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小陳 近日,一顆直徑約為57米至13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運行速度為24.5公里/秒,約是“嫦娥”從月球返回地球速度的2倍;最近時距離地球僅有7.4萬公里,相當于五分之一的地月距離。 而直到飛臨地球前一天,這顆小行星才被巴西索納爾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發(fā)現,并被賦予代號“2019OK”。 與地球“擦肩而過”的2019OK “2019OK”直徑大,速度快,據計算,如果一旦撞向地球,其威力可以毀掉大約2個紐約那么大的地區(qū)。 其實,這并不是近幾年第一次發(fā)現跟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而這顆“2019OK”之所以引發(fā)巨大的騷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太晚被發(fā)現,完全沒有給人們留足充分的時間來反應。 因為如果對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做出有效防御,通常需要很長的反應時間。假設這次“2019OK”徑直撞向地球,怎么辦?天文學家們給出的應對辦法是——沒有辦法。 可見,太空宇宙,對于人類來說,還是個巨大的未知。雖然今天相關的科技與理論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還尚處于起始階段。仰望和探索它,或是防范和應對它,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探索宇宙、仰望星空看起來有些“不接地氣”,但它就在那里,這足以成為我們去探尋它的理由。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后留下的痕跡
而且,宇宙探索也會有些意外收獲,平常使用耳機、對講機、導航等都是宇宙探索的副產品。 但是,就像這個擦肩而過的小行星,人類還是后知后覺。因此不得不承認,對比宇宙的浩瀚與廣袤,科學的深邃與淵博,人類依然渺小如塵埃。 其實轉念一想,或許《流浪地球》一般的場景,并不只是個藝術想象呢?從地球史來看,自然界帶給生物的“驚喜”并不少見。人類的命運,或許終將是一場與自然的賽跑,在危機到來前,找到拯救自我的辦法。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選擇可能只有一個:仰望星空、奔向遠方。人類的命運仍然充滿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不能確定永遠都有好運氣。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在科學的路上,艱苦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