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回 正倉院展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 展 期 ?? 正倉院的世界 - 皇室守護傳承之美 東京國立博物館 10.14-11.4(前期) 11.6-11.24(后期) 第71回 正倉院展 奈良國立博物館 10月26日-11月14日 全20日 * 標注○的為首次展出 北倉13 紅牙撥鏤尺 南倉52 紫檀金鈿柄香爐 南倉18 金銀花盤 中倉177 粉地彩繪八角幾 南倉70 金銀山水八卦背八角鏡 ![]() 中倉15 正倉院古文書正集 第四十三巻 保留如新的唐風(fēng) 正倉院的寶物源于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光明皇后將圣武天皇(701-756)留下的珍寶奉納給東大寺,至今已有超過1260年的歷史。 在千余年的時間中,約有9000件寶物被保存下來,一直被守護至今,被視為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產(chǎn)。 這些珍寶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彼時日本遣唐使從中國帶回的精美唐物;二是一些從波斯等異域進口的物件,在中國購買而得;三是奈良時期日本對唐物的仿制品。 南倉67 赤漆欟木胡床 圣武天皇所在的年代,正是彼岸唐朝最為繁盛的時期。 而正倉院寶物所代表的天平文化,即唐文化直接輸入或經(jīng)由新羅、渤海間接傳來的結(jié)果。 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200多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向唐朝表示友好,并學(xué)習(xí)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形成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正倉院寶物的魅力,除了那些在日本制作的美術(shù)工藝品和文書類文物外,正如有人認為的“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那樣,還有從遙遠的大陸所帶來的珍貴文物。它們展示了奈良時代(8世紀)文化和技術(shù)的精華,也是文化交流的見證。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學(xué)者傅蕓子曾多次進入正倉院。難怪其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吾嘗謂茍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正倉院保留的唐朝藝術(shù)品非常珍貴稀有,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許多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失傳。這也是正倉院的難得之處:一來,這些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為傳世品保留至今;二來,這些文物規(guī)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令人贊嘆。 對于中國讀者而言,尤其非常期待在正倉院看到來自中國唐朝或完好保存了盛唐之風(fēng)的珍品。 此次將展出兩把精美的象牙唐尺——紅牙撥鏤尺與綠牙撥鏤尺,尤其矚目。 這是一種唐代度量衡器,主要由官府制造,采用珍貴的象牙材料制作而成。所謂“撥鏤”,就是將象牙表面用紅、綠等顏色染色后進行雕鏤,以象牙本身的白色刻出花紋的技法。 據(jù)記載,朝廷會在每年二月二中和節(jié)時,將這種精美的牙尺作為禮物賜予近臣。白居易就曾受到賞賜,并寫下《中和節(jié)謝賜尺狀》:“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 北倉13 紅牙撥鏤尺 北倉13 紅牙撥鏤尺 局部 正倉院北倉共藏有兩把紅牙撥鏤尺、兩把綠牙撥鏤尺還有兩把白牙尺,至今都仍完好。 這次展出的兩把,表里兩面都有撥鏤紋樣。紅尺表面每寸分為10區(qū),分別是唐花紋、鳳凰、山楂、花鹿、飛鳥、鴨子;背面不表示界線,與草花紋交替配有山茱萸、蓮花上叼帶子的鴨子、花鹿、鴛鴦。 王國維曾經(jīng)在給馬衡的信中特別談到在《東瀛珠光》中看到的正倉院唐尺。其中談到:“其繪畫雕刻顏色(每存皆鏤花鳥之形)均精絕,當是唐極盛之作,非彼士所能為,謂之唐尺似尚無誤。”他還托人“先摹長短,再影其花紋”,以便再仿造出來。而正倉院中倉中還有的幾把和沒造完的,他則認為恐怕是日本仿制的唐尺。 金銀平文琴,以滿面施有精妙的金銀平脫文著名,其璀璨奪目的藝術(shù)裝飾,舉世無雙。 大部分觀點認為這張七弦琴同樣來自唐代,是中國唐琴的典型器,且流傳有序,上有“乙亥之年,春季造乍”的字樣。 金銀平文琴 此琴的裝飾工藝被稱之為“金銀平脫”,是傳統(tǒng)髤漆工藝的一種,文獻中其在唐代極為興盛,但如今所見遺物絕少,所以這張琴也被視為至寶。 有學(xué)者曾這樣形容這張琴的地位:無論是講美術(shù)史,將唐代的漆鑲嵌工藝,還是談?wù)撎拼墓徘?,無不首先舉它為例,以作為歷史的見證或個人的依據(jù)。 琴身上三個道士中有兩人在演奏,音樂之聲招來鳥蝶,連仙人都駕鳳凰而至。 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這張金銀平文琴或是日本依據(jù)中國古琴的特點所制造的,并不來自中國。 鳥毛立女屏風(fēng)被視為世界美術(shù)史的遺珍,在正倉院寶物中亦是非常引人關(guān)注的名品。 日本的屏風(fēng)可追隨至隋唐文化,然而正倉院之外,奈良時代的屏風(fēng)沒有流傳下來。這組屏風(fēng)繪制于公元8世紀。 《東大寺獻物帳》曾記載了100多件屏風(fēng),繪有唐朝風(fēng)格的仕女、宴會、馬匹、禽鳥、花木,是天平盛期世俗畫的代表作,但大部分已經(jīng)佚失。鳥毛立女屏風(fēng)是僅余的幾件完整屏風(fēng)之一,是日本圣武天皇時期宮廷繪畫最典型的代表作。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屏風(fēng)上的樹下美人圖,很容易讓人想起盛唐時期的壁畫。畫中美女的姿態(tài)與面貌,其發(fā)型、妝飾等均與盛唐時期一脈相承,呈現(xiàn)出盛唐時期的審美趣味。 美女的頭發(fā)、服裝以及樹木、小鳥、石頭、花草均不著彩,而是用羽毛貼飾(現(xiàn)已脫落),這便是屏風(fēng)名字的由來。這令人想到唐代貴婦人中流行的羽裳,也被認為應(yīng)證了史傳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織就“百鳥毛裙”的故事。 鳥毛立女屏風(fēng)曾在1985年-1988年之間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修理。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1扇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2扇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3扇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4扇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5扇 鳥毛立女屏風(fēng) 第6扇 圣武天皇去世后,光明皇后將奉納給東大寺的寶物一一記錄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共分五卷: 天平勝寶八年,圣武天皇去世后的七九忌日,捐獻了第一批珍寶,共650件,登記為《國家珍寶帳》;同一日,還捐獻了60種草藥,為《種種藥帳》; 一個多月后,又捐獻82件屏風(fēng)、地毯等寶物,為《屏風(fēng)花氈等帳》; 大約兩年后,捐獻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跡,記錄為《大小王真跡帳》; 在這一年又最后捐贈了光明皇后父親藤原不比親書的12屏風(fēng),為《藤原公真跡屏風(fēng)帳》。 此次的展品中,就有天平寶字二年十月一日獻納帳《藤原公真跡屏風(fēng)帳》,上面寫有“妾之珍財莫過于此”,可見她對父親的思慕。這同樣是我們了解正倉院寶物形成極為重要的物品,只是可惜,屏風(fēng)本身現(xiàn)已不存。 北倉161 天平寶字二年十月一日獻物帳藤原公真跡屏風(fēng)帳 北倉2 赤漆文欟木御櫥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陣容中有不少展品與服飾、織物有關(guān)。 譬如“禮服御冠殘欠”,是圣武天皇、光明皇后孝謙天皇的御冠以及諸臣的禮冠上留下來的,據(jù)傳這些禮服御冠在鐮倉時期時受損,留下來的便只有這些殘缺的部分了。從殘缺部分仍可窺見當時禮服御冠所用材料及色彩之豐富,包括了精致的金飾、珍珠、琉璃等。 北倉157 禮服御冠殘欠 參照附屬的木牌記載,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御冠很可能在天平勝寶4年(752)的大佛開眼會時曾佩戴——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齋會儀式。 據(jù)推測,在那場大佛開眼會上,圣武天皇還穿了一雙衲御禮履。 這雙衲御禮履左右同形,以白色的厚皮革作為芯材,表面用染紅色牛皮覆蓋,內(nèi)里則用柔軟的白色鹿皮皮革,上翹的鞋頭上有六片白色皮革;接縫處押以金線,表面裝點奢華,鑲嵌有珍珠、水晶以及銀制鍍金的花飾。 從中可窺見當時天皇禮服的制式,其中還受到了唐朝的影響,可與唐代禮履對照并觀。 南倉66 衲御禮履 皈依佛教的圣武天皇還為自己制作了許多袈裟,在《國家珍寶帳》中,首先記錄的就是袈裟。正倉院北倉藏有九件,南倉和中倉共有六件。 這次展出的“七條織成樹皮袈裟”就是圣武天皇穿的袈裟,“織成”是古錦的一種,尤其在唐代流行。彼時皇室重視佛教,特別采用仿舊工藝織制袈裟,將布剪裁成小片再縫綴成像樹皮一樣的大布?!捌邨l織成樹皮袈裟”就是用七條細長的布,赤、藍、黃、綠、茶色的平絹裁成不規(guī)則的形狀縫綴而成,當年由遣唐使帶回來進獻給圣武天皇。 北倉1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此外,還有一件圣武天皇的紺玉帶,這是一件沒有蹀躞的革帶——唐代的革帶中帶有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比如在上面會有一根根的“蹀躞帶”可佩掛東西,佩掛多少東西和當時朝廷對文武官員的分級相關(guān),但隨著這一配物制度廢除后,躞蹀也逐漸被去掉。 這件紺玉革帶在黑漆革帶上貼有方形的“巡方”和半圓的“丸鞆”,以產(chǎn)自阿富汗的青金石制成,想必為貴族之物。 而收納這件紺玉帶的螺鈿箱,此次也將同時展出。 一期一會的相見 明治以后,整個正倉院連同其中的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協(xié)助皇室的機關(guān)“宮內(nèi)廳”管理。 最早,普通人是難以得見正倉院內(nèi)寶物的。據(jù)記載,自正倉院落成至明治期間的1000多年間,只進行過12次清點曝晾。 直至1946年起,才有了一年一次秋曝期間的短暫展出。 1946年,第一回正倉院展 每年10-11月間,最干燥涼爽的兩周內(nèi),正倉院都會曝晾藏品,并從9000多件寶物中挑選數(shù)十件,由奈良國立博物館主持“正倉院展”。 每年僅有一次的展覽機會,讓這些寶物的神秘與珍罕程度似乎增加了一分。 所以,每年正倉院展都將迎來巨長的觀展隊伍,想要仔細觀賞重點展品,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體力。今年兩場正倉院大展同時開啟,想必人氣將會更旺。 每年此時,莊重盛大的“開封之儀”也會舉行,悉心清點這些稀世珍寶,并晾曬保養(yǎng)——這個傳統(tǒng)也一直延續(xù)至今日。 正裝十四人天皇敇使行列,緩緩走向正倉,行列中第三名天皇敇使將雙手舉奉天皇之諭,開封寶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