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造字之時(shí),針對很多具體事物,描畫即得,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曲,日月是也?!边@類象形造字法也是古人最先采用的獨(dú)體造字法,以簡單的筆畫勾勒出事物的大致輪廓。但是,當(dāng)人們需要表示抽象概念的字形時(shí),又是怎樣做的呢?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幾個(gè)表示“方向”的字形的來源,希望與大家討論交流。這幾個(gè)字分別是東、南、西、北。 東:“橐”之借字還是日在木中?關(guān)于“東”字,《說文》曰:“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后來,丁山、徐中舒二位先生認(rèn)為是“橐”之初文。也就是說,“東”形似兩頭有口用繩困束之形,本來是“橐”,后借來表示方向,而本義又造了一字“橐”。此種說法過于復(fù)雜,不能因?yàn)椤皷|”與盛東西的橐形相似就認(rèn)為“東”是假借橐而來。另外,甲骨金文之中,“東”皆指方向,其本意未見。 其實(shí),該字我們可以從“日在木中”解釋更為直觀并符合古人最初造字以形表義的邏輯。《詩經(jīng)·日月》:“日居月諸,出自東方?!绷硗?,從古人的社會生活發(fā)展來看,表示“東”這一概念應(yīng)該是很早就產(chǎn)生的,所以“東”字理應(yīng)更早于“橐”字產(chǎn)生?!皷|”字甲骨金文為從“木”清晰可見,“橐”若為盛東西的布袋,字形不該有通上下的豎筆。 南:本義為樂器?其實(shí)更似南方之干欄“南”字同“東”一樣有爭議?!墩f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而最有影響力的說法則是唐蘭先生的說法,唐先生認(rèn)為:“甲骨文南字下半部像倒置之瓦器,上半部像懸掛之繩索,以古代瓦制之樂器,借為南方之稱?!?/p> 許慎之說“草木至南方有枝任”,那北方就沒有嗎?顯然很牽強(qiáng)。至于唐蘭先生的樂器之說,也是沒有更為讓人信服的證據(jù)。上為繩索不甚明顯,倒置瓦器也很難確定。與其說“南”形似樂器,不如說形似一種南方人居住的房屋。 后來,有學(xué)者又加以考證,認(rèn)為“南”字形上與南方民族居住的干欄極為相近,這種干欄上由草蓋的頂,下為層樓。因?yàn)檫@種房子只出現(xiàn)于南方,后來借為表示方向的“南”字。(參1) “西”字甲骨文金文皆似鳥巢也,但巢為封閉之形,當(dāng)為從下向上看之形狀。但至篆書,“西”字已為鳥和巢之組合象形。
參2 古人造“西”字很貼近生活,在那個(g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遠(yuǎn)古社會,我們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觀察。日落西山,當(dāng)他們扛著農(nóng)具返家之時(shí),離開巢的鳥兒此時(shí)也跟他們一樣回巢棲息?!拔鳌被?yàn)椤皸敝咀郑瑸轼B兒回巢棲息,鳥兒回巢為太陽轉(zhuǎn)向西方之時(shí),因此把日落之方向定為西。 從字形看,“北”為會意字,形如二人相背,最初為背馳之意,人相背之處為脊背。后因表方向的“北”更為常用,便又在北下加“月”(肉)字表示背離、脊背之“背”?!氨薄弊衷诩坠俏闹斜硎痉较蛑廨^常見。如:
本來表示背離、脊背的“北”用來表示方向有什么理據(jù)呢?大概是人們面朝南方,前為南,后即為北也,由此表示后背的“北”便也表示方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