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伐簋銘文考釋 吳雪飛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伐簋銘文內(nèi)容比較重要,涉及到西周的禮制和宗法等問題。銘文中的“遺”當(dāng)訓(xùn)為“問”,義為存問、存省,為賓禮之一。魯侯賜予伐的禮器“圭瓚、彝一肆, 尊”均為祭禮中行祼禮和朝獻(xiàn)之器,圭瓚、彝、尊在祭禮中配合使用。銘文中“伐”是小宗,而魯侯為大宗。因此“伐”雖為父輩,仍舊要向魯侯行君臣之禮。這說明西周社會的宗法和政治是合一的。 關(guān)鍵詞:伐簋賓禮祼禮宗法 Ab stra ct : The c ontent of the ins cription of the new- di scovered bronze Fa Gui-ture en is rather importantbecause it is involved in the issues about the ritual system and zongfa (patriarchal lineage system) of the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wei 遺” in the inscription should be glossed as “wen 問”, which meant“expressing respects and concerns (for someone)” and was one procedure of the binli (envoy receivingetiquette). The “jade gui-scepter and zan-spoon-shaped implement and bronze yi-wine vessel sets and ‘Li ’zun -wine j ar” mentioned in the inscription were all ritual vessels and implements bestowed by the Marquisof Lu to Fa to use in the guanli (libation ceremony) as the ritual obj ect assemblage. Fa in the inscription wasa member of the xiaozong (branch or minor lineage of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Lu State, while the Marquis ofLu, who was called as “gongzi (the son of the monarch)” in the inscription, was that of the dazong (stem ormaj or lineage of the royal family). Therefore, Fa had to pay salute as a subj ect to the Marquis of Lu althoughhe was an uncle of the latter in the family hierarchy. This record showed that in the Western Zhou society,the lineage system and the politics were inseparable. Key wo rds : S Fa Gui-ture en ; Binli (Envoy Re c eiving Etiquette); Guanli (Libation Ceremony); Zongfa(Patriarchal Lineag e System) 伐簋(圖一),原見于西安某藏家處,其銘文 刊》 2014年第6期發(fā)表《關(guān)于西周歷日的新資料》和圖像最早著錄于吳鎮(zhèn)烽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 一文,對伐簋的年代和銘文進(jìn)行了簡要的研究。 [ 2]筆暨圖像集成》一書[1],朱鳳瀚先生在《故宮博物院院 者在研讀伐簋銘文時(shí),發(fā)現(xiàn)銘文涉及西周的賓禮、 ? 圖一伐簋 圖二伐簋銘文 ·56· 1/4頁 「探討·爭鳴」 于宗室,用旂(祈)屯魯,世子孫孫永寶用。 下面逐句對銘文中的重點(diǎn)內(nèi)容加以考釋。 “唯王七年正月初吉甲申”,“吉”指吉日、善日。先秦月相記錄中屢稱“吉”,學(xué)界對“初吉”、“生霸吉”等含義存在很大爭議。漢代學(xué)者認(rèn)為“吉”指朔日,是特定時(shí)間的稱謂。 [ 3]王引之駁之,認(rèn)為吉日即善日,并非指某一特定時(shí)間,他說: “日之善者,謂之吉日,或謂之吉。朔日不必皆吉,故朔日不可謂之吉日也?!盵4]按“吉”的本義是“吉日”、 “善日”,伐簋銘文中,王命伐存問魯侯,向魯侯行賓禮,賓客之事當(dāng)于吉日行之,因此銘文言“正月初吉”,此反映出古人的擇日之風(fēng)。 “王命伐遺魯侯”,即王命伐存問魯侯?!斑z”,與陜西藍(lán)田出土的應(yīng)侯見工鐘(集成 107 )銘文“應(yīng)侯見工遺王于周”的“遺”含義相同。應(yīng)侯見工鐘的“遺”字,前輩學(xué)者或理解為“獻(xiàn)禮”。 [ 5]筆者認(rèn)為,兩處的“遺”當(dāng)訓(xùn)為“問”,有“存問” “存省”等義,即賓禮中的“問”禮,下面申述之。 文獻(xiàn)中“問”和“遺”可互訓(xùn)。 “問”可訓(xùn)為“遺”?!稄V雅·釋詁》: “問,遺也?!薄睹姟るu鳴》: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毛傳: “問,遺也?!薄秶Z·晉語六》: “王使工尹襄問之以弓?!表f昭注: “問,遺也?!?“遺”亦可訓(xùn)為“問”?!睹姟ぴ茲h》: “則不我遺”。馬瑞辰《傳箋通釋》謂: 遺當(dāng)讀如問遺之遺。 《廣雅·釋詁》: “問,遺也?!?“遺,與也。”與人以物謂之問,亦謂之遺?!多嶏L(fēng)》“雜佩以問之”,問即遺也。與人相恤問亦謂之遺。此詩“則不我遺”猶五章“則不我聞”,聞當(dāng)讀問,問猶恤問也。六章“則不我虞”,《廣雅·釋詁》: “虞,助也?!闭c四章“則不我助”同義。遺也,聞也,助也,虞也,義皆相近。 [ 6] 《毛詩·云漢》中“則不我遺”與“則不我聞(問)” “則不我虞” “則不我助”辭例接近,因此“遺”與“問” “虞” “助”含義接近。 “遺”當(dāng)訓(xùn)為“問”,有“恤問”之義, “則不我遺”,即不恤問于我。 筆者認(rèn)為,伐簋和應(yīng)侯見工鐘銘文中的“遺”亦當(dāng)訓(xùn)為“問”,理解為存問、恤問。 “遺”即指文獻(xiàn)記載的賓禮中的“問”禮。 《周禮·大宗伯》: “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shí)見曰會,殷見曰同,時(shí)聘曰問,殷眺曰視。” “問”為周代賓禮之一。鄭玄謂: “時(shí)聘者,亦無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問”是指天子有事,諸侯存問天子 之禮。應(yīng)侯見工鐘銘文中的“遺”訓(xùn)為“問”,即此存問之禮。又《周禮·大行人》: “間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bǔ)諸侯之烖?!编嵭ⅲ?“此四者,王使臣于諸侯之禮也。間問者,間歲一問諸侯,謂存省之屬?!背T侯不定期向王行存問之禮外,王亦派遣使臣向諸侯定期行存問之禮。伐簋銘文“王命伐遺魯侯”,即王派出使臣向諸侯行存省之禮。 “遺”在金文中又作“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的堇鼎(集成2703)銘文曰: “匽侯命堇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賞堇貝?!贝颂幍摹啊弊郑礊椤帮崱弊拄ξ??!墩f文·食部》: “飴,米糵煎也。從食,臺聲。 ,籀文飴,從異省?!倍斡癫米ⅲ?“異省聲?!盵7]“飴”之籀文作,從食,異省聲。堇鼎銘文的“”字,與“飴”之籀文“”字形相同,亦從食,異省聲,當(dāng)為“飴”字。 “飴”讀作“遺”。 《漢書·劉向傳》: “飴我厘麰”,顏師古注: “飴,遺也。”朱駿聲認(rèn)為, “飴”假借為“遺”,又謂“遺、飴雙聲”。 [ 8]按“飴”通作“遺”,因此堇鼎銘文“匽侯命堇飴太保于宗周”即“匽侯命堇遺太保于宗周”,其與應(yīng)侯見工鐘“應(yīng)侯見工遺王于周”和伐簋“王命伐遺魯侯”含義相同, “遺”均訓(xùn)為問,指存問、存省,即周代賓禮之一的“問”禮。 “白蔑厥老父伐歷”?!鞍住保瑸轸敽钪??!柏世细浮钡摹袄稀保?《禮記·曲禮下》: “諸侯使人使于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睆你懳目矗趺ゴ鎲桇敽?, “伐”當(dāng)為王出使魯國之使者,而其年齡亦較長,因此魯侯稱其“老父”。“父”,泛指父輩。朱鳳瀚先生認(rèn)為,魯侯稱伐為父,是因?yàn)榉轸敽畹母篙叀?[ 9]按《毛詩·伐木》:“以速諸父”,《儀禮·士冠禮》: “父兄戒宿”,伐簋銘中的“父”即“諸父”和“父兄”之“父”,當(dāng)泛指父輩。 “白蔑厥老父伐歷”,即魯侯對前來存問的伐行蔑歷之禮。 “蔑歷”的含義,前輩學(xué)者爭議頗多,惟基本認(rèn)可其與褒獎功績有關(guān)。趙光賢先生將“蔑”訓(xùn)為“美”,將“歷”理解為“勞績” “事業(yè)”。他認(rèn)為“蔑歷”是嘉美某人勞績。 [ 10]伐簋銘中,王命伐存問魯侯,故魯侯“蔑厥老父伐歷”。王命伐存問魯侯當(dāng)為具有甚崇榮譽(yù)之事,因此魯侯褒獎伐之功績。 “易(賜)圭瓚、彝一肆, 尊,以厥備?!奔呆敽蠲餁v伐,賜予伐圭瓚和彝、尊等禮器。 “圭瓚”,為行祼禮之器?!吨芏Y·司尊彝》 ·57· 2/4頁 文博·2016年第2期 鄭玄注:“祼謂以圭瓚酌郁鬯始獻(xiàn)尸也?!惫绛懼饕脕碜糜糅双I(xiàn)尸。北京大學(xué)震旦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的兩件圭瓚,其銘文謂: “伯公父作金瓚,用獻(xiàn)用酌,用享用孝?!盵11]“瓚”主要用來“獻(xiàn)”和“酌”, “獻(xiàn)”即指獻(xiàn)尸,“酌”即指酌郁鬯,這說明“瓚”確用來酌郁鬯以獻(xiàn)尸,即行祼禮。 “彝”,亦為行祼禮之器?!墩f文·纟部》:“彝,宗廟常器也。從纟,纟,綦也,廾持米,器中實(shí)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吨芏Y》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以待祼將之禮。”《周禮·小宗伯》: “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编嵭ⅲ?“六彝:雞彝,鳥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果讀為祼。”朱駿聲謂“彝” “專盛鬰鬯以裸將之器”。 [ 12]“彝”為行祼禮之器,在祼禮中, “彝”主要用來盛鬯酒以待祼將?!耙凰痢钡摹八痢庇?xùn)為“列”“陳”?!耙凰痢?,即“一列”。文獻(xiàn)記載的“彝”有六彝,即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此六彝在祼將之禮中成套使用。魯侯賜予伐“彝一肆”, “一肆”當(dāng)即包括六彝等一套彝器。蓋因“彝”在祼禮中成套使用,故魯侯賜予伐一套“彝”以行祼禮。在祼禮中,圭瓚用來酌鬰鬯,六彝用來盛鬰鬯, “圭瓚”和“彝一肆”是相配使用的。 “尊”,當(dāng)是與“彝”相配使用的酒器?!啊弊植蛔R,其下從“酋”。《說文·酉部》: “酋,繹酒也?!鼻鯙槔[酒,故“”當(dāng)為一種繹酒。 “尊”為盛酒之器, 《說文·酉部》: “ ,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吨芏Y》六尊:犧尊、象尊、箸尊、壺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賓客之禮。尊,尊或從寸?!?“ ”從兩手奉酋,為盛繹酒之器。因此伐簋銘文言“尊”,即指盛繹酒之尊。 “尊”與“彝”接近,《周禮》有“司尊彝”一官,《周禮·司尊彝》序官鄭玄注: “彝亦尊也?!薄吨芏Y·大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金文中“尊” “彝”常并稱。如堇鼎(集成2155): “堇伯作旅尊彝?!辈涠Γ?/p> 2169): “伯卿作寶尊彝。”伯矩鼎(集成2170): “伯矩作寶尊彝。”伯魚鼎(集成2168): “伯魚作寶尊彝?!钡鹊?,不勝枚舉,說明“尊”和“彝”比較接近。 “彝”和“尊”在祭祀和賓客之禮中相配使用, 《周禮·司尊彝》: 掌六尊、六彝之位,詔其酌,辨其用與其實(shí)。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獻(xiàn)尊,其再獻(xiàn)用兩象尊,皆有罍,諸臣之所昨也。秋 尊,其饋獻(xiàn)用兩壺尊,皆有罍,諸臣之所昨也。凡四時(shí)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大尊,其再獻(xiàn)用兩山尊,皆有罍。諸臣之所昨也。凡六彝六尊之酌,郁齊獻(xiàn)酌,醴齊縮酌,盎齊涗酌,凡酒修酌。 在各種祭祀之禮中, “彝”和“尊”均用以盛酒以待酌,是配合使用的。 “彝”用以祼將, “尊”用以朝獻(xiàn)。伐簋銘文中,魯侯賜給伐“彝一肆、尊”,即說明“彝”和“尊”是相配的禮器。 魯侯賜予伐的“圭瓚”“彝一肆”“尊”是相配使用的一套完整禮器。 “圭瓚”用來酌酒和獻(xiàn)酒,“彝”“尊”用以盛酒,這三種器物是配合使用的。魯侯賜予伐“圭瓚”“彝”“尊”三種禮器,與《周禮·司尊彝》記載三者相配使用的禮制若合符節(jié)。魯侯賜予伐圭瓚、彝、尊,當(dāng)為伐行祭祀之禮,在祼將和朝獻(xiàn)中使用。在金文中,貴族賜予圭瓚比較常見,但是賜予彝和尊等青銅重器卻很少見到。 “彝”和“尊”均為宗廟之器,魯侯將宗廟之重器賜給伐,可能與他和伐的特殊關(guān)系有關(guān)。魯侯和伐為同宗的關(guān)系,因此魯侯將宗廟之器賜予伐,用于祭祀。 “以厥備”,即以所賜的禮器供置使用。 《說文·卜部》: “ ,具也?!倍斡癫米ⅲ?“具,供置也。人部曰:僃,慎也。然則防僃字當(dāng)作僃,全具字當(dāng)作,義同而略有區(qū)別。今則專用僃而廢矣。”[13]“”訓(xùn)為供置,當(dāng)為“備”的本字?!皞洹北玖x為防備,假借為“供置”的“”?!稄V雅·釋詁》: “饌、備,具也。”《周禮·小宗伯》: “大祭祀,省牲,視滌濯。祭之日,逆齍,省鑊,告時(shí)于王,告?zhèn)溆谕??!编嵭ⅲ?“備謂饌具?!薄皞洹庇?xùn)為“饌”、 “具”,含義是“供置”。銘文的“以厥備”,即“用其供置”,指魯侯賜予伐之圭瓚、彝、 尊,用以在祭祀之禮中供置使用。 “易(賜)小子 一家,白(伯)曰引,以友五十夫?!辟n小子 一家,指賜給小子人一家?!靶∽印?,學(xué)術(shù)界的說法頗多。裘錫圭先生認(rèn)為“小子”是指小宗之長。 “小子”是與“子”相對而言的, “子”是大宗之長,小子是小宗之長。 [ 14]從伐簋銘文看,“小子”當(dāng)為魯侯同姓貴族,但為小宗之子。 “小子”與下文的“朕公子魯侯”的“公子”相對。 “公子”是諸侯之子,指大宗之子,此處的“小子”是小宗之子。伐簋銘文中的“小子”,與“伐”關(guān)系親密,可能是“伐”的兒子?!靶∽印钡摹?”為人名?!啊碑?dāng)即《說文》中的“孨”字,《說文·子部》: “孨,謹(jǐn)也。從三子。讀若翦。” 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皆有舟;其朝獻(xiàn)用兩著 ·58· 3/4頁 「探討·爭鳴」 魯侯賜予“小子 ”的“一家”之中, “白(伯)曰引,以友五十夫”。 “伯”訓(xùn)為“長”。《爾雅·釋詁》: “伯,長也?!焙萝残兄^: “古人官之長者稱伯,年之長者亦稱伯?!盵15]“伯”在此指“一家”之長。 “伯曰引”,即魯侯賜予小子之一家之長為“引”。 “友”是指“伯”之下屬。 “友”在金文中有僚屬、下屬之義。如師旂鼎(集成 2809 ): “師旂眾仆不從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以告于伯懋父?!睏顦溥_(dá)先生認(rèn)為友為師旂的僚屬[16]。唐蘭先生謂“友是助理”。 “僚和友都是助理官事的,但友的職位應(yīng)略低于僚,常見的有太史友,內(nèi)史友等?!盵17]師旂鼎的“厥友引”指師旂的下屬引。伐簋銘的“友五十夫”,指首領(lǐng)引的下屬五十人。 “友”是和“伯”相對的, “伯”是長, “友”是“伯”之下屬。 “以”有率領(lǐng)之義,大鼎(集成2807): “王在宮,大以厥友守?!?“以厥友守”,即帶領(lǐng)其下屬守衛(wèi)。師詢簋(集成4243): “率以乃友干(捍)吾(御)王身?!?“率以乃友捍御王身”,即率領(lǐng)下屬護(hù)衛(wèi)王身。伐簋銘文的“白(伯)曰引,以友五十夫”,即指魯侯賜予小子 的一家中,首領(lǐng)為引,帶領(lǐng)其下屬五十人。 “伐拜稽首,敢對揚(yáng)朕公子魯侯丕顯休”?!半薰印钡摹肮印敝钢T侯之子?!秲x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濒敽畎桩?dāng)為上一代魯侯之子,故為“公子”,又因其為“伐”之子輩,故“伐”稱其為“朕公子”。 “公子”又與前文的“小子”相對。“公子”指國君之子,大宗之子,而“小子”指小宗之子。從銘文看, “伐”當(dāng)為小宗,因此其子 “ ”只能稱為“小子”。魯侯為大宗,因此“伐”稱其為“公子”。同時(shí),魯侯亦為國君,故伐稱之為 “魯侯”,伐須“對揚(yáng)朕公子魯侯丕顯休”,與魯侯行君臣之禮。 “伐”稱魯侯為“公子魯侯”,說明“伐”在宗法和政治關(guān)系上均認(rèn)可魯侯的地位,西周的宗法和政治關(guān)系是合一的。 綜上,伐簋銘文記載了西周社會的若干史實(shí)。 一、銘文記載了西周的賓禮。銘文中的“遺”當(dāng)訓(xùn)為 “問”,義為存問、存省,即西周賓禮之一的“問”禮。二、銘文記載了西周的祭禮。魯侯賜予伐的禮器“易(賜)圭瓚、彝一肆, 尊”,均為祭禮中行祼禮和朝獻(xiàn)之器。三、銘文記載了西周的宗法。銘文中“伐”是小宗,而魯侯為大宗。因此“伐”雖為父輩,仍舊要向魯侯行君臣之禮。這說明西周社會的宗法關(guān)系和政治關(guān)系是一體的。 注釋: [1]吳鎮(zhèn)烽: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5321號,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2]朱鳳瀚: 《關(guān)于西周金文歷日的新資料》, 《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14年第 6期。 [3]如《周禮·太宰》:“正月之吉”,鄭玄注:“吉謂朔日?!?/p> [4]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第 745 頁,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5]李學(xué)勤:《探尋久被遺忘的周代應(yīng)國》,《三代文明研究》 第43頁,商務(wù)印書館, 2011年。 [6]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下冊第 980 頁,中華書局, 1989 年。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 21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8]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第 176頁,中華書局, 1984年。 [9]朱鳳瀚: 《關(guān)于西周金文歷日的新資料》, 《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14年第 6期。 [10]趙光賢:《釋“蔑歴”》, 《歷史研究》 1956年第11期。 [11]孫慶偉: 《周代祼禮的新證據(jù)——介紹震旦藝術(shù)博物館 新藏的兩件戰(zhàn)國玉瓚》, 《中原文物》 2005 年第 1 期。 [12]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第 677 頁,中華書局, 1984年。 [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 128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14]裘錫圭:《關(guān)于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gè)階級的 初步研究》, 《裘錫圭學(xué)術(shù)文集》(第5卷)第 130~ 131 頁,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12年。 [1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 300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16]楊樹達(dá): 《積微居金文說》第 284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7]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第 316頁,中華書局, 1986 年。 ·59· 4/4頁 ?君,已閱讀到文檔結(jié)尾了~ 立即下載 ? 相關(guān)文檔 doc【doc】新見西周爯簋銘文釋讀 熱度: pdf畯簋銘文考釋 熱度: doc【doc】利簋銘文新釋 熱度: doc利簋銘文導(dǎo)讀 熱度: doc新見@①簋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 權(quán)威資料-語言文字學(xué)基礎(chǔ) 熱度: pdf《班簋》銘文新釋 熱度: doc新見六件齊、楚銘文兵器 熱度: ppt利簋銘文 熱度: pdf東周與秦兵器銘文中所見的地名 熱度: pdf由新見《簋》銘文再看“天再旦于鄭”日食的年代 熱度: docx《秦子簋蓋銘文》及其相關(guān)問題考釋 熱度: doc亦談[錄見]簋銘文的歷日和所屬年代 熱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