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設(shè)計(jì)目錄 微信號:shejimulu 圖文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xué)習(xí) 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 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 琴居最首, 堪為儒家重器。 - 瑤琴 相傳,伏羲見鳳凰棲于梧桐, 引來百鳥朝鳳而鳴, 便叩拜桐樹后, 命人伐桐而歸, 以做雅樂。 伏羲按33天之?dāng)?shù), 將桐樹截成三段。 他用手去叩試, 仔細(xì)分辯桐樹的聲音。 發(fā)現(xiàn)上段太清, 下段太濁, 唯有中間一段清濁相濟(jì)。 就很高興的取中段來用。 然后伏羲擇良辰吉日, 按照:周天、四時八節(jié)、兩儀、五行和五音, 制作出古琴初步的樣子, 并按照自己所見到的百鳥朝鳳的情景, 編《駕辯》,供上古之人彈唱。 后來,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zhí)焐瘢?/p> 調(diào)來伏羲所創(chuàng)的樂器現(xiàn)場彈奏。 眾天神覺得樂器的聲音好聽, 造型獨(dú)特, 根據(jù)其來歷為其命名:“琴”。 又是第一次在瑤池見到這樣的新物件, 遂稱:“瑤琴”。 - 七弦琴 伏羲最初造琴, 只有一根弦, 長七尺二寸。 虞舜改為五弦; 文王囚于羑里, 思念其子伯邑考, 加一根弦,是為“文弦”; 武王伐紂, 加一根弦,是為“武弦”, 合稱文武七弦琴。 古琴從取材到制作, 都暗含很多玄機(jī), 也是上古時期, 部落族人的原始的先天智慧。 所以,直到今天, 文人們心中, 仍以“好琴音”為“好古心”。 愛的就是琴的天真, 是真情流露, 心與自然相應(yīng)之音。 - 愛琴如命 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 他這樣解釋六一之名: 吾家藏書一萬卷, 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 有琴一張,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壺, 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間, 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愛琴如命, 家中專門請了一位琴師, 茶余飯后聽琴自娛, 覺得可治百病。 他在送別友人楊志時, 專門“盡琴以別”, - 還有了一首詩《送楊志序》, 詩里說: “吾常有幽憂之疾, 而閑居不能治也。 后學(xué)琴于孫友道滋, 受宮音數(shù)引, 久而樂之, 不知疾之在體也?!?/p> 琴聲如藥,可醫(yī)疾病。 所以歐陽修奉勸友人, 無論多忙, 一定不要忘記彈琴。 - 掛琴 對文人飲食起居描寫詳盡的《遵生八箋》, 自然也少不了古琴。 不過,琴在高濂這里, 比較輕松,為的是一種趣味。 掛一張,或偶爾手指那么撫一下, 足可慰心神。 高濂說: “惟知琴趣,貴得其真?!?/strong> 琴像一位來自古代的朋友, 家中沒有收藏古琴, 就是新琴,也一定要掛一張。 同時要懂得琴的真。 琴里面沒有機(jī)心, 是語言和文字所不能及的心音, 有天地自然、宇宙清音。 - 知音 琴被儒家抬到了極高的地位, 嵇康做《琴賦》說: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p> 后來又有了: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的更高要求。 宋徽宗《聽琴圖》, 和仇英《桃源仙境圖》, 都是文人聽琴的典范。 一人彈,兩人聽,三人對坐即成眾。 琴不是表演的樂器, 沒有知音,寧可不談, 所以“伯牙斷琴”。 - 琴中詩與情 嵇康赴刑前湊一曲《廣陵散》, 不知一向主張: “聲音來自于自然本質(zhì), 與后天喜怒哀樂等主觀情感無關(guān)”的他, 在琴聲里是, 否有生前最后的悲憤和不平? 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 使得卓文君可以為之私奔。 后又不嫌其家徒四壁, 回娘家臨邛當(dāng)街開酒肆。 為的就是, 當(dāng)初“人琴合一”般的情感。 也是: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strong> 唐代,有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strong> 的心意相通,得琴中真趣; 也有: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strong> 的隨性天真。 兩人在山茶花間對酌, 語言仍有不盡之意。 - 余興未了, 何不借琴彈心。 宋代才子蘇軾,更是: “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紋, 其上池銘云:“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guān)村。” 而且他還多次為琴歌填詞, 更是做出了關(guān)于琴音背后的思考: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