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系列方406

 隨緣522 2019-08-04
升麻葛根湯
【方源】:《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位粗末,每服12克,水煎服。亦可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列酌情增減。
【功效】:辛涼解肌,透疹解毒。
【主治】:麻疹初起未發(fā),或發(fā)而未透,發(fā)熱惡風(fēng),頭痛,肢體痛,噴嚏,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干,脈象浮數(shù)。亦治瘟疫。
【方解】:麻疹未發(fā),或發(fā)而未透,發(fā)熱惡風(fēng),口渴,舌紅苔干,脈浮數(shù)為本方的主要癥狀。頭痛,肢體痛,噴嚏,咳嗽,目赤流淚等為此藥癥狀。疹毒蘊結(jié)肺胃二經(jīng),邪氣犯肺,肺失宣降,故發(fā)熱惡風(fēng),頭痛,噴嚏,咳嗽;熱邪上攻頭面,故目赤流淚;熱傷胃津,故口渴,舌紅苔干;邪郁肌表,故疹發(fā)不透。
方中升麻辛甘涼,入肺胃二經(jīng),善解肌透疹,清熱解表;葛根辛甘平,入胃經(jīng),解肌透表,生津止渴。二藥合用,使疹毒從皮毛、肌腠透發(fā)而出,共為主藥。佐以赤芍涼血散瘀。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兼益氣解表。
【按語】:本方以發(fā)熱惡風(fēng)、目赤流淚、頭痛身疼、噴嚏、口渴、舌紅、脈浮數(shù)為辯證要點。李時珍用本方治療時行赤眼。柯琴認為,陽明病初起、癥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以及陽明病初起,移熱于腸面而見下利者,皆可用本方治療?,F(xiàn)代常用于治療麻疹初起、細菌性痢疾、帶狀皰疹、銀屑病、面疣、牙痛、腸炎脫肛等。麻疹初起,可加薄荷、蟬蛻、牛蒡子、荊芥、金銀花;麻疹未透,疹色深紅,加紫草、丹皮、大青葉、金銀花;咳嗽,加桔梗、前胡、杏仁;咽喉腫痛,加桔梗、玄參、馬勃;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衄血,加白茅根、藕節(jié);帶狀皰疹,加紫草;面疣加白芷、薏苡仁、地膚子。
若疹點透達順暢者,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醫(yī)宗全鑒》升麻葛根湯,本方加山梔、柴胡、黃蓮、黃芩、木通構(gòu)成。功能清熱瀉火。主治心火熾盛,更兼浩飲嗜熱,致患心癰,巨厥隱痛微腫,面赤,寒熱,身痛,口渴引飲。
【附方】:1、升麻黃芩湯(《類癥活人書》),本方加黃芩構(gòu)成。功能解表清熱。主治小兒頭疼,傷風(fēng)有汗,發(fā)熱惡寒。
2、芍藥四物解肌湯(《備急千金要方》)本方去甘草,加黃芩構(gòu)成。功能發(fā)表解肌,清熱解毒。主治外感表證,頭痛身熱,微惡風(fēng)寒,口苦且干,苔薄白帶黃,脈浮數(shù);小兒麻疹初起,尚未透發(fā),或透而不暢。
3、升麻芷葛湯(《審視瑤函》)本方加白芷、石膏、薄荷、陳皮、半夏、川芎、生姜構(gòu)成。功能透表解肌,清熱止痛。主治陽明經(jīng)頭風(fēng)頭痛,身熱口渴。
2、升麻解毒湯(《證治準(zhǔn)繩》)本方加荊芥、前胡、柴胡、牛蒡子、桔梗、防風(fēng)、羌活、淡竹葉、連翹構(gòu)成。功能清熱解毒,解肌透疹。主治麻疹初起,惡寒發(fā)熱。
3、升麻順氣湯(《醫(yī)學(xué)入門》)本方加防風(fēng)、黃芪、白芷、人參、蒼術(shù)、生姜、大棗構(gòu)成。功能解肌透表,益氣順氣。主治憂思過度,飲食失節(jié),而色黧黑,心懸如饑,氣短而促。
 
 
 
 
 
 
 
 
 
 
宣毒發(fā)表湯
【方源】:《痘疹仁端錄》
【組成】:升麻3克、葛根3克、前胡5克、杏仁6克、桔梗3克、枳殼3克、荊芥3克、防風(fēng)3克,薄荷葉3克、木通3克、連翹5克、牛蒡子5克、淡竹葉2克、生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疹解毒,宣肺清熱。
【主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熱無汗,咳嗽咽痛,煩躁口渴,尿赤,舌苔薄白,脈滑數(shù)。
【方解】:本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荊芥,防風(fēng)、牛蒡子、薄荷解肌散邪,有助于升麻、葛根透疹之效;枳殼、桔梗、杏仁、前胡、宣肺祛痰止咳;連翹清瀉上焦之熱;木通導(dǎo)熱下行;竹葉清熱去煩;甘草解毒,調(diào)和。配伍成方,共奏宣毒發(fā)表之功效。
【按語】:本方以麻疹透發(fā)不暢、咳嗽、煩渴尿赤、身熱無汗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于水痘、麻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如感寒,加麻黃,夏日勿用;內(nèi)熱重,加黃芩,食滯,加山楂。
凡麻疹通透,身熱已退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化毒清表湯(《醫(yī)宗全鑒》)由葛根、薄荷葉、牛蒡子、地骨皮、連翹、防風(fēng)、黃蓮、黃芩、元參、木通、知母、生甘草、桔梗、生姜、燈心草組成。功能清表解毒。主治麻疹疹已出透,但壯熱仍不退者。
 
 
 
 
 
 
 
 
 
 
桂枝加葛根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葛根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祛風(fēng),生津舒經(jīng)
【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項背強痛拘急,不能自如俯仰,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解】:本方由桂枝湯加葛根構(gòu)成。方中桂枝湯祛風(fēng)解肌,調(diào)和營衛(wèi);葛根鼓舞胃氣上行,提升津液以濡潤經(jīng)脈,解除項背拘急,且有助于解肌發(fā)表。
【按語】:本方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項背拘急不舒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于治療頭痛、感冒、落枕、頸背肌勞損、痢疾、毛囊炎等。如風(fēng)邪偏盛,加防風(fēng)、荊芥;高血壓伴頭痛項強,重用芍藥、葛根、加赭石、牡蠣、龍骨、鉤藤;面肌拘緊,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溫病初起而項背強急,則加銀花、連翹。

 
 
 
 
 
 
 
半夏解毒湯
【處方】 黃柏(炒)、黃芩(炒)、山梔子(炒)、半夏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一切暑熱毒,五心煩躁,口舌咽干。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半夏藿香湯
【處方】 半夏15分,真藿香1錢,干姜(炒)1錢,甘草5分,白茯苓1錢,廣陳皮1錢,白術(shù)1錢(炒)。
【功能主治】 痰邪留于胸膈,胃口熱甚,皆令嘔不止,下之嘔當(dāng)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少進飲粥,便欲吞酸者;瘟疫下后,脈靜身涼,不渴不燥,胃寒嘔逆。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瘟疫論》卷上
 
 
 
 
 
 
半夏黃連瀉心湯
【處方】 半夏三枚,生用厚樸二錢,茯苓二錢,生姜三片,加【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蘗、黃芩、山梔,各二錢半。
【功能主治】 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干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畜熱于內(nèi),傳為陰毒,腹?jié)M嘔吐或欲作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煎熱服。
【摘錄】 ·方賢著《奇效良方》
 
 
 
 
 
 
 
半夏干姜湯
【處方】 干姜、桂枝、半夏、蒼術(shù)、生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 心胃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疝氣證治論》
 
 
 
 
 
 
 
 
 
 
 
 
 
干嘔、吐白沫
半夏干姜湯
【處方】 半夏、甘草、干姜各等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干嘔,吐涎沫。
【用法用量】 每取方寸匕,漿水煎服。
【摘錄】 《張氏醫(yī)通》卷五
 
 
 
 
 
 
 
 
 
 
 
 
 
 
 
 
 
干嘔
半夏干姜散
【處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干嘔吐逆,吐涎沫。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漿水1升半,煎取7合,頓服之。
【各家論述】 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趙以德:干嘔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放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為涎沫也。用半夏、干姜之辛熱,溫中燥濕;漿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則其病自愈矣。
2.《金匱要略心典》:干嘔吐逆,胃中氣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此是陽明寒氣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diào)中引氣止嘔噦也。
【摘錄】 《金匱》卷中
 
 
 
 
 
 
 
 
 
 
益胃湯
【方源】:《溫病條辯》
【組成】:沙參9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炒玉竹5克,冰糖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陰生津。
【主治】:熱病傷陰,煩熱,口渴,咽燥,舌干少苔。
【方解】:方中沙參、生地、麥冬、玉竹甘寒滋陰、生津潤燥,其滋而不膩,不妨礙脾胃;加冰糖養(yǎng)胃和中,全方共奏養(yǎng)陰生津和胃之效。
【按語】:本方以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或花剝光絳為辯證要點。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多種慢性病及消耗性病引起的胃陰受損、小兒厭食、前列腺炎、消化道霉菌感染、口糜、呃逆等。如見陰液枯竭、胃氣垂絕者,沙參改用西洋參、生曬參或紅參;嘔噦,加橘皮、竹茹;嘔逆,加刀豆、柿蒂;厭食,加山楂、谷芽、麥芽;大便干結(jié),加麻子仁、白蜜等。
【附方】:
1、養(yǎng)胃湯(《醫(yī)醇剩義》)由陳皮、白芍、砂仁、白術(shù)、甘草、山藥、茯苓、黨參、黃芪、生姜、木香、大棗構(gòu)成。功能益氣健脾,理氣止痛。主治胃氣虛弱,脘中疼痛,納少運緩,四肢乏力。
養(yǎng)胃湯(《證治準(zhǔn)繩》)由半夏、厚樸、蒼術(shù)、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炙甘草、橘仁構(gòu)成。功能溫中理氣,燥濕和胃。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及飲冷傷脾,發(fā)為瘧疾;或中脘虛寒,惡心嘔吐。
 
 
 
 
 
 
 
 
 
 
 
 
益胃湯
【方源】:《溫病條辯》
【組成】:沙參9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炒玉竹5克,冰糖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陰生津。
【主治】:熱病傷陰,煩熱,口渴,咽燥,舌干少苔。
【方解】:方中沙參、生地、麥冬、玉竹甘寒滋陰、生津潤燥,其滋而不膩,不妨礙脾胃;加冰糖養(yǎng)胃和中,全方共奏養(yǎng)陰生津和胃之效。
【按語】:本方以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或花剝光絳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多種慢性病及消耗性病引起的胃陰受損、小兒厭食、前列腺炎、消化道霉菌感染、口糜、呃逆等。如見陰液枯竭、胃氣垂絕者,沙參改用西洋參、生曬參或紅參;嘔噦,加橘皮、竹茹;嘔逆,加刀豆、柿蒂;厭食,加山楂、谷芽、麥芽;大便干結(jié),加麻子仁、白蜜等。
【附方】:
1、養(yǎng)胃湯(《醫(yī)醇剩義》)由陳皮、白芍、砂仁、白術(shù)、甘草、山藥、茯苓、黨參、黃芪、生姜、木香、大棗構(gòu)成。功能益氣健脾,理氣止痛。主治胃氣虛弱,脘中疼痛,納少運緩,四肢乏力。
養(yǎng)胃湯(《證治準(zhǔn)繩》)由半夏、厚樸、蒼術(shù)、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炙甘草、橘仁構(gòu)成。功能溫中理氣,燥濕和胃。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及飲冷傷脾,發(fā)為瘧疾;或中脘虛寒,惡心嘔吐。
 
 
 
 
 
 
 
 
 
 
 
洞天長壽膏
【方源】:《上海中成藥臨床實用手冊》
【組成】: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山藥、熟地、當(dāng)歸、白芍、川芎、何首烏、狗脊、女貞子、覆盆子、淮牛膝、陳皮、杜仲、南沙參、百合、澤瀉、甘草。
【用法】:上藥用水煎熬,制成膏劑。每服9~15克,日服1~2次,開水沖服。
【功效】:功能添精養(yǎng)血,健脾補氣,補益肝腎,養(yǎng)肺生津。
【主治】:病后虛弱,氣血虧損,肝腎不足,頭目眩暈,腰膝痿弱。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各種虛癥。本方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chǔ)上。又增杜仲、牛膝、狗脊補肝益腎、沙參、百合養(yǎng)肺生津,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疲乏倦怠、四肢無力,頭暈?zāi)垦?、腰膝酸軟、津少口干,為其辯證要點。
凡遇感冒發(fā)熱、脾虛泄瀉、食積疼痛,應(yīng)暫停服用。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棗7枚,牡蠣9克,龍骨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調(diào)和營衛(wèi),滋陰和陽,鎮(zhèn)納固攝。
【主治】:虛勞心悸,易驚,汗多,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或遺溺,舌質(zhì)淡潤,脈虛大或芤遲。
【方解】:本方桂枝解肌發(fā)表,化外感風(fēng)寒;芍藥補陰斂營,兩者相配,調(diào)和營衛(wèi)。大棗甘平,既能益氣和中,又能滋脾生津,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棗、姜相合,可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而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補陰。牡蠣、龍骨固表斂汗,寧心安神,固腎攝精。全方配伍,營衛(wèi)調(diào)和,陰平陽秘,則陽能固攝,陰能內(nèi)守,精不外泄。
【按語】:本方以心悚汗多,失精、遺尿、舌質(zhì)淡潤、脈虛大或芤緩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多用本方治療上肢顫抖、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jīng)衰弱、遺尿、帶下、早泄、自汗、盜汗、遺精、不射精、陽痿、肺炎等。如見遺尿,加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汗多,加黃芪、浮小麥;心悸易驚、神不守舍,加磁石、酸棗仁、茯神;失精,加芡實、菟絲子,蓮肉;帶下清稀、色白,加鹿角膠、芡實、菟絲子等。
【附方】
1、二加龍骨牡蠣湯(《中醫(yī)治法與方劑》)即本方去桂枝,加白薇、附子構(gòu)成。功能益陰和陽,斂汗。主治自汗,面色白,舌質(zhì)淡。
2、龍齒散(《太平圣惠方》)本方由牡蠣、龍齒、生姜、甘草、人參、桂心、麥門冬、熟地、當(dāng)歸、芍藥、茯神構(gòu)成。功能益氣定神養(yǎng)血。主治產(chǎn)后臟氣虛,驚悚。
 
 
 
 
 
 
壽胎丸
【方源】:《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組成】:菟絲子120克,桑寄生60克,續(xù)斷60克,阿膠60克。
【用法】:將前三味藥研末,另用開水烊化阿膠,和末為丸,每丸重0.3克。每服20丸,日服2次,開水送下。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改為常規(guī)湯劑劑量。
【功效】:功能固腎安胎。
【主治】:妊娠胎元不固,胎動不安,腰痠腹墜,下血見紅,或?qū)矣谢ィ约疤ノ婚L,胎音微弱。
【方解】:本方主治胎動不安,妊娠滑胎。方中菟絲子、桑寄生、續(xù)斷補腎安胎,阿膠補血止血,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妊娠腰痠見紅,為其辯證要點。
本方作煎劑時可加味運用,如血虛者,加當(dāng)歸、熟地;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shù);偏熱者,加苧麻根、黃芩、白芍;氣滯者,加砂仁、蘇梗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煎劑能增強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其中菟絲子具有雌激素活性,使子宮重量增大(但并不使陰道上皮角化),這對維持妊娠、促進子宮的生長生育起著重要作用。有資料報道,本方適用于腎移植術(shù)后,有一定的保護和抗排斥功效。
 
 
 
 
 
 
 
 
 
安胎和氣飲
【方源】:《傷科外要》
【組成】:當(dāng)歸、白芍、生地、川芎、黃芩、白術(shù)、砂仁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養(yǎng)血理傷,和氣安胎。
【主治】:孕婦跌仆損傷,胎動不安。
【方解】:本方主要治療孕婦跌倒損傷。方由《金匱》名方當(dāng)歸散加味構(gòu)成。其中當(dāng)歸、川芎、生地、白芍理血和傷,白術(shù)、黃芩、砂仁安胎;理傷與安胎并行,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孕婦跌倒損傷、胎動不安、舌有瘀斑,為其辯證要點。
臨床如見腹痛見紅,加苧麻根、阿膠;腰痠腰痛,可加川斷、杜仲、桑寄生、菟絲子等。
 
 
 
 
 
 
 
 
 
 
 
孕婦小腹痛,胎動不安
安奠二天湯
【方源】:《傅青主女科》
【組成】:人參30克,熟地30克,白術(shù)3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5克,炙甘草3克,杜仲9克,枸杞6克,扁豆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健脾益腎,安胎。
【主治】:妊娠小腹作疼,胎動不安,如有下墜之狀。
【方解】:本方主要治療脾腎虛弱,胎動不安者。方用人參、熟地、枸杞、山萸肉等健補脾腎治本、白術(shù)、杜仲等安胎;補腎為固胎之要,養(yǎng)脾胃益血之源,本固血充,胎自可安,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妊娠胎動,小腹有下墜之感,或有腰痠、見紅等,為其辯證要點。
 
 
 
 
 
 
 
 
熱痰,嘔逆頭痛
半夏茯苓湯
【處方】 半夏2錢,赤苓1錢,陳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黃芩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熱痰,嘔逆頭痛。
【用法用量】 煎作1服。
【摘錄】 《金匱翼》卷五
 
 
 
 
 
 
 
 
 
 
妊娠惡阻,痰涎壅滯
半夏茯苓湯
【處方】 白術(shù)(蜜炙)1錢,半夏(湯泡,炒黃)1錢,陳皮1錢,砂仁1錢(炒),茯苓2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棗2個,烏梅1個。
【功能主治】 妊娠惡阻,痰涎壅滯。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葉氏女科》卷二
 
 
 
 
 
 
 
 
 
 
 
中焦閉塞,全身毛孔不通,頭汗
半夏茯苓湯
【處方】 熟半夏、白茯苓。
【功能主治】 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
【摘錄】 《傷寒大白》卷三
 
 
 
 
 
 
 
七味白術(shù)散
【方源】:《小兒要證直訣》
【組成】:人參7克,白茯苓15克,白術(shù)15克,甘草3克,藿香葉15克,木香6克,葛根15~30克。
【用法】:上藥均研粗末,每次9克,水煎服;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健脾止瀉。
【主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作不止;消化不良,乳食少進,腹痛腹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甘溫健脾益氣,為主藥。輔以藿香辛溫芳香化濁祛濕而和中止嘔,葛根甘辛平鼓舞胃氣上行而止瀉,木香辛苦溫行而止痛。全方配伍,脾胃健,則嘔泄止。
【按語】:本方以腹瀉納呆、神疲乏力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多用本方治療嬰幼兒腹瀉、小兒疳癥、慢性消化不良、小兒霉菌性腸炎、流涎、小兒多尿、遺尿、腎病綜合癥水腫等,如見惡心嘔吐者,加半夏、代赭石;水腫者,加豬苓、澤瀉;流涎而臭者,加黃蓮、滑石、益智仁、訶子;腹瀉偏熱者,加黃芩、馬齒莧;腹瀉偏寒者,加干姜、高良姜;合并表證者,加前胡、紫蘇;腹部脹滿,加木香、枳實;食納差者,加炒扁豆、炒谷芽、炒麥芽。
 
 
 
 
 
 
 
 
 
舉元煎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人參10~20克,黃芪10~20克,炙甘草3~6克,升麻4克,白術(shù)3~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升提。
【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舌質(zhì)淡胖,脈微弱。
【方解】:方中人參、黃芪益氣健脾,為主藥。白術(shù)、炙甘草為輔藥,助參、芪益氣健脾之力。佐以升麻以升舉下陷元氣,甘草兼為使藥,調(diào)和諸藥。全方合用有益氣升提之效,以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之癥。
【加減】:如兼陽氣寒者,附子、肉桂、干姜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或文蛤。
【按語】:本方以崩漏下血,舌胖質(zhì)淡、神疲倦怠、脈搏微弱為辨證要點。現(xiàn)代多用本方治療內(nèi)臟下垂、先兆流產(chǎn)、習(xí)慣性流產(chǎn)、崩漏、月經(jīng)過多、惡露不絕、產(chǎn)后排尿異常、尿失禁、妊娠小便不通、過敏性紫癜等。如見出血甚,加側(cè)柏葉、仙鶴草、參三七;氣虛甚,可加重人參、黃芪、甘草劑量;正值經(jīng)期量多,加阿膠、艾葉、烏賊骨、炮姜炭;經(jīng)期過長、日久不斷、加益母草、炒蒲黃;亡陽厥逆,加附子、干姜;腰腹冷痛,加破故紙斷、艾葉。
 
 
 
 
 
升陷湯
【方源】:《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5克,桔梗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升陷。
【主治】:胸中大氣下陷,氣促急短,呼吸困難,脈沉遲微弱,或叁伍不調(diào)。
【方解】:方中以黃芪為主,補益肺氣,輔以柴胡、升麻舉陷升提;桔梗載藥上行;合以知母甘寒清潤,制黃芪之溫性,使升補而不偏于溫,全方配伍,共奏益氣升陷之效。
【按語】:本方以氣短不足息,脈沉遲微弱或叁伍不調(diào)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冠心病、胸病、糖尿病、胃下垂、低血壓癥、胃扭轉(zhuǎn)、肺不張、哮喘、心臟完全性房室傳導(dǎo)阻滯、自發(fā)性氣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便秘、脫肛、經(jīng)行衄血、自汗、盜汗、感冒日久不愈、泄瀉、尿頻、皸裂等。如見有淤血,加當(dāng)歸、丹參;陰虛不足、加麥冬、生地;氣虛嚴重,重用黃芪,并加人參;胸悶痛,加全瓜蔞、赤芍、丹參;氣滯,加香附、枳殼;心陽不舉,加桂枝、炙甘草。
 
 
 
 
 
 
 
 
生脈散
【方源】:《內(nèi)外傷辯惑論》
【組成】:人參五分(9克),麥冬五分(12克)五味子七粒(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暑熱汗多,氣陰兩傷癥。癥見體倦氣短,咽干口渴,脈虛細。
2、久咳肺虛,嗆咳少痰,氣短自汗,口干舌燥,苔滑少津,脈虛數(shù)或虛細。
【方解】:本方所治為氣陰兩傷之癥,其中體倦氣短,咽燥口渴,自汗,脈虛數(shù)或虛細,為本方主癥。久咳,嗆咳少痰為次要癥狀。其病機屬氣陰不足。暑熱內(nèi)憂,腠理開泄,汗出過多,耗傷津液,故咽燥口渴,脈虛數(shù);至于久咳不已,亦可耗傷肺之氣津,故見嗆咳少痰;壯火食氣,肺氣先傷,故體倦氣短。治宜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本方以人參大補元氣,益肺生津,為君藥。麥冬甘寒,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配人參則大生氣津,為臣藥。五味子酸澀,入肺腎,斂肺生津,收澀止汗,配麥冬以酸甘化陰,為佐使藥。三藥合用,補、清、斂俱全,益氣生津,收陰止汗兼顧,使津液得生,肺氣得補,其脈自復(fù)。
1/3
?
以補肺、養(yǎng)心、滋陰著力,而得益氣、生津之功效。
【按語】:本方以汗多氣急、神疲體倦、口渴舌干、脈虛無力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熱病、各型休克、心律失常、復(fù)發(fā)性氣胸、冠心病、心力衰竭、新生兒硬腫癥、克山病、乙型腦炎后期、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衄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糖尿病、視神經(jīng)萎縮、病毒性心肌炎、肺結(jié)核、手術(shù)后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以預(yù)防高原低氧對心肺的損害等。如舌紅、心動過速,加黃蓮;口渴嗜飲,加花粉、蘆根;心陽不振,加附子;汗多欲脫,加龍骨、牡蠣;久病大虛,用高麗參或吉林參;熱病害陰,用西洋參或沙參,一般則用黨參;心陰不足,加山茱萸、何首烏;胸悶心痛,加丹參、紅花、瓜蔞。
本方有收斂作用,如外邪未去或暑病熱盛,氣津未傷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有強心、鎮(zhèn)靜、升壓、改善微循環(huán)、抗凝血作用。
【附方】
1、生脈補精湯(《類癥治裁》)由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熟地黃、當(dāng)歸、鹿茸構(gòu)成。功能益氣生津,益血補腎。主治房勞精損,突然昏厥者。
大生脈湯(《赤水玄珠》)本方由人參、五味子、麥冬、天冬、黃柏、當(dāng)歸、牛膝、紅花、生地、枸杞子構(gòu)成。
功能
1、益氣生津。主治肺熱氣虛,脛縱不束地。
 
 
 
 
 
 
 
 
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
半夏茯苓湯
【處方】 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干)3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酸棗仁桂(去粗皮)2兩,黃芩(去黑心)2兩,遠志(去心)2兩,人參2兩,甘草(炙,銼)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秫米1匙頭許,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