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說:“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壞,全看模型的好壞,有如素絲,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br> 對于年齡小,認知發(fā)展不足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人,因此也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對象,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所以我們常聽說一句話:“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了什么重要的多。” 想要收獲一個習慣好的孩子,家長首先要成為習慣好的家長。 下面這幾個很容易帶壞孩子的習慣,務(wù)必要改過來。 南京市有位10歲男孩,離家出走10多次。最近的一次在地鐵站被民警發(fā)現(xiàn),給他買了晚飯并耐心開導。 談及頻繁離家出走的原因,男孩說:“總覺得父母天天在玩手機,沒有顧及他,想通過這種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聽了讓人倍感心酸。 比起孩子,家長愛玩手機的現(xiàn)象反而更常見,新聞報道中多次有家長玩手機,險些造成孩子出意外的案例。 家長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也是一種“冷暴力”。不管孩子說什么,只會“嗯嗯、啊啊”敷衍,沒有給孩子積極的回應(yīng)。 這樣的冷漠和忽視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造成親子關(guān)系疏離;更重要的是會讓孩子也養(yǎng)成愛玩手機的習慣。 手機、電子游戲、電視這些電子產(chǎn)品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恒久的,會破壞孩子注意力,讓他難以集中精力在學習、閱讀等更重要的活動上,越晚讓孩子接觸越好。 中華詩詞大會的才女武亦姝,今年高考被清華大學錄取,她的爸爸從她很小的時候開始,每天4點半后就不用手機,專心陪伴孩子。 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實在應(yīng)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努力戒掉手機。 多關(guān)注家人和孩子,陪孩子做游戲、運動、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多閱讀,提升自己,過一種更自律的生活。 有很多父母,不太注重自己的作息時間,熬夜、睡懶覺是常有的事。 其實家庭成員的作息是會互相影響的。自己晚睡晚起,卻逼著孩子早睡早起,孩子很難信服,也不會乖乖聽話。 孩子的生長發(fā)育需要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時間,會幫助他長高、身體發(fā)育得更健康。 而且,家長早睡早起、按時吃飯、規(guī)律生活,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容易養(yǎng)成懶散、磨蹭的壞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中來,他會更加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處理學習任務(wù)時更加有條理性。 想要孩子身體好、長得高、思維清晰有條理、學習習慣好,就先從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開始吧! 可以全家人共同商量下制訂一份生活作息表,和孩子一起每天遵守,不要因假期或一時想偷懶而松懈。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一位網(wǎng)友的回答道出了其中的真相: “當我發(fā)現(xiàn)我抱怨的內(nèi)容、語氣、神態(tài)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上竄上來,深深的無奈與悲哀,終身難忘?!?/p> 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許多父母習慣了抱怨、或者因為一點小事就發(fā)脾氣,哪怕在孩子面前,也不懂得收斂。 殊不知,習慣性的抱怨,會給孩子帶來無意識的焦慮。 早早地接觸成人世界中的紛繁復雜,會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不安定因素,影響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動不動發(fā)脾氣,不僅會讓孩子淪為無辜的承受者,破壞他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被孩子模仿,遇到一點不順心就埋怨、責備別人,發(fā)一些無謂的脾氣。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家長應(yīng)該讓孩子看到的是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以樂觀堅強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只會一味地抱怨、埋怨、責備身邊人。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管理情緒的能力,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多把堅強、樂觀的心態(tài)傳遞給孩子,用正確的方式紓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 擠地鐵,明明車門都快關(guān)上了,警示的口哨聲也響起了,卻非要“爭分奪秒”地帶孩子沖進去; 過馬路時,看著來往車輛不多,就抱著僥幸心理,帶著孩子闖紅燈過馬路; 乘高鐵錯過時間,為了等自己的家人,非要攔著車門不讓走,跟乘務(wù)人員鬧得不可開交,全然不管一邊慌亂的孩子······ 很多父母,一邊教孩子要遵守規(guī)則,一邊自己在破壞規(guī)則。 這會造成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淡薄,影響他的價值判斷,破壞規(guī)則的行為也會被孩子不斷效仿。 社會有了規(guī)則才能正常有序地運轉(zhuǎn),不守規(guī)則的孩子,拋去人身安全不說,也遲早會被社會淘汰。 真正優(yōu)秀的父母,就是要從自身做起,言行一致,該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嚴格遵守。 不鉆空子、不投機取巧、不因一點蠅頭小利就成為規(guī)則的破壞者。 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樹立規(guī)則意識,將來才能走得更遠。 地鐵上,一個奶奶在對五六歲的孫子說孩子媽媽的壞話。 小男孩聽了一會兒,說:“奶奶,媽媽有缺點,你要告訴她了她才知道改?!?/p> 奶奶:“我還告訴她?這話怎么能當著她的面說!” 小男孩:“媽媽說了,當人面不能說的話,背地里也別說,不然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p> 地鐵里的人聽了都笑了,孩子奶奶一臉尷尬…… 生活中,許多父母背后議論別人時不注意避開孩子,對親朋好友,甚至家里的長輩都說三道四。 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都會聽了去。 過早地把成人世界里的口是心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帶給孩子,會給他本身純真無邪的世界造成沖擊,形成扭曲的是非觀。 一方面有損父母在孩子心中正直善良、權(quán)威的形象,也會讓孩子對身邊的人印象很差,感到困擾,不知道該怎么面對身邊的人。 還容易讓孩子也變得虛偽、喜歡挑別人毛病、背后說人壞話,很難長成一個真誠善良的人。 做一個睿智的父母,應(yīng)當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妄加議論,有意見當面說清楚。把更多的關(guān)注點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不要忘了,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