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道德經(jīng)》中,“水”是老子提及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承載著豐富的內涵,折射了深刻的道家哲學?!兜赖陆?jīng)》有關“水”的論述中最著名的一段,應來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此處的“水”之意象,它總是默默地向下流淌,甚至甘愿居于眾人厭惡的低處,而不與人爭高位;或清靜澄澈,或污濁齷齪,它都是“水”本身,毫不計較、毫無怨言;它始終與“道”同在,不偏離“道”的左右。由此看來,“上善若水”中的“水”,具有滋潤萬物、與世無爭、甘守低位、與道同行的特點。筆者認為,它既是在比喻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又是在暗喻道家哲學中世界之本原——道。 ![]() 一、“上善若水”之善利萬物“善”和“利”,使動用法,簡練地概述了圣人的“所為”:以“善”造就他人,把“利”讓給他人。什么是老子所說的“善”“利”呢?從喻體本身來看,“水”是天下眾生之必需,貫穿了萬物生長的全過程,源源不斷地給萬物帶來新生、潔凈與希望。圣人之所為與“水”類似:他們胸懷的是天下百姓而非自我,以一種平和慈善的、而非居高臨下的方式悄無聲息地造就他人。四十九章說的正是圣人的這一特質。然而,倘若僅僅如此,便難免陷入無原則的利他主義,因而尚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善利”。我們看到,水始終順應“道”的作為,不以一己之“善利”替代大道之“善利”,從而盡最大的可能“善利萬物”??梢姡ト宋ㄓ性谧裱暗馈钡幕A之上,所對他人行出的造就,才稱為老子所提倡的“善利”。由二十二章、二十七章相關內容可見,“抱一”(即“守道”)是圣人行所為的準則。唯有經(jīng)此準則檢驗過的“善”“利”,才是老子倡導的、對萬物莫大的功德,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必備品德。反觀老子認為的一般人格——眾人,他們的“善”“利”,有的是為了求回報,有的是為了得名聲,其行為歸根結底,不過是對自己有利的“有私”之舉,具有不純的動機、短淺的企圖。更主要的是,他們未曾叩問過“道”這一至高準則,而只是憑著一己“成心”、憑著一時熱情,行小善小利、短善短利。這正是他們的“善利”與圣人的“善利萬物”之區(qū)別。 ![]() 二、“上善若水”之無為無爭老子認為,水不但善利萬物,還“不爭”?!安粻帯?,用否定詞,從反面論述了圣人有別于眾人的另一特質。那么,圣人“不爭”的是什么呢?從下文——“處眾人之所惡”——來看,此處的“不爭”,首先可理解為“不爭奪地位上的優(yōu)勢”,或“不爭奪受流行價值觀所推崇的東西”;引申開來,則名聲、地位、財富、利益,乃至世上的幾乎一切,都是圣人所“不爭”的?!安粻帯斌w現(xiàn)了道家哲學中重要的“無為”理念。參考第二章可知,“無為”是圣人一貫的作風,而具體來講,不刻意占有、不非分自恃、不傲慢居功,都從不同角度作為“無為無爭”在行動上的表現(xiàn)。老子認為,只有從里到外真正“無為無爭”,一個人才有稱得上“圣人”的可能。否則,即便是努力遵循“道”之規(guī)律的人,倘若他在內心居功于己,其居功的事業(yè)必終將朽去——因為他在居功的同時僭越了自然而然的“道”,過分專注于本身并不穩(wěn)固的事物,這將必然導致他居更大的“功”、行更大的“有為”,從而,他背離了“無為無爭”,更逐漸背離了“道”本身。反觀眾人,他們不但并非“不爭”,反而無時無刻“不爭”。幾乎在任何時代,主流價值觀提倡的都是積極進取的精神——固然,這從社會的層面來看是必需的,但老子認為,這恰恰是對“無為無爭”的違背,是無益于自我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故追求它的人只能是次一等的“眾人”。圣人的“無為”只有一種,而眾人的“有為”卻有無數(shù)種。其中,固然有奮發(fā)進取的“有為”,更多的卻是利己主義的、為滿足私欲的“有為”。從人格的層面來看,它們確是不值得提倡的。 ![]() 三、“上善若水”之甘守低位倘若一個人生來便處于高位,養(yǎng)尊處優(yōu),從而“與世無爭”,這還算不上老子提倡的“無為無爭”,而或許只是人生來的惰性罷了。因為真正的“無為無爭”,唯有在“眾人之所惡”處才可將其驗明。他須深刻認識到世人所謂的“高處”“低位”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且處于永不停息的相互轉化之中。由此,他不僅在思想上,更在實際行動中體現(xiàn)出對此“界限”的跨越——即“甘守低位”。這是最為艱難,故也是最值得嘉獎的深刻行為,使人想起住在木桶中的第歐根尼、曳尾于涂中的莊周——其行為背后的深刻意義,值得我們作長久的深思。從《道德經(jīng)》原文看,第七章直接點明了前后、高低之間的辯證關系:在一些方面,比如世上的名利,圣人不但不爭,而且甘愿退讓,退到無人的低處;但正是這種退讓,使得圣人在另外一些方面遠遠走到了前面,比如:在思想上,在對后世的影響上,在追求“道”之路途上。而這種“相互轉化”,是圣人無意為之的,是“無為無爭”之后自然的結果。反觀眾人,有意于謀求高位,把根基建立于并不穩(wěn)固的沙地上,渾然不知或選擇性忽視了高低之間永恒不息的流變,因而他們的結局往往是不幸的,或至少是低于起始點的。 ![]() 四、“上善若水”與道同行此外,圣人還是與道同行的。由二十二章知,恪守“道”是老子最根本的原則,是圣人的重要特質?!肮蕩子诘馈?,這個“故”字值得玩味。是圣人先遵循了“道”,才擁有了如水的品質呢;還是先追求或稟賦了水的品質,才“與道同行”呢?若僅從第八章看,老子似認同后者,認為向水學習是使人接近道的途徑。倘若我們意識到,“水”這一意象本身即在暗喻著“道”,那么,這一點便可以明確了。反觀眾人,卻無心于“道”,只是執(zhí)著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他們遇見“水”時,或許并不會學習之,效仿之,而甚至對處于低位的“水”不屑一顧。這使得他們與道相悖,愈行愈遠。 (文/汪文忠 ) |
|
來自: 皇家書庫319 > 《經(jīng)書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