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稱儒學(xué)。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人物。由孔子創(chuàng)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有《論語》、《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從創(chuàng)立到現(xiàn)在大約有2500多年歷史。 儒家講的是中庸之道、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君、父、夫,同時,君、父、夫要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以調(diào)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倫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倡導(dǎo)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義利之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天下情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舍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jié)等。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guān)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們的楷模。 二、道家 道家也稱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xué)學(xué)派。道家與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種哲學(xué)思想。 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莊子等。比較有影響的代表作有《道德經(jīng)》、《太上感應(yīng)篇》、《莊子》、《列子》等。創(chuàng)立到現(xiàn)在大約有2600多年歷史。 道家講的是清凈無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zhì)及自然循環(huán)的規(guī)律。 其意義: 第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無為。 第三、道是無形而實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存。 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1、道法自然,無為自化。(自然) 2、寬廣包容,厚德載物。(大地) 3、陰柔慈愛,養(yǎng)育萬物。(母親) 4、復(fù)歸嬰兒,保持本真。(嬰兒) 5、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水性) 6、虛懷若谷,道沖不盈。(谷神) 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8、大象無形,不繳不昧。(天象) 9、致需寧靜,歸根復(fù)命。(虛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德)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國家,一切順乎自然,對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無為為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逆天(這里的天,指的就是客觀規(guī)律,大自然。)。 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應(yīng)篇》。 《太上感應(yīng)篇》提倡“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強調(diào)“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該書認為天上、地上和人體內(nèi)部都有錄人功德罪過,降福禍于人的神和鬼,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對鬼神權(quán)威的敬畏。 三、佛家 佛家:強調(diào)自身修養(yǎng),講的是超世。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見,超脫輪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創(chuàng)始人是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創(chuàng)立(主要由印度傳人)到現(xiàn)在已有2000多年歷史。 佛家講的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超脫輪回,成就佛果。 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勵人們行善、勿惡;忍耐、戒欲;生靈平等。 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覺”。自覺就是自我覺悟,通過自我覺悟最終達到解脫。 佛: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1、因緣而合:因緣而起,因緣而合。 2、中道圓融:中道正觀、不二法門。 3、明心見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見佛性。 4、平等慈悲: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5、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來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異空,看破放下。 佛家的思想精髓:無緣大悲,同體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為了挽救眾生(眾生是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救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沒有苦難、疾病、戰(zhàn)爭、貧富差別,不生不死,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表現(xiàn): 第一、信三世。知生有所從來,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即信六道輪回之說(即一為天道、二為人道、三為阿修羅道;四為畜生道、五為餓鬼道、六為地獄道。三善道,三惡道,共六道。)。 第三、信善惡報。即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業(yè)道經(jīng)》。 要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方法就是修十善業(yè)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欲、瞋恚(憤怒怨恨)、愚癡。離此十種惡業(yè),就是修十種善業(yè)。 四、法家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領(lǐng)社會(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國)。其理論依據(jù)是“萬物以道為源為本”?!胺ā笔堑涝谏鐣械捏w現(xiàn),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 管仲、子產(chǎn)、商鞅等是法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韓非子》等。 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指殘暴統(tǒng)治)管制國家。 法家主要內(nèi)容是法(法令)、術(shù)(技巧、權(quán)術(shù))、勢(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造勢用勢)。 不足:夸多了法的作用,法治要講究以人為本。 五、墨家 墨家:走極權(quán)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以“兼相愛、交相利”(愛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證關(guān)系。)作為學(xué)說的基礎(chǔ)。 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戰(zhàn)國時期人。主要作品《墨子》等。 墨家觀點: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墨家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即以天下為己任。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講究“紀律嚴明”;提倡“尊天事鬼(崇拜天地鬼神)”;倡導(dǎo)“愛人愛己”等。 1.儒家的最高境界為“圣”人;道家的最高境界為“真”人;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2.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心靈之學(xué),都主張內(nèi)求。 3.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要懂得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