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的道與德是什么關(guān)系呢? 《道德經(jīng)》是老子闡敘他的思想的著作。 老子的思想是探討“道”和“德”的含義,以及“道”和“德”的關(guān)系的學(xué)說,其本質(zhì)涉及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起始、衍變及衍變的規(guī)律,并據(jù)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相處的“至善”原則。 老子把“道”這個字哲學(xué)化而成為一種萬物之原始、本始,從而開創(chuàng)了以“道”為核心的一門哲學(xué)。老子的“道”,由于是本始、原始的狀態(tài),故而無法準確而完備地描述。因為只要你描述,就必然使用離開“道”而到“德”的狀態(tài)的語言和事物,顯然只能“舉例”、片面地來闡釋,而絕非“道”之本身了,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德”,其實是“得”,是離開本始狀態(tài)之后的一種新形式。這種新形式具有“道”的共性,同時更具有自身的特點。而這些自身的特點,又往往是對“道”的偏離,或者是道的一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我們站在原地,就是一種“道”的狀態(tài),是“無為”,同時有無限的可能,而一旦邁開步子朝一個方向前進,這就是“得”了,在獲得一個“有為”的狀態(tài)的同時背離了“道”。 老子的意思,最佳狀態(tài)是“道”而不是“德”,所以,所有“德”都應(yīng)該遵循“道”甚至回歸于“道”。 道德還是德道? 《韓非子》是戰(zhàn)國末期的作品,書里引用到老子的話,但韓非子稱《道德經(jīng)》為《周書》。《史記》西漢初期,寫到老子列傳的時候,是說“上下篇”,沒有說道德經(jīng)的。頂多說了“老子修道德”而已。馬王堆帛書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道德經(jīng)全本,也并沒有冠以道德經(jīng)一名。 此書如今有三個版本。 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中華書局出版的今人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就是這個系列。這些版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后,為《道德經(jīng)》。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有甲乙兩種。該本以“德”在前、“道”在后,稱《德道經(jīng)》。中華書局有高明的《帛書老子校注》,中央編譯出版社有熊春錦的《德道經(jīng)》注解。另,西漢嚴遵《老子指歸》也是《德道經(jīng)》。 1994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注意,馬王堆帛書是最早的全本,竹簡則是迄今最早的。由于是竹簡,且只有兩千言,體系已經(jīng)不同,無法判斷道、德前后。 這三種版本,在文字上甚至思想上差別都比較大。在“真?zhèn)巍鄙希覀冎荒芟嘈艜r間更靠前的善本。但由于帛書、竹簡本都是近代發(fā)現(xiàn),而王弼的版本一脈相承,流傳近兩千年,普通人讀《老子》,還是以王弼版本為準的,即《道德經(jīng)》。 從竹簡和帛書的對比來看,竹簡中看不到老子與孔子的思想沖突,而在帛書版里則體現(xiàn)的是道儒爭鳴。像帛書及今本里“以百姓之心為心”、“上善如水”、“慈儉”這些帶有明顯儒家色彩的表述,竹簡版是沒有的。 帛書版是漢初的抄本,分甲乙兩種。甲乙兩種的區(qū)別在于,甲本錯謬較多,并不避諱“劉邦”的“邦”字,說明這是在叔孫通制禮之前的私抄本; 乙本抄寫精良,修改了很多錯誤,在思想上更加接近道家思想,并且對“邦”字避諱。說明是在叔孫通制禮之后,黃老哲學(xué)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成本。乙本帛書很可能是官方通用的版本。 為何叫《道德經(jīng)》? 帛書版說明在西漢初年,還是德前道后的順序??赡軡h代儒學(xué)興起后,人們更習(xí)慣“道德”一詞的組合,才慢慢改前道后德。但是當時還不叫《道德經(jīng)》。 而稱之為《道德經(jīng)》,大抵是東漢魏晉南北朝的事情了。這個時期佛教入侵,同時道教開始成型。道教和佛教一樣開始建立自己的宗教體系,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所以就將《老子》稱為《道德經(jīng)》,同時將莊子奉為“南華真人”,《莊子》稱為《南華經(jīng)》,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體系的構(gòu)建。 這是宗教上的變化,由于道教影響深遠,所以后世基本上就稱之為《道德經(jīng)》。 而我們今天學(xué)習(xí)的老子思想,其實是王弼的“老子思想”。這還是上承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雖然書名是《道德經(jīng)》,但和道教沒什么關(guān)系。 這也沒什么不好,我們并不是考古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作為老子底色的哲學(xué)思辨,《道德經(jīng)》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思考,給我們?nèi)松膯l(fā),這就是讀書和學(xué)習(xí)的最大功用了。 只不過發(fā)現(xiàn)很多平時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句子如“上善若水”居然并不是老子真言,難免有些感慨。 知道越多,越不敢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