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廣東警方動用三千警力,對“制毒第一村”進行了一場大清剿,當時,廣東省公安廳通報稱,村內(nèi)有兩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參股從事制販毒活動。 陸豐市是廣東省汕尾市管轄的一個縣級市。1999年,該市曾被國家禁毒委員會定為掛牌整治重點地區(qū),2004年幾經(jīng)努力摘掉了這頂“毒帽”;但2011年8月,再次被國家禁毒委定為掛牌整治重點地區(qū)。國家禁毒委對禁毒重點整治區(qū)實行三年限期整治,而陸豐這次戴上毒帽已經(jīng)五年,禁毒工作仍然嚴峻。 不久前,陸豐警方再次發(fā)布懸賞通緝令,通緝328名制販毒在逃疑犯,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陸豐的甲西鎮(zhèn),僅博社村就有65人。 從陸豐市出發(fā),往東一個小時的車程到甲西鎮(zhèn),走過兩側滿是荔枝林的水泥路,6公里之外就是博社村。越靠近村子,路邊電線桿上貼的禁毒標語越密集,村口矗立一塊寫著“深入持久開展禁毒斗爭”的大型宣傳牌。 村委會的辦公室里,兩塊52寸的液晶屏閃爍著畫面,記錄整個村莊公共空間的風吹草動。連接屏幕的,是安裝在村莊各處的43個高清攝像頭,它甚至可以識別進出車輛的車牌號。 除了高清攝像頭的嚴密監(jiān)控,村莊四周立著的大幅禁毒廣告牌,40多名警力的長期駐扎,無不顯示著這個村莊的特別之處。自2013年底廣東警方的那次大規(guī)模掃毒之后,該村便一直處在警方的嚴密監(jiān)控之下。 如今的博社村里年輕人不多,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著進村的外來人。沿村道而行,兩邊是密集的房屋,每家門口都新裝上了門牌。村里對全村1883戶都進行了詳細的信息登記。除了門牌號外,村里架設起來的電線也是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由于生產(chǎn)冰毒需要大量電力,幾乎每家每戶都配備了至少一部發(fā)電機,每到夜深人靜,發(fā)電機就會發(fā)出“轟鳴”—這曾經(jīng)是博社村的一大“怪相”。 一個有40名警力的禁毒工作組長期駐扎在這里,2016年1月,又有一個從汕尾、陸豐兩市公安局調(diào)派的7人工作組進駐,由陸豐市公安局局長任組長,定期對村子清理排查,挨家挨戶作禁毒宣傳,動員家屬勸說在逃涉毒嫌犯自首。 工作組一名民警介紹,博社村還被劃分成14個片區(qū),實行網(wǎng)格化管理,每個片區(qū)由工作組成員專門負責。配合警方清理排查之外,博社村村支書蔡龍秋簽訂了一份《干部禁毒承諾書》,承諾主動排查毒品犯罪,否則自愿接受處分。每個村民也被要求簽字,承諾管好自家無人居住的房屋、果林地、臨時工棚等容易被制販毒分子利用的場所,一旦發(fā)現(xiàn)有制販毒活動,制毒場所所在土地交由村集體管理。 村支書蔡龍秋說,雖然村中再未發(fā)現(xiàn)制毒案件,但仍是重點整治村,一旦放松,就可能有村民冒險,毒情出現(xiàn)反彈。 在甲西鎮(zhèn),博社村已成為一個“傳說”,這片居住面積0.54平方公里的村子,曾被稱為“小香港”。 博社村僅有一個蔡姓,都是同一個祖宗,1.4萬人的村子長期靠宗族勢力管理。村里有一半是三層四層的小樓,有的裝潢考究富麗,也有墻皮斑駁的低矮舊屋,高高低低地夾雜在新建的小別墅之間。博社村村民阿玲(化名)記得,2009年前后,村子里的富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只消兩三年光景,村子里就蓋起了好多三四層的小樓。 蔡龍秋說,這些小樓大都在2012年左右建起。那時候正是村中制販毒泛濫的時期,許多人突然暴富了。 阿玲記得那時候,博社村馬路上經(jīng)常能見到來來回回的大卡車,這些車上都拉著麻黃草。村民們用拖拉機把麻黃草運到荔枝林里,一趟能賺兩三百元。 麻黃草是一種含麻黃素的常用藥材,提煉出麻黃堿之后可制造冰毒。博社村一個老中醫(yī)說,那幾年,麻黃草一度斷貨,他的藥店幾乎無藥可進。 陸豐市禁毒辦工作人員曾向媒體證實,上世紀90年代末,制毒者主要是購買麻黃堿提煉冰毒;到2012年上半年,村民開始大量購買某些含有麻黃堿的感冒藥提煉,相關藥品被嚴管后,制毒者轉為大量收購麻黃草。 “以前,麻黃草的殘渣成堆成堆地堆在路邊,在博社村村口堆垃圾的地方,還立過一個村委會寫的告示牌,寫著嚴禁亂倒制毒垃圾!”阿玲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說當時很多人都干起了這種來錢快的活,“當時在家中的收入頂多一個月一千多塊,這種事情誰不愿意干?” 隨著政府的大力掃毒,博社村的生態(tài)發(fā)生著轉變。村支書蔡龍秋說,這兩年蓋樓房的人少了,前幾年村民爭風蓋樓的景象已不見。 甲西鎮(zhèn)一名賣電瓶車的老板見證了博社村的暴富和衰落。“前幾年,博社村的人電瓶車專買貴的,用兩年舊了馬上就換。來鎮(zhèn)上買名牌衣服也從來不講價錢,村子被整治之后,有些名牌衣店都倒閉了。” 如今,博社村大部分村民都不愿再提起村中制毒泛濫的過往。一位老年村民對“制毒村”的說法極為不屑:“不要再這樣說了,這不等于說全村都在制毒,村里更多的是老老實實的窮人。” 村民們更加關心的是,掃賭之后,政府如何帶他們走向致富之路?!熬褪且驗楦F才去做毒品,不能只打擊,還應該多建幾個工廠。”一位女性村民說。 博社村的毒品犯罪往往被歸因于當?shù)氐呢毟F,村民在暴利的驅(qū)使下產(chǎn)生了一夜暴富的思想。阿玲(化名)甚至對毒品有著矛盾的想法:“明明知道毒品害人,但在它確實曾經(jīng)‘帶動’了村里的經(jīng)濟?!?/p> 自2013年底廣東警方“雷霆掃賭”之后,博社村重建“兩委”班子,逐步開展正常的村級治理、村務管理工作。2014年5月上任時,蔡龍秋可謂臨危受命。他的前任村支書蔡東家是該村制販毒品的“幕后老板”,在“雷霆掃毒”行動中被抓。 蔡龍秋說,上任時,感覺壓力很大,當時整個村子幾乎癱瘓,上任之前,陸豐市委領導還問他“敢不敢當”。 受制毒影響,博社村電線私拉亂接嚴重,村民經(jīng)常無法正常用電,柴油發(fā)電機成了每家每戶的必備品。因為長期無人管理,村里排污渠道堵塞,污水橫流,垃圾堆積成山。 蔡龍秋希望盡快做出成績,以獲得村民的認可,上任之后,立即著手為村中修路,并重新接通電力。 阻力同樣不小,蔡龍秋說,在拆掉村里私接的電線時,就有村民鬧事,幾百人圍著村委會?!吧踔劣腥丝謬樳^我,可能是有人不服,覺得我不能帶他們做冰毒去致富”。 如今,博社村的村容村貌已有很大改善,民居門口新裝的門牌號顯示著村莊有了初步秩序。但蔡龍秋坦言,如何增加村民的經(jīng)濟來源,仍是需要繼續(xù)解決的難題。 博社村距離海邊只有2.5公里,是粵東一個典型的半農(nóng)半魚的村莊。該村人口密集,人多地少,而農(nóng)田長滿雜草。蔡龍秋說,因為缺乏水利設施,農(nóng)田無法灌溉,已荒廢多年,村子周圍雖然有荔枝林和水塘,但根本滿足不了村民的經(jīng)濟需求。 “之前政府撥款修建水利,但現(xiàn)在因為資金不足停掉了?!眲趧恿ν饬饕埠苊黠@,“雷霆掃毒”之后,博社村子里已有近三千人外出打工。 甲西鎮(zhèn)鎮(zhèn)長梁錫江也為此犯難,他說,因為基礎設施差,整個甲西沒有一間像樣的工廠,農(nóng)業(yè)耕作也都是很原始的方式。貧窮落后加上犯罪帶來的環(huán)境惡化,很難在短期內(nèi)轉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