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側(cè)二十余公里處,是唐代詩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的地方。因李渤在讀書時養(yǎng)了一頭白鹿,終日相隨而被人稱白鹿先生。李 渤 畫 相唐代寶歷年間(825-827),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時,舊地重游,在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便成為一處游覽勝地。又因此地四面環(huán)山、山峰回合,俯視時形如一洞,故稱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間(937-942),開始在此修建學館,時稱廬山國學。宋代初期,又將廬山國學擴建為書院,命名為白鹿洞書院。到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再次增建學館,士子生員也越來越多。白鹿洞書院與長沙岳麓書院、登封嵩陽書院、商岳應天書院并稱宋代四大書院。北宋末年,因金兵入侵南下,戰(zhàn)爭頻繁不斷,烽火硝煙連天,白鹿洞書院遭到嚴重毀壞。宋淳熙五年(1178)八月,在宰相史浩的薦舉下,朝廷任朱熹為江西南康知軍,朱熹不愿做官,多次辭免請祠不允。后經(jīng)呂祖謙等好友前來相勸,五十歲的朱熹再次出山,開始了他人生第二次仕途生涯。 淳熙六年(1179)正月二十五日,朱熹離開崇安(今武夷山)五夫里前往南康,二月初四抵達江西鉛山崇壽精舍候命。二月十四日再次上狀請辭,因得不到官府允許,只好繼續(xù)北行,于三月三十日到達南康。 朱熹一到南康,立即四處尋找白鹿洞書院舊址。同年十月十五日,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終于在李家山荊榛莽叢中發(fā)現(xiàn)了白鹿洞書院遺址。此時的朱熹深為感慨,他認為在廬山一帶的道教宮觀,佛教廟宇“以百十記,其廢壞無不興葺。至于儒生舊館只此一處……而一廢累年,不復振起,吾道之衰既可悼懼”。因此,他認為修復白鹿洞書院勢在必行。 朱熹一面向朝廷呈報《申修白鹿洞書院狀》,一面撰寫《白鹿洞牒》向社會公示,以取得朝野人士的支持。此事起初并未得到朝廷支持,相反卻“相與譏笑、以為怪事”。此情此景并沒有動搖朱熹堅持重新興建白鹿洞書院的決心,在第子劉清之、楊方的大力贊助下,由軍學教授楊大法、星子縣令王仲杰具體負責籌措修復事宜。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書院終于建成,有學舍二十余間、生員二十余人。當月十八日,朱熹率書院師生行釋萊禮,喧讀《白鹿洞告成圣文》。朱熹并任洞主,親任導師,以《中庸》首章為諸生開講。此后每逢休息日朱熹都要到書院講學,和諸生一起研討儒家文化。為增加師資,這年九月朱熹聘請楊日新為書院堂長;門人劉清之、黃幹、李燔、林用中也相繼來書院講學。又請好友呂祖謙撰寫《白鹿洞書院記》,還親自書寫對聯(lián)“鹿逐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獨得之天”。朱熹還作《白鹿洞賦》、《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辦院宗旨和書院學規(guī),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白鹿洞書院揭示》不僅是宋代書院教育理論的代表,也是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一個綱領(lǐng)性的學規(guī)。更成為后世學規(guī)的范本和辦學準則。為了擴充書院的藏書,朱熹將劉仁季送給他的《漢書》四十四卷送給了書院,又廣發(fā)信札向江西各郡及社會各界人士征集藏書;如江西帥張子顏、提舉陸游、轉(zhuǎn)立副史錢佃、江東帥陳俊卿、提舉尤袤、轉(zhuǎn)運判官王師愈等都有藏書捐贈。 淳熙八年(1181)春,朱熹上狀乞請孝宗皇帝御筆為白鹿洞書院書寫了匾額,使白鹿洞書院修復工作得到皇上的恩準和“欽定”。從此,白鹿洞書院名聲大振。 為了傳承和發(fā)揚朱熹的白鹿洞精神,為教育子孫后代,很多朱子后裔將“紫陽綿世澤、白鹿振家聲”作為宗祠堂聯(lián),將紫陽、白鹿作為堂號,用來紀念這位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一一朱熹。 朱熹第三十世裔孫銅陵朱明輝編制 2018年5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