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 即建寧府所產的茶盞, 其地在福建北部, 土壤多含鐵, 以燒制黑釉瓷茶盞而聞名于世。 宋人飲茶, 與今俗不同。沖泡時, 要用竹筅在茶盞中攪拌擊打, 讓茶湯泛起白色的泡沫。而這一泡沫可供分茶、斗茶之需。分茶, “下湯運匕, 別施妙訣, 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 纖巧如畫, 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 (《清異錄》) , 是一種對茶之泡沫靈動美感的設計。而斗茶, 則主要看茶湯泡沫之水痕和顏色。《大觀茶論》載, 茶湯之色“以純白為最上”, 襯白者唯黑, 所以黑釉的建盞在宋代極為流行。大體而言, 分茶更富審美, 而斗茶則為民俗。 一、古物的設計元素傳世的宋代建盞形制相對單一, 多為茶盞, 而色彩則為黑瓷, 這是宋代極簡美學的代表, 也是禪、道兩宗的藝術化顯現(xiàn)。但概括而言, 傳統(tǒng)建盞的設計元素仍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器型:實用與極簡 建盞器型, 以碗為主, 口大足小。這是由建盞于分茶與斗茶的用途決定的, 故而建盞器型乃實用的典范。大體來說, 傳統(tǒng)的建盞器型以盞口形態(tài)分為四種。用于斗茶者, 考慮到茶粉需要高溫開水的提壺沖擊, 而攪拌時也難免有茶湯甩出, 故工匠在拉坯時于盞口下方約1厘米處會勒出一圈凹陷槽, 是為束口。若是用以飲茶者, 要對茶香予以留存, 茶湯予以保溫, 盞口宜收斂, 故有斂口盞。 此外, 還有兩種建盞造型, 多是用于分茶, 為了能在茶湯上繪畫書寫, 碗口宜開敞, 以求分茶有足夠的空間, 且使茶盞造型整體開放, 趨于無限。而根據其盞口外沿的造型, 有撇口與敞口之分。撇口外沿略微向下, 顯出弧度造型, 更為輕巧, 而敞口盞則直線向上, 硬氣分明。撇口腹部略有弧度, 更顯圓潤;而敞口腹部短淺, 形如斗笠, 一般人稱“斗笠盞”。這一區(qū)分在外形上總體不大, 建盞器型也難稱豐富。 上述四種器型, 大體都有大、中、小型器的區(qū)分, 大到口徑15厘米、小至11厘米作為標準。而其規(guī)格也是與用途相結合的, 如分茶宜大, 多見大中型器;飲茶宜小, 多見中小型器。僅有四種器型, 分作三種規(guī)格, 且每種幾乎都有其特定用途, 傳統(tǒng)建盞造型可謂是實用主義與極簡主義的典范。 2. 釉色:玄色與單元色 建盞是以黑瓷為主的瓷器, 其釉色基本都以玄色打底。從物料上說, 這是因為建陽一地的土壤含鐵量高, 所以建盞有“鐵胎”之稱;而從實用的角度來看, 這是出于民間斗茶時襯托茶湯泡沫之白的需要, 因“茶色貴白”而宜“黑盞”。不過, 在其向上一脈的語境中, 黑色作為一種虛空妙有的顏色, 沉穩(wěn)、大氣, 亦適合隨后發(fā)展出的“禪茶一味”取向, 是“無一物中無盡藏, 空無之處存妙有”。 在釉彩斑紋之外, 建盞基本以某一單元色為主調, 也是其極簡美學的反映。如柿紅色的建盞, 是在燒制兔毫時溫度過高, 氧化過度而產生的意外色調, 多是薄薄一層, 底下仍是鐵胎的黑色。柿紅建盞很有洗盡鉛華的歷史感, 較為多見。此外, 還有黑中泛藍或泛銀的建盞, 這是黑釉與亮光釉相結合的產物, 并不多見;在鑒賞中, 由于其藍 (銀) 黑相融, 往往需要側光方能看出其泛光程度。 3. 斑紋:光影與色彩 建盞之美, 通常貴在其析晶斑紋。上述釉色, 多是沒有斑紋的建盞, 但也基本是斑紋建盞的底色。斑紋建盞可分兔毫、油滴、曜變、鷓鴣、烏金釉等幾種, 其釉面斑紋晶體析出的過程, 一般難于控制, 即所謂“合于天造, 厭于人意”。 最為常見的是兔毫釉。斑紋是黑色釉層中出現(xiàn)的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 形如兔毫, 其色有金、銀、褐等幾種, 燒制上要求較高的窯溫。 油滴釉則是呈點狀分布的結晶斑紋, 如同灑下點點油滴, 其燒制窯溫要低于兔毫, 而溫度一高就近兔毫。油滴釉斑紋平穩(wěn)空間大, 可以形成較為明顯的鏡面反射, 因此其鏡面感、金屬感和立體感也是其設計特色之一。曜斑是在一小塊中顯現(xiàn)黑、藍、灰、黃 (或紫、綠) 的顏色, 且以群落出現(xiàn), 大小不一, 一旦打光, 便有神秘炫目之感。 從兔毫到油滴再到曜變, 建盞的斑紋由細趨圓, 其妙在光影和色彩的變化萬千。雖然釉的流動在窯中難于控制, 但這些元素也可以通過窯溫大體加以把控, 因此將它們說成是設計元素, 也并無不妥。 二、新造的設計創(chuàng)新當代建盞作為“古物新造”, 其設計感大為增強。雖然在燒制生產中, 工匠與商家基本還遵循建盞之為古物的基本形態(tài), 并努力實現(xiàn)仿古與復原, 但其求新、求變意識始終存在, 特別是在建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 各級傳承人都在尋求工藝創(chuàng)新, 把控、增刪設計元素, 甚至變化器型。 ▲邱鵬 仿宋兔毫盞 ▲(側面) ▲(底部) 三、建盞“古物新造”要注意的問題隨著生活美學新世紀以來于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興盛, 器物被放置在生活的重心, 人們對待“物”的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宋代的建盞經過了歷史的沉寂與復興, 其用料、造型、顏色等設計元素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 但既然是“復興”, 那么與傳統(tǒng)又必有聯(lián)系。當代建盞的設計美學,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搖擺, 甚至在仿古與做舊間移動, 都顯現(xiàn)出器物設計的當代困境。 一是天然與人工。建盞是鈞窯的前身, 其設計推崇工匠無法控制的隨機變化, 精品多萬里挑一, 這與宋代文人美學崇尚的平淡自然之氣, 以及佛教對無常的體認密切相關, 正如蘇軾說, “與山石曲折, 隨物賦形, 而不可知也”。但今人為求佳品, 往往在釉藥中予以斟酌損益, 于窯內溫度上多有調節(jié), 變龍窯為電窯、天然氣窯, 使天工減半, 人力倍增。此一消長, 殊難斷定利弊, 但在人工中盡力切近天然, 當是“觀物”的必要旨趣。 “古物新造”, 其要在于新, 而其之新也, 關鍵仍是要回到傳統(tǒng), 在有宋一代的美學訴求中去尋找創(chuàng)新與突破的可能。如果是在胎土、釉藥都偏離建盞原產地建陽的情況下, 不用說是創(chuàng)新, 其所造之器具便已非建盞。 就其設計元素而言, 建盞之創(chuàng)新最易實現(xiàn)的是在釉色與斑紋都盡可能保持“天然去修飾”的基礎上, 追求器型之“新”。譬如禪定杯、玉蘭杯、大度杯、雞蛋杯、腰鼓盞、香爐盞等多種新的杯盞形態(tài), 都是今人匠心獨運之處。其次, “古物新造”不同于做舊造假, 很大程度上還在于其視覺效果之“新”。至少其作品的?;Ч? 立體感和金屬感強, 炫目之中又含深邃。 今人對建盞的設計創(chuàng)新, 還可以將上述兩種結合起來, 在釉色、斑紋以及杯盞的數(shù)量上予以特殊的規(guī)定, 使之形成一種新的品類亞種, 如七星杯、無形杯等。這種杯盞, 除了斑紋仍是由天然雕飾, 器型基本繼承傳統(tǒng)之外, 其色澤的原則與配搭, 都在于工匠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揮。特別是工匠“觀物取象”以及“取類連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脈絡 (如北斗七星、五行生克) 的同時, 為新型器物之誕生與豐富提供了一種古物新造的思路:不泥古卻又古意盎然。 二是日用與審美。建盞, 本出自日常生活之用, 是一種茶具。宋人尚閑, 有玩物之說, 日用之物也可以煥然出審美的意味。比如“喝茶”是日用, “斗茶”就是休閑, 而再高一籌的“品茶”則變?yōu)閷徝馈?/span>建盞配斗茶, 恰在日用與審美之間。 ▲宋代斗茶圖 宋代一口龍窯, 要燒上萬個建盞, 其中巧奪天工的精品, 寥寥無幾, 大量建盞仍要流入民間, 成為百姓日用。也就是說, 建盞是要拿來用的——這是傳統(tǒng)建盞在造型設計上更多的考慮傾向, 如束口盞的注水線, 斂口的小型器, 都是如此。而今建盞之復興, 多假審美之名求市場之利, 玩建盞“始于一二雅人, 賞識摩挲, 濫觴于江南好事縉紳, 波靡于新安耳食。諸大估曰千曰百, 動輒傾囊相酬, 真贗不可復辨……其敝不知何極!” (《萬歷野獲編》) 失去了日用基礎的審美, 很可能會走向其反面, 是建盞復興不可不慎之處。 建盞在日用品方面的設計創(chuàng)新, 有一利, 而有二弊。先說其利處, 由于燒制的普泛與高端客戶的有限, 大量建盞工坊投身當代日用瓷器的產制中, 可以為當代建盞的創(chuàng)新提供必要的日用基礎。 如公道杯絕非宋人飲茶風尚, 但在當代建盞的燒制中, 這一茶具類型并不罕見, 是服務于當代生活的一種顯現(xiàn);更遑論蓋碗、茶漏等日用茶具, 都是當代建盞的常見品種。但也要看到其弊端。 一是當代茶具脫離斗茶的語境, 就未必以建盞為上。建盞系鐵胎, 燒制易變形, 公道杯等相對復雜的器型設計, 往往為求線條的流暢性和延展性, 要在胎土中加入不少石英石等耐溫礦物。所以, 就其質而言之, 這些“建盞”與傳統(tǒng)建盞之間已有分明界限。 二是這些供日常生活使用的當代建盞大都價格不菲, 并非普通百姓可資日用。這樣的設計創(chuàng)新, 對非遺傳承而言, 頗似旁逸斜出;而對文化創(chuàng)意的發(fā)展來說, 作為一種“準文化產業(yè)”, 又可能只是燒瓷工匠們對生活的自我想象而已。 當代建盞的美學設計, 甚至是整個地域性文化產業(yè)或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整體規(guī)劃, 有待精英人士的參與。一改宋明生活美學乃世人雅趣之風, 如今建盞工匠之出色者, 有早先建陽水吉瓷廠等體制內的工匠, 也有來自民間工坊燒制水缸、缽頭的師傅, 而大量拉胚工則來自臨近的景德鎮(zhèn)、德化等產瓷地區(qū)。再加上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投資者, 當代建盞的設計與產制工業(yè), 頗有泥沙俱下之感, 行業(yè)規(guī)范與標準亟待更新, 特別是真正富于新時代審美意義的設計創(chuàng)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