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的后人所傳承。曾家人才輩出,與曾國藩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很大關(guān)系——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孝悌為本?!靶笔窃鴩绎L理念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nèi)容,也是其一生躬行的道德規(guī)范。他靠科舉而獲得名位、靠戰(zhàn)功而博得爵位,可謂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物。然而,位高權(quán)重的他并沒有因此減少對孝悌這一德行標準的貞忠,終身堅持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姐妹。 在父親生病時,曾國藩表現(xiàn)出的孝行更是值得稱道?!皦裘轮?,時時想念堂上老人,望諸弟將兄意詳告祖父及父母。如堂上有望我回家之意,則弟書信與我,我將家眷留在京師,立即回家。如堂上老人全無望我歸省之意,則我亦不敢輕舉妄動?!痹鴩诘弥娓干『?,特別焦急,一再寫信追問“祖父大人之病未知近日如何?” 曾國藩經(jīng)常在家書中勸導子弟要孝敬長輩,并闡述了孝道的真正含義。他在書中反復提醒后輩子孫要勤于孝道,身體篤行孝悌。對長輩的一言一行,無不謹守孝悌。曾國藩堅信,對家族而言,建立一個有愛的孝悌之家,家世才能永不衰敗。孝悌對個人來說,是自身修養(yǎng)的升華;對家庭來說,是祥瑞之征。因此,曾國藩始終崇尚孝悌,并將孝悌作為曾家最根本的家風。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自己的子女到京城居住。曾國藩要求自己“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其夫人親自下廚、紡織。 勤于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個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yè)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長輩問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并要求孩子每天練1000個字。曾國藩敦促家人每天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人擬定學習計劃。他說:“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細(工),缺一不可?!?/p> 編者按 愛之成人,便教之以戒傲戒惰;愛之成才,便教之以立志修德;愛之成事,便教之以耐煩畏慎;愛之有品,便教之以胸次浩大;愛之有身,便教之以養(yǎng)生修心;愛之無災,便教之以忍辱包羞;愛之無難,便教之以惜福自重。曾國藩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和榜樣示范,辛苦營造了曾氏良好的家風。 家規(guī)教人,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家訓育人,如雨潛入夜,潤物無聲。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向來重視家風教育,而對于我們來說,也應有屬于自己的“小家風”。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向來重視家風和家訓。于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良好的家風不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無形的塑造?!靶ⅰ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古今中外,無論是董永賣身葬父,還是黃香扇忱溫衾,無不閃爍著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光芒。百善孝為先,“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孝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生活中,吃飯的時候我們要讓長輩先坐下,等長輩先動第一筷,我們才能捧起飯碗。飯桌上不可大聲說笑,不許俯著身板,一定要擺正身子,并用手托著碗,小口地吃飯、喝湯。寒冷的冬天,長輩回家后我們可以為他們暖暖手,端上一杯熱茶……這些雖然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時間久了,我們便會自覺地遵守家里的“小規(guī)矩”。這些看似簡簡單單的行為,卻包含著濃濃的孝義和深深的禮節(jié)。 其次是節(jié)儉,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jié)約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那么,什么是節(jié)儉?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在穿衣上面太講究,只要穿著舒服整潔就行。人有一顆勤儉節(jié)約的心,就等于擁有了大筆財富。我們要養(yǎng)成不攀比、不浪費的好習慣,傳承嚴格的家教家風。 最后是勤,“勤”就是勤奮?!笆郎蠠o難事,只要肯攀登”,勤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勤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習上,也體現(xiàn)在生活中。我們要認真學習,充實自己;更要與時俱進,不能脫節(jié)。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一個家庭的必修課。勤儉是祖輩們對我們立身處世、生活就業(yè)的諄諄教誨。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家訓,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本報記者 于艷艷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