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記者 李澤雅 【醫(yī)教結合】 大寶和小寶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漸漸長大,父母察覺出她們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太一樣,姐妹倆一直沒有學說話的興趣,而且叫她們的名字也遲遲沒有反應。家中老人說是“貴人語遲”,轉眼大寶小寶3歲了,姐妹倆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依然沒反應。 在親戚的提醒下,雙胞胎父母帶孩子們到當地醫(yī)院就診,被診斷為自閉癥。當地醫(yī)院建議給孩子做自主康復治療,近一年過去了,效果甚微。經過反復打聽,雙胞胎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到了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兒童自閉癥康復中心。 孩子說話晚,警惕自閉癥 迫于經濟壓力,雙胞胎媽媽獨自一人帶著小寶來到了鄭州,大寶則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據小寶的主治醫(yī)生孫榛譽介紹,為小寶做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后,發(fā)現小寶雖然已快4歲,可智商僅相當于1歲半的孩子。除了叫名不應以外,小寶還有嚴重的社交障礙、說話吐字不清晰、眼神接觸能力差、好動且有暴力傾向。 鄭大五附院兒童康復醫(yī)學部副主任趙鵬舉介紹,小寶患的是典型的自閉癥,自閉癥一般起病于3歲前,部分患兒出生后逐漸起病,還有部分患兒經歷1~2年正常發(fā)育后起病。 自閉癥在嬰兒時期會出現回避目光接觸的行為,對他人的呼喚及逗弄缺少興趣和反應,不愿與人親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會模仿他人的簡單動作。此外,自閉癥患兒一般說話較晚,言語進步速度也非常緩慢。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差,會反復重復自己聽到的話。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特征時,家長應重視起來,及時帶孩子到醫(yī)院篩查。 孫榛譽告訴記者,自閉癥作為一種嚴重的發(fā)育障礙疾病,發(fā)現越早、干預越早,康復效果就越好。研究顯示,0~6歲是自閉癥治療的“黃金期”,3歲之前是最佳治療時期。一旦發(fā)現孩子存在異常行為及言語障礙,一定要及早診治。 自閉癥干預越早,康復效果越好 在醫(yī)生們的精心呵護和治療下,治療半年后的小寶,各方面行為都有了明顯改善,她開始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甚至學會了察言觀色,看見媽媽不高興了會主動認錯,并且會親親、抱抱媽媽,以求得原諒。孫榛譽說,這種愧疚感的產生是一個非常好的標志性轉折,說明孩子開始關注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的感受,這是自閉癥患兒很少有的行為。 看到效果的媽媽信心更足了,于是把大寶也接到了鄭州,讓兩個孩子一起接受康復治療。經過測試,大寶的智商相當于一名1歲半的兒童,而小寶的智商已經逐漸達標。經過半年的治療,大寶的各方面行為雖有大幅度改善,但兩個孩子的智商測試分值依舊差了20分左右。 趙鵬舉說,大寶和小寶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按照現代基因學的理論,兩個孩子的基因應該相差無幾,先天程度相似的情況下出現治療效果上的差別,原因就在于接受治療時間的早晚。家長發(fā)現孩子行為異常不要逃避,及時就醫(yī)才能幫助孩子盡早恢復。 自我篩查,初步判斷自閉癥 趙鵬舉說,如果孩子處于嬰兒時期,不知道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異常,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進行自我篩查: 1.您的孩子曾經玩過“假裝游戲”嗎?例如用玩具茶杯假裝喝茶。 2.您的孩子曾經用食指去指他想要的東西嗎? 3.您的孩子對別的小朋友感興趣嗎? 4.您的孩子喜歡玩“躲貓貓”游戲嗎? 5.您的孩子是否拿東西給您展示過? 以上問題,如果您的回答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就要懷疑孩子患上了自閉癥。 三大癥狀警惕兒童自閉癥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醫(yī)學部主任李恩耀提醒,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癥狀,要高度警惕兒童自閉癥: 1.社會交往能力及行為異常。在嬰兒期常避免目光接觸,對語言缺乏興趣,缺少對人的親近感,對家人或生人都無明顯依戀。 2.言語發(fā)育障礙。多數自閉癥患兒在牙牙學語期即表現異常,在5歲以前仍緘默不語,即使有語言產生,也會表現出很多異常,如無意義的言語或刻板、延遲性的模仿。 3.異常的行為模式。自閉癥患兒對環(huán)境存在著不尋常的反應,如刻板地要求環(huán)境一成不變,刻板地遵循常規(guī)或重復某一個動作。喜歡做一些特殊的游戲,如玩水、撕紙等。 |
|
來自: 祥雲山人楊克昌 > 《40孩子健康、增高、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