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 周 醫(yī) 讀 - 女性,62歲,診斷腦血栓形成。神志清醒,偏癱,偏身體感覺障礙和偏盲,最常見于下列哪一條血管閉塞?( ) A.大腦前動脈 B.大腦中動脈 C.小腦后下動脈 D.大腦后動脈 E.椎基底動脈 Ps:文末有正確答案哦~ 腦血栓,又稱腦栓塞,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癥狀。 腦梗死作為一種突發(fā)性腦部疾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壞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別。多見于45~70歲中老年人?;颊甙l(fā)病前多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或大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史。 一般發(fā)病無明顯誘因,也很少有前驅癥狀,急性起病,癥狀常在數秒或數分鐘之內達高峰,多為完全性卒中,偶爾病情在數小時內逐漸進展,癥狀加重,可能是腦栓塞后有逆行性的血栓形成。 根據栓塞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完全相同: 1 大腦中動脈的栓塞最常見,主干閉塞時引起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優(yōu)勢半球主干栓塞可有失語、失寫、失讀。 如梗死面積大時,病情嚴重者可引起顱內壓增高、昏迷、腦疝、甚至死亡; 大腦中動脈深穿支或豆紋動脈栓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一般無感覺障礙或同向偏盲,優(yōu)勢半球受損,可有失語。 大腦中動脈各皮質支栓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以面部和上肢為重,優(yōu)勢半球可引起運動型失語、感覺性失語、失讀、失寫、失用;非優(yōu)勢半球可引起對側偏身忽略癥等體象障礙。 2 大腦前動脈栓塞時可產生病灶對側下肢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對側中樞性面癱、舌肌癱及上肢癱瘓,亦可發(fā)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礙及強握反射,可伴有尿潴留。 3 大腦后動脈栓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病灶對側半身感覺減退伴丘腦性疼痛,病灶對側肢體舞蹈樣徐動癥,各種眼肌麻痹等。 4 基底動脈栓塞最常見癥狀為眩暈、眼球震顫、復視、交叉性癱瘓或交叉性感覺障礙,肢體共濟失調。 若基底動脈主干栓塞可出現四肢癱瘓、眼肌麻痹、瞳孔縮小,常伴有面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的麻痹及小腦癥狀等,嚴重者可迅速昏迷、四肢癱瘓、中樞性高熱、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1. 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小中風)史。 2. 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動脈炎、血壓低或高血脂等病史。 3. 常在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病,尤其多在早晨或午睡起床時發(fā)現有嘴歪、半身麻木等癥狀 4. 發(fā)病后一般沒有頭痛、意識障礙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癥狀。 5. 發(fā)病緩慢并呈進行性加重。 6. 腦CT檢查可見低密度軟化灶,中線結構未發(fā)生移位。 7. 腰穿檢查時顱壓不高,腦脊液正常、細胞數和蛋白大多正常。 1. 血尿常規(guī)、血沉、血糖、血脂及心電圖應列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 2. CT掃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區(qū)域出現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區(qū)。 3.磁共振(MRI),檢查則可在早期發(fā)現梗塞部位。 4.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 (PET),不僅能測定腦血流量,還能測定腦局部葡萄糖代謝及氧代謝,減低或停止、提示存在梗塞。 5.腦血管造影可發(fā)現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 腦血管造影示:顯示動脈狹窄、閉塞及病灶周圍異常血管等。 6.腦電圖示:兩側不對稱,病灶側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節(jié)律。 7.腦超聲波:病后24小時可見中線波向對側移位。 8.血液流變學: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體外血栓長度增加。 腦梗死有時頗似小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頭痛等常提示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腦CT掃描可見高密度出血灶,據此可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鑒別。 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核磁影像: 超急性期,紅細胞內氧合血紅蛋白階段,氧合血紅蛋白抗磁性,血腫對核磁的影響主要為血腫里面含水比較多,所以出現T1低,T2高信號(類比普通水腫就好)。 急性期,兩點決定信號,首先脫氧血紅蛋白順磁,影響了T2,T2較前黑下去了,其次脫氧血紅蛋白結構所限,對T1還沒發(fā)揮作用,依舊是黑的,雙黑,所以這是最黑暗的階段。 正鐵血紅蛋白,依舊順磁,T2依舊黑的,T1卻因被正鐵血紅蛋白(和脫氧比鐵原子位置變了)轉正變白了。 細胞膜破了,T2順磁作用的影響就沒了,這個階段,血腫里面水分增加,T2也變亮了,這個雙白是腦出血最好記的階段。 到了慢性期,含鐵血黃素不溶于水,且超順磁性,這兩點決定它在T1和T2都是黑的。 小膿腫病灶多位于幕上皮層區(qū),平掃膿腫與水腫融為一體,呈不規(guī)則低密度區(qū),膿腫壁不易顯示;增強掃描,膿腫呈環(huán)狀強化,少數呈結節(jié)狀強化;占位效應輕。 非典型性腦膿腫平掃僅顯示低密度灶,未顯示等密度膿腫壁;增強掃描膿腫壁強化不連續(xù),部分呈環(huán)狀強化,部分呈片狀強化,可表現為多環(huán)重疊或分房狀,膿腔內有分隔。
腦囊腫急性期MRI表現 CT表現: 通常CT平掃無異常; 少部分患者CT平掃可見基底池和腦溝的正常形態(tài)消失,變成等密度且模糊不清; 約半數病例出現腦膜強化,呈細條狀或腦回狀; 腦積水表現為腦室系統(tǒng)擴大;腦水腫表現為腦室系統(tǒng)縮小; 硬膜下積液;硬膜下積膿;硬膜外膿腫;靜脈竇血栓形成。 MRI表現: MRI平掃通常不能發(fā)現腦膜炎患者基底池消失; 發(fā)現T1蛛網膜下腔變形,信號增高、T2呈高信號; 增強可見腦膜彌漫性強化:表現為光滑的軟腦膜增強; 腦積水、腦梗塞、硬膜下積液及腦膿腫的表現。 MRV表現: 可見靜脈竇血栓形成; 室管膜炎:T2 腦室周圍腦白質內帶狀高信號圍繞。 化膿性腦膜炎CT表現
急性期藥物治療原則: (1)發(fā)病后立即就診,若無禁忌證,力爭在3~6小時治療時間窗內溶栓治療,并降低腦代謝控制腦水腫及保護腦細胞,挽救缺血半暗帶; (2)防治并發(fā)癥如感染、腦心綜合征、下丘腦 損傷、卒中后焦慮或抑郁癥、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 (3)整體化治療采取支持療法對癥治療和早期康復治療;對卒中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及時采取預防性干預減少復發(fā)率和降低病殘率。 腦梗發(fā)生的早期,一般先有頸動脈狹窄,而治療頸動脈狹窄可以預防腦梗,通常的辦法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如果已經發(fā)生急性大面積腦梗,可以采取去骨瓣減壓術,同時顳肌貼敷。如果是慢性肺致殘性腦梗,同側腦血流灌注減低(做CTP),可以考慮做搭橋術,即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 |
|
來自: 昵稱29351445 > 《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