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果君收到一個初三學生問題,她說每天老師留的作業(yè)寫不完,也沒時間刷中考套題,然后每天就一直處于作業(yè)沒做完計劃沒完成的焦慮之中。想調整狀態(tài),但不知道到底具體的要怎么改變? 沒時間刷題怎么辦?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學生的問題,不用說我們也知道,各科的題海浩瀚無比,而且還是“可再生資源”,刷題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那怎么辦呢?難道題就不做了嗎?不是!我先講一個我們老師的故事: 我教過一個朋友的孩子,初二,數(shù)學每次月考都是40分上下,有一次是碰巧去他家,正好有一個下午的時間,第二天又要月考,孩子媽媽說:'老師,快傳授我們點學數(shù)學的秘籍吧。' 我一年也難得去幾次,就簡單問了孩子幾句,說:'這樣吧,你把你的課本、練習冊、以前做的卷子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整個下午我們只做了一件事:說題(后來我們叫做走題訓練)。 從課本的習題、課后題開始。我先點撥,簡單的說一遍做這道題的思路,然后慢慢讓孩子講解題思路。 開始進行的很慢,有的題目還需要我不斷引導,想想:這個角和這個角是不是補角?……第一個小時我們只進行了十幾道題,但是,孩子對這樣的做題方法很有興趣,能夠自己或者通過簡單的啟示就能做出題目,慢慢的恢復了成就感和自信。 后來的兩個小時,我們的效率很高,直到最后孩子恍然大悟:'我終于明白這兩章的題型是什么了!' 這是孩子由衷的感嘆,這樣做題讓他很有成就感,而且沒有以往的'越做越煩,做不出來就更煩'的感覺,相反,他說:'老師,跟你學數(shù)學做題真'爽'。 學習是個長期而且辛苦的過程,如果能讓孩子對學習有'爽'的感覺,孩子成績肯定會提高。 這個孩子月考數(shù)學考了91分,老師就驚訝了,以為他在外面上了什么補習班惡補數(shù)學。 這是真實的故事,可能你還在疑惑,但我這樣做是有根據(jù)的。 刷題的正確姿勢——走題訓練在青果我們把這種刷題的方法叫做走題訓練,概括起來就是無需將每一道題按部就班詳細計算,只需最快的說出解題思路,將錯誤的問題改正,將正確的思路熟練,慢慢變成對一類題型條件反射的解答。 每道數(shù)學題都有一個“命門”,就是題目中最關鍵的一步。 比如:幾何證明中只要說出添加哪個輔助線,這個題目的難度就由原來的10變成1了。而一個學生在給老師講解思路的過程中,一旦能說出這個破題的命門,就意味著這道題目已經(jīng)掌握,無需動筆精算。 流程如下: 快速讀題干 → 寫下解題思路 → 對了,過,下一題; 快速讀題干 → 寫下解題思路 → 錯了→ 改正,記下正確的思路方法 → 會了,過,下一題...... 在走題訓練法的指導下,對于簡單的題目大概只需要10秒,稍難的題目大概一分鐘左右。 進階——基于錯題的“走題訓練法”有很多人,只顧低頭拉磨,不知抬頭看路,很多學生都不知道為什么每天要做題,其實,做題的目的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哪些題不會做。 既然發(fā)現(xiàn)了,為什么不把這些做錯的題目好好做一遍?放棄錯題的學生,考試基本上沒有太好的結果。 在教學過程中,青果把這種高效練習方法升級為2.0版:基于錯題的“走題訓練法”。 流程如下: 快速讀題干 → 寫下解題思路 → 對了,過,下一題; 快速讀題干 → 寫下解題思路 → 錯了→ 改正,找到錯誤的具體細節(jié) → 加入錯題本,歸納總結; 找錯題的同類題 → 寫下解題思路 → 對了,過,下一題 → 從錯題本中剔除; 找錯題的同類題 → 寫下解題思路 → 錯了→ 改正,找到錯誤的具體細節(jié) → 刻意練習; 錯題直觀的反映了學生自身的知識漏洞,因此不得不練,不但要練,還要把錯誤的具體細節(jié)精確找到。再找到錯題的類型題,進行針對性的刻意練習。 在這個過程中,整理錯題本是繞不過的一環(huán),錯題的增刪過程,也是對知識提煉精髓的過程。 這位老師真是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每次考試錯題的整理真的非常的重要,錯題集是學生的寶貴財富。學習既困難又簡單,無非就是找到不會的,然后對癥下藥,反復練習,把不會的變成會的。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一本個性化的錯題集,讓孩子遨游學海、高效學習呢? 說到這里,很多同學也許會說道理都懂,可錯題那么多,沒時間抄呀! 確實,學生作業(yè)還來不及做,哪來時間不停整理錯題本? 然而,青果錯題本想在了我們前面,以上整個流程借助技術手段可以變得特別輕松: ①學生只需花3秒鐘,將錯題及時拍照上傳青果錯題本APP; ②老師在后臺題庫為學生匹配類型題; ③課上借助ipad走題訓練,錄制語音,筆記; ④課后上傳學生錯題本,復習時再現(xiàn)課堂場景; ⑤考前老師將你的所有錯題分類組卷,送你一份考前復習大禮包。 告別手抄,走出題海,從青果錯題本開始。 文 青果君 青果教育整理發(fā)布
你還在毫無方法的刷題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答案 ————你可能會感興趣 ———— 文 轉自多學多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