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 組成;柴胡15g郁金15g赤芍15g山楂20g 草決明15g首烏20g澤瀉15g茯苓15g 茵陳30g半夏10g川楝子12g 用法;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加減;肝區(qū)痛,伴脾腫大加牡蠣20g,丹參15g,元胡15g。 功效;活血化瘀,降脂祛痰,促進(jìn)脂肪代謝,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有效治療脂肪肝。 按語;本方可統(tǒng)治一切脂肪肝 五蟲四藤湯(治偏癱) 【處方】:蜈蚣3條,地龍15克,烏梢蛇,地鱉蟲各9克,全蝎6克,忍冬藤、鉤藤各15克,雞血藤25克,絡(luò)石藤20克,黃芪90克,丹參30克。 【加減】:1:神智不清者加菖蒲,遠(yuǎn)志; 2: 偏頭痛者加茺蔚子;3:血壓偏高者加珍珠母,磁石,牛膝;4:肢體麻木者加姜黃,桑枝;5:語言不利者加菖蒲,生蒲黃; 6:痰盛者加天竺黃,南星; 7:大便干燥者加積實,酒大黃;8:小便不利者加車前草,旱蓮草;9:肝火盛者加龍膽草,梔子;10:失眠者加女貞子,朱砂;11: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狗脊。 腸梗阻 方1。本方治愈率100%,24小時內(nèi)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 附子、炒山楂各9克,細(xì)辛6克,大黃15克,代赭石、萊菔子(炒)各30克,枳殼、川樸各12克,水煎,待腸胃減壓后服,每日2~3劑。 方2。我村付紅患腸梗阻用本方很快治愈。 當(dāng)歸、生地、桃仁、紅花、川芎、白芍、牛膝各10克,枳殼、桔梗、柴胡各6克,甘草8克。上藥水煎,每天一劑,早晚各服1次。病情嚴(yán)重者每4~6小時服藥1次,緩解后可將本方加黃芪制成丸服用。一般5~35劑全治愈。 脾胃氣虛弱,見食嘔吐 半夏散 【處方】 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紅豆蔻3分(去皮),茅香花3分,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脾胃氣虛弱,見食嘔吐。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五 干嘔不止 半夏散 【處方】 半夏(洗,焙干)。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傷寒病啘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生姜湯調(diào)下。 【注意】 忌羊肉、餳。 【摘錄】 《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頁首 咽喉中痛 半夏散 【處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3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 【功能主治】 少陰病,咽中痛。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白飲調(diào)下,日3次。 【各家論述】 《傷寒集注》:方有執(zhí)曰,此以風(fēng)邪熱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故主之以桂枝祛風(fēng)也,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熱也。 【摘錄】 《傷寒論》 時氣,腹脅虛脹,心膈壅滯,嘔逆不能食 半夏散 【處方】 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柴胡(去苗)1兩,黃耆(銼)1兩,赤芍藥1兩,人參(去蘆頭)1兩,桂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大腹皮(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腹脅虛脹,心膈壅滯,嘔逆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五 肝勞實熱,易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胸中滿悶 半夏散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赤芍藥2分,枳實3分(麩炒微黃),細(xì)辛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肝勞實熱,易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胸中滿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晚食前再服。 【注意】 忌飴糖、羊肉、生菜。 【摘錄】 《圣惠》卷二十六 傷寒后腳氣,心煩滿悶,不下飲食,嘔逆痰唾 半夏散 【處方】 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枳殼3分(麩炒,去白瓤),赤茯苓3分,前胡3分(去蘆頭),木通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腳氣,心煩滿悶,不下飲食,嘔逆痰唾。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四 和痹湯 治療風(fēng)濕痹證以補肝腎為治療之本,佐以活血化瘀、健脾理氣、清熱利濕,創(chuàng)制出治療風(fēng)濕病的經(jīng)驗方——和痹湯。該方由杜仲、川續(xù)、川牛膝、桑寄生為主藥,臨床根據(jù)病情隨證加減,療效甚好。 驗案 患者,女,47歲,四肢關(guān)節(jié)肌肉反復(fù)疼痛三年余,勞累后甚。近一月余,疼痛加劇,不能久立,無放射性疼痛,上肢旋后功能受限,神智清楚,納食尚可,二便平調(diào),夜間偶有關(guān)節(jié)疼痛,夜寐不安,舌黯苔黃,脈弦。檢查:類風(fēng)濕因子較高,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 西醫(yī)診斷: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 中醫(yī)診斷:痹癥(肝腎虧虛) 治法:補益肝腎 清熱活血 選方:和痹湯加減。 方藥:杜仲20克,懷牛膝15克,桑寄生10克,川續(xù)斷10克,威靈仙10克,醋玄胡10克,僵蠶10克,神曲6克。七劑。 二診:患者訴服藥后疼痛稍有緩解。李有為處方在一診基礎(chǔ)上去蒲公英,加山藥30克,青黛和夏枯草各10克。 三診:患者訴疼痛明顯緩解,夜臥安寧。效不更方,繼續(xù)鞏固治療。后隨訪,患者訴疼痛基本緩解,勞作均可。 本病雖多由外邪所引發(fā),但其根本在于肝腎不足,外邪侵襲可導(dǎo)致本虛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治療關(guān)鍵在要考慮標(biāo)本緩急基礎(chǔ)上,補肝腎,扶正氣,內(nèi)外兼顧。 幾類瘡即愈方 一、治瘡癤久不收口 :白術(shù)、槿花過存性為末,摻上神效。 二、 治無名腫毒 :蔥白七根,蜂蜜一兩,同搗敷之,神效。 三、治坐板瘡方 :朱砂雄黃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錢共為末,先用川椒煎水洗,后敷藥末,神效。 四、治一切疥癩 :大楓子肉二兩枯礬二兩輕粉一兩地瀝青一兩熔化和勻,搽之立效。 五、萬靈奪命丹 :治一切疔毒入腹,煩悶惡心。兼治癰疽發(fā)背、惡瘡,神效。 朱砂(水飛)五錢膽礬五錢血蝎一兩銅綠一兩雄黃二兩枯礬二兩輕粉五錢蟾共為細(xì)末,面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令病患先嚼蔥白三寸,吐在手心,將藥放在里面,熱湯吞下,有汗即愈。 六、唇上生疔毒 :細(xì)看腿彎中紫黑筋,用長針刺破,血出即愈。 : 七、治凍瘡 :①鴿子糞煎湯洗之,立效。 ②又冬瓜皮、茄根煎水洗,亦愈。 ③又蟹殼燒枯研末,菜油調(diào)搽更妙。 八、治漆瘡:①用杉木皮煎水洗之,效。 ②又方:蟹殼煎湯洗之亦效。 九、多年瘡:①大蒜瓣子燒灰,麻油調(diào)搽。 ②又方 柿葉燒灰存性,同川椒末搽患處,即愈。 白癜風(fēng)患者須知 一、白癜風(fēng)易診難治,早期療效好,見效快,建議積極治療。 二、白癜風(fēng)的治療是長期的,就是治好了,也要鞏固治療,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看病。 三、白癜風(fēng)需要長時間服藥,盡可能選擇安全有效的中藥治療,每月檢查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guī),每年堅持甲狀腺功能。 四、千萬不要迷信偏方,不要迷信特效療法,不要迷信包治好。 五、兒童應(yīng)用紫外線光療要保護(hù)生殖器部位,且持慎重態(tài)度。 六、服用中藥,外用中藥后,適當(dāng)日曬,不要暴曬,盡可能避免海水浴。 七、建議找長期研究白癜風(fēng)的醫(yī)生看病,找準(zhǔn)醫(yī)生也是成功的一半,這需要你的智慧。 八、病情發(fā)展時,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服用小劑量激素。 九、不要過于忌口,均衡營養(yǎng),食物多樣化是最好的選擇。不吃蝦蟹和油炸燒烤食品。 十、不要輕言放棄,即使不想吃藥,可以進(jìn)行火針,食療,外用藥物,艾灸等治療。 十一、好的心態(tài)是成功的一半。 十二、不要相信媒體廣告。 熱病,腹胃虛脹,心膈壅滯,嘔噦不能食 半夏散 【處方】 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柴胡1兩(去苗),黃芩半兩,赤芍藥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3分(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熱病,腹胃虛脹,心膈壅滯,嘔噦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去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八 傷寒嘔吐,煩渴欲飲水 半夏散 【處方】 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蘆根1兩(銼),赤茯苓3分,澤瀉3分,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嘔吐,煩渴欲飲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 傷寒干嘔,不納飲食,心神虛煩 半夏散 【處方】 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麥門冬3分(去心),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干嘔,不納飲食,心神虛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一 前列湯 【方源】:《男科實用方》 【組成】:黃柏、知母、水蛭、穿山甲、白蒺藜各10克,白茅根、蒲公英、敗醬草各15克,王不留行2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化濕解毒,兼以活血祛瘀。 【主治】:慢性前列腺癥屬濕熱下注型。 【方解】:方中黃柏、知母清熱解毒;水蛭、穿山甲、向蒺藜活血祛瘀;白茅根蒲公英、敗醬草清熱利濕解毒。臨床若見尿急、尿頻、尿痛者,加木通、燈心草;陰虛者,加龜板、女貞子、枸杞子;腰酸痛者,加續(xù)斷、杜仲;前列腺體變硬者,加赤芍、花粉、虻蟲等。 腰椎骨質(zhì)增生 【配方及用法】穿山甲、川牛膝、全蝎、甘草各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川楝子12克,蜈蚣6條。上藥烘干研末,分裝240粒膠囊,早晚各服4粒,黃酒送服。上藥為1療程的藥量。 【療效】治療頸腰椎骨質(zhì)增生 76例,治愈53例,有效21例,無效2例。 【驗證】江西于都縣汪廣生腰痛近2個月,在醫(yī)院拍片診斷為腰椎骨質(zhì)增生,服壯骨關(guān)節(jié)丸、骨刺片、消痛液等藥,效果不明顯。后按本方服藥10天癥狀便大減,繼服20天痊愈。 接骨 前天接到東北最好的小兄弟彬的電話,說他兒子髕骨有點裂縫,問我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我就納悶,他自己也是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啊,怎么會問我呢?我不敢肯定,就直接去找大智慧趙醫(yī)生,還有同去的同事寶林兄,在那里等了近四個小時才輪到,等寶林兄看完后就詳細(xì)的向趙醫(yī)生說了此事,就開了如下的藥方,希望能為有需要的人做點點貢獻(xiàn)。- 當(dāng)歸尾13克 生地13克 乳香5克 末藥5克 附結(jié)6克 生龍骨15克 鍛自然銅7克 地鱉蟲3克 川牛膝13克- 赤芍13克 骨碎補13克 補骨脂13克 炒白術(shù)13克 丹參30克 黃芪30克 紅花7克 忌白蘿卜 五劑即可 - 如感覺吃藥時,有惡心嘔吐的跡象,說明骨已接好,即可停藥 大黃冰片散 【配方】 大黃10克,芒硝10克,甘草10克,黃柏10克,冰片5克。 【主治】口唇皰疹,又名“唇風(fēng)”。 【用法用量】 1.將大黃、黃柏、甘草等份煎好后沖芒硝、冰片于帶蓋碗中,備用; 2.將患病口唇浸泡于藥液中約20分鐘; 3.然后輕輕擦干,外抹紅霉素軟膏; 4.每日治療3次,直至痊愈。 【方解】 1.方中黃柏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甚佳; 2.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大黃中所含的蔥醒衍生物對細(xì)菌的核酸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甘草性味甘平,生用則能瀉火解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反應(yīng)作用; 4.芒硝外用能清熱解毒; 5.冰片性味苦寒,善散火郁,外用消腫止痛,且能止癢,為外用治口瘡、咽腫以及瘡瘍的要藥。 【特別說明】 1.全方具有涼血消腫、燥濕拔毒的功效。因上下口唇為黏膜,吸收能力極佳,用外浸法治療,可使藥物直達(dá)病所,外抹軟膏使口唇與外界邪毒隔離,并起到潤唇、局部消腫止痛的作用; 2.在應(yīng)用上方的同時,適當(dāng)應(yīng)用青霉素及其衍生類藥物,可增強治療的效果。 【禁忌】治療期間忌食腥、辣之物。 傷寒后嘔噦,心胸不利,頭目昏重,不下飲食 半夏散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令黃),前胡半兩(去蘆頭),訶黎勒1兩(用皮)。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嘔噦,心胸不利,頭目昏重,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一 傷寒,心腹脹滿疼痛,胸膈壅滯,或嘔噦不能飲食 半夏散 【處方】 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蘆頭),訶黎勒皮3分,赤芍藥3分,桂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木香半兩,檳榔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心腹脹滿疼痛,胸膈壅滯,或嘔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二 傷寒百合病,下利不止,心中愊堅而嘔 半夏散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黃芩1兩,百合3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百合病,下利不止,心中愊堅而嘔。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