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經(jīng)緯度位置:33°41′N~41°16′N,100°52′E~114°33′E。南北向跨躍我國溫帶和暖溫帶,東西向包括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帶,屬于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 ? ? ? ?相對位置: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位于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 它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東西長1000余公里,南北寬750公里,總面積約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3000米。黃土高原的黃土分布面積占我國黃土總面積的72.4%,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集中的地區(qū)。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礦物質豐富、利耕作的特點也為黃土高原成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提供了條件。 

20世紀初,中國乃至世界地學界對黃土高原的成因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風成說、水成說、殘積說和多種成因說等多種學說。其中以風成說的歷史最長,影響最大,擁護者最多。 黃土風成說認為,像亞洲中部(包括我國北方地區(qū)在內)的黃土,是由內陸干旱荒漠地區(qū)強大的反氣旋(高壓)風從中部吹向外圍,把大量的黃土物質吹到周圍的草原地帶,逐漸堆積而形成的,故稱荒漠黃土。 在黃土高原形成的初期,亞洲內陸已經(jīng)處于干旱的狀態(tài),我國北方和蒙古國南部廣泛分布著沙漠、戈壁以及沙化土地,為黃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質來源,由于高空西風急流以及近地面東亞季風(主要是西北風)的吹拂,黃土物質被帶向遠處,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擋,黃土最終沉積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黃土顆粒從西北向東南逐漸變小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風力搬運堆積的特點。 
(黃土高原風成說示意圖) 
(黃河中游黃土粒度變化圖) 水成說認為,在一定的地質、地理環(huán)境下,黃土是被各種形式的流水作用搬運堆積(包括坡積、洪積、沖積等)后形成的,故稱水成黃土。但是水成說只能解釋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qū),不足以概括全部黃土的成因。 風化殘積說則認為,黃土是當?shù)馗鞣N巖石在干燥的氣候條件下經(jīng)過風化作用,而后逐漸變化(如有機質的聚集和分解,礦物質的形成和破壞等),最終形成土壤(我們稱作成土過程)。但是風化成土作用也只能在黃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影響的土壤深度比較淺),難以適用數(shù)十米已至幾百米厚的黃土層中的種種情況。 黃土地貌可以分為黃土溝谷地貌(切溝、沖溝、河溝)、潛蝕地貌(黃土碟、黃土陷穴、黃土柱)、溝間地貌(黃土梁、黃土塬、黃土峁、黃土墹),下面我們來著重了解一下三個最典型的黃土地貌。黃土梁 梁,本意有指物體中間隆起成長條的部分的意思。 黃土梁是黃土區(qū)長條形的黃土高地,主要是黃土覆蓋在梁狀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蝕而形成的。依據(jù)黃土梁的形態(tài),可分為平梁和斜梁兩種類型。前者頂部平坦,寬度有限,長可達幾公里,橫剖面略呈穹形;后者是黃土高原常見的溝間地,梁頂寬度較小,呈明顯的穹形。 
黃土塬 塬,通常指形狀呈臺狀,四邊陡,頂上平。 黃土塬是指黃土覆蓋的較高而面積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圍為溝谷所環(huán)蝕,邊緣由于受溝谷的向源侵蝕而參差不齊。它可以是黃土堆積在侵蝕切割不強、地勢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間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黃土面受溝谷分割而成。它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寬廣的平坦地面,是中國西北黃土地區(qū)的特有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約一百余米,黃土厚度達數(shù)十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 
黃土峁 峁,通常形狀頂部平緩,斜坡陡峭,方言中是小山包的意思。 黃土峁是黃土受侵蝕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駝峰和饅頭狀的地貌形態(tài),是黃土梁進一步受侵蝕所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流水切割比較強烈的黃土地區(qū)。如在呂梁山與六盤山之間黃土高原北部的黃土丘陵區(qū),地貌形態(tài)就以黃土峁為主。在侵蝕形態(tài)中,溝蝕大于片蝕,溝頭溯源侵蝕迅速,溝床下切與谷坡擴展也很快,溝頭前進速度每年平均2米~3米,其溝間地與溝谷面積之比為5:5,切割密度為5000米/平方千米~7000米/平方千米,流水侵蝕強烈。 
同學們可以在下面這張地圖上分別找到黃土梁、黃土塬、黃土峁么?  黃土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為著名的水土流失區(qū)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積占了71%,達45.5萬平方公里。那黃土高原為何有如此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呢?

自然因素 1.土壤特性 黃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為主,而粉砂粒級中又以粗粉砂占絕對優(yōu)勢,黃土的特性決定了它膠結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極易分散懸浮,土塊遇水后,迅速崩解。黃土的顆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內在原因。
2.地形因素 地形制約著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黃土高原長期的水土侵蝕切割,塑造了殘塬、梁、峁和溝谷等多種地貌形態(tài)。在各種雨強的情況下,一般侵蝕量與坡度成正相關——坡度影響徑流速度,徑流速度又決定著其沖刷能力。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為嚴重。
3.降水因素 黃土高原地區(qū)具有降水集中、強度大、暴雨多的特點。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9月,約占全年雨量的60%~75%。據(jù)測定,每次暴雨所產生的侵蝕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蝕量的40%,甚至高達90%。暴雨侵蝕次數(shù)占侵蝕性降水次數(shù)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徑流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因素。
4.新構造運動的影響 新構造運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作用----地震和間接作用----地殼抬升兩種。 地震: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qū),巖石往往容易破碎,產生裂痕,這為流水侵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地殼抬升:地殼抬升,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導致流水侵蝕加劇。無論是地震還是地殼抬升,都增強了流水侵蝕的程度,進而影響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人為因素 1.毀壞植被,陡坡耕種 黃土高原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是自然地理條件很差的貧困地區(qū),人口素質低,人口增長速度快,為解決起碼的糧食及溫飽問題,不惜毀林開荒,陡坡耕種。?2.過度放牧,減少植被覆蓋率 長期以來,由于放牧強度的增大,嚴重影響了草地的覆蓋率,限制了草場資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黃土高原產草量最高的草地,可達7.81t/hm2。由于改良草場與人工草場所占比例相對于自然草場要小得多,因此超載放牧對草場的破壞程度十分大。
3.各項工程建設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開礦、修路、建廠以及其他工程建設迅速發(fā)展,大量棄土、棄渣進入河道,增加新的產沙來源。黃土高原地區(qū)礦產資源種類多,開采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規(guī)劃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導致開采過程中濫倒棄渣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
面對嚴峻的水土流失現(xiàn)象,同學們可以想到哪些應對的措施呢?不妨寫下來看看我們的措施有什么不同哦! 對策: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tǒng)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臺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水平梯田)
(打壩淤地)
2.生物措施 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應以鄉(xiāng)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jīng)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qū),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保護和利用并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yǎng)林、分水嶺防護林。
(黃土高原上的水源涵養(yǎng)林) 3.管理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可以根據(jù)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草糧兩輪間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fā)展畜牧業(yè),在川地、壩地、發(fā)展耕作業(yè)。今天又了解了一個世界之最——黃土高原,它不僅景色壯闊,而且歷史也是相當?shù)木眠h呢,感興趣的同學不妨再去查查資料了解一下!常識君與大家下周同一時間不見不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