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言:“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p> 一個成大事的人,不應(yīng)處處與人計較,也不應(yīng)花大量的時間去和他人爭論,很多時候無謂的爭論,不僅會有損我們的個人教養(yǎng),而且會讓我們失去自控力,做出過激的行為。 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圈子,導(dǎo)致了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 與其作無謂的爭辯,何不盡可能對別人謙讓一些,與其擋著一只狗,不如讓它先走一步。 倘若被狗咬了一口,就算你把這只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不如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再者說,井蛙不可語海,懂得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同層次的人,做再多解釋真辯,也是在消耗你的時間。 01、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莊子曾言:“大辯不辯,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眾所周知,受時間、空間、教育的影響,每個人的思想層次都不同。 層次不同,注定無法溝通,當(dāng)兩個人的認(rèn)知水平相差太多,注定溝通無果,這時候,和他們爭辯實則就是一種無益的消耗。 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頻道的人,凡事若想爭個明白,其實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面對胡攪蠻纏的人,不論你怎么爭辯,都如同對牛彈琴。 生活中,你和什么樣層次的人爭辯,往往就注定了你將會淪為什么樣子的人。 深知,人與人之間的爭辯一旦陷入情緒化,就會失去理智,甚至漏不擇言,到后面就漸漸演變成人身和人格的攻擊。 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yuǎn)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 王爾德說過,“和別人談?wù)撍涣私獾臇|西是徒勞的”。 不是所有人都處于同一層次,當(dāng)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時,先不要急著去爭個輸贏。因為一旦你開始和他們爭論,你便輸了。 由于他們的認(rèn)知階層只能到那兒,你再怎么爭辯,也無法消除你們之間的認(rèn)知差距,反而只會白白地浪費掉你的耐心和時間。 人活在世上,也不是為了取悅?cè)魏稳?,所有的關(guān)系,相處得舒服,才會長久。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一書里說過:“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這種悲哀無法向人解釋。即使解釋,人家也不會理會。它永遠(yuǎn)一成不變,如無風(fēng)夜晚的雪花靜靜地沉積在心里。” 這世上,懂得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了也是徒勞,也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或許當(dāng)你足夠強大、足夠自信的時候,就不需要被認(rèn)同了,同樣,當(dāng)對方太過愚昧無知,你也不需要得到他的認(rèn)同,你心里會清楚,得到這樣的人的認(rèn)同也沒有什么意義。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們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品性和素質(zhì)。 但慶幸的是,我們有選擇遠(yuǎn)離他們的權(quán)利,不與他們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這就是對于自己最大的保護。 記住,這并不意味著軟弱或退讓,而是當(dāng)你耗盡了精力,卻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認(rèn)知差距。 你終會明白,最好的發(fā)聲方式,莫過于少說話,做好自己。 活在這世上,每個人的認(rèn)知水平都是有限的,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誰也不必瞧不起誰。 我們要懂得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傁霠巶€輸贏的人,只會徒增煩惱。 聰明人,不愛逞口舌之利,因為他們的話,只說給層次相同的人聽。層次不同,不必強融,這一生多結(jié)交幾個氣場一致的朋友,就已足矣。 所謂: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閑工夫爭來辯去,計較太多,他們都在踏實地做人做事。 而那些巧言令色,逞口舌之快,用語言攻擊他人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生活中,當(dāng)別人無法理解你,與你的認(rèn)知發(fā)生沖突時,如若是沒有惡意的人,無妨對他一笑而過,有惡意的人則盡快遠(yuǎn)離,避免糾纏,做好自己。 02、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 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焙<{百川,是因為其“有容”,所以才成其“大”。 每條河流在入海的時候都泥沙俱下,如果大海計較,只想要清清的河水卻不想要泥沙,那么恐怕大海也早已經(jīng)干涸了。 每個人處于社會中,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打交道,有時難免會面對別人的為難與挑釁,如若處處計較,與人爭個不休,只會顯得你是個心胸狹隘的人,而如果這時我們寬厚容人,不過于苛求他人,善于容人之過,這樣我們的周圍才會充滿知心的朋友和支持者。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有些時候,寬容別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每個人思考角度不同,難免會有一些誤會、摩擦,引起爭辯,如果一味地爭強好勝,只會使矛盾加深,引發(fā)更麻煩的爭論,并且會使事情惡化,得不到真正的解決。 而我們能避免并且用一顆寬容的心化解了它,這才是真正的贏家。 倘若我們學(xué)會換位和包容,就能懂得與他人和解,自然會減少很多爭辯,當(dāng)你和別人爭辯時,你的世界的中心在他處。不與他人爭辯時,你才是你的世界的中心。 不爭辯,不多說,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為人處世,“不責(zé)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不僅會讓對手和敵人化為己用,而且當(dāng)我們擁有這種美德時,我們就向更加成熟、有所進(jìn)步的自己靠近了一步。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過于,看自己的風(fēng)景,走自己的路,堅守自己的方向,理解他人的不同。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老是爭辯、反駁,也許你能偶爾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那樣你永遠(yuǎn)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p> 人活在世上,本就很累,對于那些層次不同的人,我們?nèi)绻偃タ桃庥?,試圖去改變對方,做無謂的爭辯解釋,只會讓自己處于更心累的處境。 人與人相處,求個自在舒服,我們只需待在各自的圈層內(nèi),結(jié)交一些氣味相投、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這樣的人生,就已然不錯,畢竟有些話,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 |
|
來自: 陽關(guān)殘雪 > 《精彩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