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nèi)蒙古遭遇蝗災,大量蝗蟲侵蝕著草場?;认x、蚱蜢、蟈蟈,似乎都是有翅膀能飛、有大長腿能跳的昆蟲,是不是經(jīng)常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些家伙。 上面說的這幾位,在分類上都屬于“直翅目”,兩對翅膀都是直著收攏在背部(雖然有些種類沒有翅膀)。以昆蟲的標準而言,直翅目種類不算多,“僅有”1.8萬種,但它們繁殖能力強,適應力出色,經(jīng)常出沒在人類身邊,因此大家對它們還是比較熟悉的。 如果沒耐心的話,可以先看看大致分類: 蝗蟲——直翅目,蝗總科。 蚱——直翅目,蚱總科。 蜢——直翅目,蜢總科。 蟈蟈——直翅目,螽斯總科。 蟋蟀——直翅目,蟋蟀總科。 螻蛄——直翅目,螻蛄總科。 先說動不動就成災的蝗蟲。所謂“螞蚱”、“蚱蜢”,一般都是蝗蟲的俗稱。國內(nèi)危害農(nóng)作物和草場的蝗蟲,一般是指飛蝗(Locusta miratoria),國內(nèi)分布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3個亞種。它們是圓腦袋,觸角較短,腹部有聽器(既是耳朵又能發(fā)聲),體色為草綠色、黃褐色或橙黃色等,是最“典型”的蝗蟲。5齡以下的若蟲只能跳,稱為“蝗蝻”,經(jīng)過5次蛻皮后的6齡蟲才能發(fā)育出翅膀,成為到處飛的成年蝗蟲。 飛蝗,最“典型”的蝗蟲。 不過,蝗總科的成員,并不只有飛蝗這種樣子。一些尖腦袋被稱為“蚱蜢”的,其實也是蝗蟲。 中華劍角蝗,俗稱“老扁”、“尖頭螞蚱”,并經(jīng)常被叫做蚱蜢,屬于劍角蝗科。 而在分類學上被稱為“蚱”或“蜢”的,長得就沒那么大眾化了。 蚱總科的“蚱”,又稱菱蝗,從背面看身體大致呈菱形。它們體型較小,很多種類不能飛,也不能發(fā)聲。全球有1600余種,在我國多見于南方。 蚱總科的鉆形蚱(Tetrix subulata 蚱總科的鉆形蚱(Tetrix subulata),它們的前翅退化,胸部的背板向后延伸,蓋住大半腹部。圖片來源:bugguide.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