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希望可以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這其中最寶貴的,并不是多少財(cái)產(chǎn),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漢高祖劉邦分封過一百多位功臣,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所以劉邦分給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蕭何堅(jiān)決不接受,反而要了貧瘠的次田。 ![]() 劉邦不明白他為什么這樣做,蕭何說,貧瘠的土地意味著家庭條件的艱苦,這樣一來可以督促子孫勤勞耕種,懂得節(jié)儉。 而擁有肥沃的封地,家庭條件一好,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這樣家族慢慢就會沒落。 如果孩子不經(jīng)苦難,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坎坷,給他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在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家訓(xùn)中,“窮”是“善身”之道。 ![]() 在寫給大兒子曾紀(jì)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說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儉自律,越能在物質(zhì)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shí)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zhì)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反之,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 引導(dǎo)孩子學(xué)會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