大家覺得《唐詩三百首》錯了嗎?歡迎討論一、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