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良好溝通前提,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我們是否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尤其是自己的情緒變化,對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孩子犯錯了,我們內(nèi)心情緒激動,動不動地就給孩子打上身,說話也非常嚴厲。如果孩子小,還能被我們震懾住,但是孩子大了,這樣的方法就不適用了,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還會頂嘴甚至還手。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的溝通,甚至是負面的溝通,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矛盾重重。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能覺察到內(nèi)心情緒的變化,根據(jù)孩子犯錯的大小,選擇出適當?shù)谋砬椋瑖烂C而活潑的與孩子交流,把話說到孩子的心里。與孩子交流起來,孩子才不會覺得我們僅僅是為了發(fā)泄我們自己的情緒而處置他,而是真正要幫助他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且引導他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候,我們也要體會到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同時也要嘗試去感受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感受下孩子的情緒激動是否過火或者不及了。比如,取得一點成績就忘記啥了,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種收不住的感覺,這說明孩子情緒激動得很,但這種激動偏過了一點點,家長要適度地給孩子降降溫;如果孩子取得成績了,表現(xiàn)卻無所謂的樣子,可能就存在問題了,就要考慮是孩子的原因還是家長的原因,需要進一步的深挖。 我家里就是這樣做的,孩子8歲左右,成人可能會以為他們聽不懂內(nèi)心情緒感受,其實不是的,他們一樣能感受到這些情緒的變化。反倒是我們成人,可能都習以為常,對自己的情緒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反而可能會有點麻木,將情緒隱藏太深。 帶著孩子的這幾年,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認識更清楚,更明白了。如果沒有考慮到與孩子溝通,我也不會在情緒鍛煉上體會這么深。與成人交流,可能偏向于當下的利害關系,但與孩子交流溝通,考慮這些是沒有作用的,就是要看我們家長能不能切身地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借此機會,我們也順便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變化,學著去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情緒感受,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 高質(zhì)量的溝通是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之上的。對于很多孩子已經(jīng)到了青春時期,要真正與他們交流起來,一樣是需要心與心的交流。父母愿意放低身段,切實地融入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中去,去感受孩子交往的朋友、玩耍的游戲等,看看他們與什么人交流。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朋友,我們適當?shù)恼J可他們這些朋友,尤其是朋友中做得很不錯的那些人。與孩子有了共同的話題,就讓父母與孩子建立了交流的橋梁,把心連接起來了。 接下來,父母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里來,進一步的感受孩子朋友的品性,甚至和孩子一起玩耍,實地體會一下孩子朋友的性格。然后下來,慢慢與孩子一起交流談心,說說對他身邊朋友的認識,了解下孩子是如何識人、如何辨別一個人的好壞的。只要能達到這一步,我們與孩子的交流就會比較順暢了。 找機會讓孩子體驗父母的生活,看看父母在為他們的成長所付出的汗水,讓孩子認識到父母的辛勞。同時讓孩子用心地去體會和認識父母,讓孩子走入到成人的世界中來,引導出孩子為家人奉獻的心靈感受。 對于一些孩子一定要讓他們承擔一些責任,能夠為家庭做出貢獻,孩子們的內(nèi)心會更容易寬和下來。每個孩子心中都會有父母的位置,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去激勵他們,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表現(xiàn)自己。 孩子能夠與父母做到情緒共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會非常的順暢,容易很多。如果做不到情緒共鳴,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隔閡,無法正常溝通。 結(jié)束語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除了要用語言和行為這些外在的方式,還要運用情緒這個溝通的關鍵元素。只有體會到我們自己的情緒,體會到孩子的情緒,才能有效地進行交流與溝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