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聚會又聊起以前那些藝術(shù)家是怎么熬過艱難時局的,其中一個朋友說,其實心里有希望特別重要。像當年的知名武生厲慧良,在牛棚里都主動申請貼墻睡,這樣晚上睡覺的時候能把腿豎在墻上,用行話說就是耗腿,保證身上的功夫不丟下;張君秋更不用說了,在牛棚里還在跑圓場呢,基本功一天也不能落下。
之前看王金璐的訪談也很震撼,他四十多歲那年摔廢了腿,本來是再也不能登臺的,更何況當年那樣的情形,除了樣板戲也沒有其他戲可以唱。但他就是堅信自己還能重返舞臺,每天做飯的時候,就把腿耗在墻上切菜,抓住生活里的一切機會練功。
后來79年俞平伯先生組織北京昆曲研習社復(fù)社演出,節(jié)目單上的大軸戲是一出著名武生戲,《挑滑車》,但是沒寫誰來演。當年吳小如先生看了這場演出,說看到節(jié)目單的時候還納悶兒,心想這戲還能找票友演吶?結(jié)果,王金璐出場,高寵起霸抬腿月亮門兒,舉座皆驚。
當年王金璐59歲了。楊小樓59歲退出舞臺,而王金璐在同樣的年紀重新開始演戲,之前他已經(jīng)足有二十年沒登臺,初次亮相就選了最吃功夫的挑滑車。那場演出冠蓋云集,一半來看戲,另一半則是來看笑話。但王金璐讓所有人都震住了。
吳小如先生寫他看王金璐的感受,他少年時癡迷楊小樓,小樓過世幾十年,觀戲人自己都已近花甲,沒想到今日看到王金璐的表演,真是見君如見楊小樓,這就是杜甫看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劍的感覺。近半個世紀過去,依然是,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后來王金璐又足足演了三十年,直到八十九歲才告別舞臺。到九十二歲的時候,依然能身手矯捷地跟徒弟對槍,接受記者訪談的時候,說著說著演將起來,腿就能踢過頭頂。類似的事兒太多了。像筱派名旦陳永玲老爺子,當年被敲碎過膝蓋,七十多歲上臺演出,那圓場穩(wěn)的,腳底下跟安了輪滑一樣。
每次看這些老藝術(shù)家的影像和故事,都覺得既驚嘆又感動,大時代讓人身不由己,但心里還是要懷著一個念想和盼頭,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低谷也會過去,至要緊的是功夫不能丟下,依然要每日磨刀,等到該我上場的那一刻,我不能丟人。
“沒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