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回作為孔門最為出眾的弟子,前邊孔子評價他“回也其庶乎?。ㄒ姟断冗M篇.第十八》)”,說他的道德學問近乎于道了,這一段是顏回向孔子請教怎么才能做到“仁”。 孔子告訴他說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就能做到“仁”了,怎么算是“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的貪婪、情欲、邪惡的思想,恢復“禮”的境界,這樣就做到真正的“仁”了。另外“克己”也是一切以為公、利他的思想為中心,“復禮”就是恢復天地自然的秩序,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有不同的工作分工,有收獲,大家共同分享,天下沒有紛爭,一切和諧友好,這就是達到“仁”的境地了。 接著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是后世儒家研究的重點,如果從帝王君子的角度,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天下自然也就清靜,百姓們也就懂得向善了,但是如果從形而上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就復雜了,可以看一下蘇軾跟佛印和尚之間的一個笑話,{一日倆人一起,蘇軾問佛印,說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尊佛”,蘇軾聽了很高興,他看著佛印身上穿著褐色的袈裟,就笑著說你看起來像一坨屎,佛印笑而不語。蘇軾回家得意地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佛印大師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才看別人像屎}。 顏回聽完之后,接著問孔子“請問其目?”“目”就是條目、目錄,接著孔子列出了四個方面:第一是“非禮勿視”,不符合禮的精神的事情不要看,第二是“非禮勿聽”,不符合禮的要求的內容不要聽,第三是“非禮勿言”,不符合禮的話題不要去談論,第四就是“非禮勿動”,不符合禮法的事情不要去做——我們看這四點內容,首先從觸覺角度,隔絕外界的誘惑,所謂聲色犬馬,人體感官的作用在于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美好,這就跟一條河流,本來都是清澈的,只是因為污水大量排放,才成了臭水溝,不是水溝的問題,在于沒有堵住污水口,其次是從自我約束的角度,口為心言,行為心動,管住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腳就是壓制自己的心魔,這就是“克己”,一切以禮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凈化內心思想,不給“非禮”的事情留下放縱的空間,也就能凈化自己周邊的環(huán)境。 這就像我們走入一座莊嚴肅穆的寺廟,滿眼都是各種各樣的佛像,耳邊彌漫著悠揚的佛音,心中自然也就生出了對佛的敬畏之心,能夠滌清內心的私欲,剎那間也就會得到心目的清明。所以佛印有道,才會所見皆佛,蘇軾聰慧,但是流于世俗,所以見屎不見佛。 顏回聽完孔子的解釋說,我雖然不是很聰明,但是會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0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是冉雍的字,他也找孔子問“仁”的問題,孔子告訴他:第一是“出門如見大賓”,就是在外邊無論碰到誰,都要如同碰到大國來的賓使一樣,要有禮有節(jié),尊重友好;第二“使民如承大祭”,指使百姓(干活)的時候,要跟舉辦一場大的祭祀活動一樣,考慮的周全、詳盡,不能隨便張口就來;第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無論做什么事、出臺什么政策或者規(guī)定,要換位思考一下,別人能不能接受得了,如果連自己都不愿意接受,那說明這件事是有問題的,就要趕快停下來,這也是孔子反復強調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所謂“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見《雍也篇.第三十》)”。 最后是孔子的結論,說如果能做到上邊三點,就會“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就是無論是管理多大的范圍,都會和諧太平,下屬不會有什么怨言。 【0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即司馬耕,字子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牛多言而躁”,說司馬牛的性格比較急躁,而且好多說話(估計是嘴停不下來的那種),他的哥哥就是宋國的司馬——桓魁,據(jù)記載他因為參加宋朝政治斗爭,準備造反的時候,孔子去曹國,路經(jīng)宋國的時候,桓魁擔心孔子到宋國幫助宋君,所以追殺他。 這里是司馬牛來問孔子,關于“仁”的問題,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說文》中解釋“讱,頓也。按,言之鈍也”,就是告誡司馬牛,說話要慢一些——其實這也是溝通的技巧,人只有說話慢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組織自己的措辭,觀察自己聽眾的反應,也能夠考慮清楚每句話說話會帶來的后果。所以漢朝時候的宰相王吉,給自己后代留下“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家訓,也成就了瑯琊王氏千年的望族。 司馬牛聽到這個回答后,比較驚訝,所以問孔子,難道說話慢點就算是仁了嗎?孔子告訴他,因為仁道的事做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說話不能不慎重一些。 我們看,同樣是問“仁”的問題,而孔子回答的卻各不相同,顏回的道德學問很高,所以孔子以形而上的方式告訴他“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冉雍“可使南面”,所以孔子告訴他“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的仁道治國方法,而司馬牛自身的問題比較多,所以孔子從改正他自身問題的角度來回答,能夠把“多言而躁”的毛病改掉,那也就實現(xiàn)自己的提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