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B《道德經(jīng)》與養(yǎng)生理論依據(jù)

 hnhksyf 2019-08-03

?道教養(yǎng)生始終以老子思想為依托

?

來源:道教之音     作者:朱越利     時間:2019-07-30      繁體中文版     

道德經(jīng)



自韓非《解老》《喻老》以來,注釋《老子》者代不乏人,數(shù)以千計,如長河奔流,高潮迭起。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廣,由此可見一斑。道教奉老子為尊神,唐代進而尊奉《老子》一書為真經(jīng)。由此不難理解注《老》長河中,道教亦搏浪前行,不甘落后。唐末前蜀杜光庭在《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序言》中,列舉歷代詮疏箋注《老子》者61家,半數(shù)以上為方士、道士,著名者如西漢《老子河上公注》、東漢末張魯?shù)摹独献酉霠栕ⅰ?、西晉葛玄的《老子節(jié)解》、南梁陶弘景的《老子注》、唐代成玄英的《老子注》、李榮的《老子注》等。宋代道教注《老》仍踴躍非凡,涌現(xiàn)出陳景元、林靈素、趙實庵、王志然、呂知常、謝守灝、葛長庚、曹道沖、彭耜、陳顯微、董思靖、王守正、張沖應、張靈應、李嘉謀、范應元等一批注家。金元道教注《老》熱情不減,有廖粹然、褚伯秀、牛妙傳、李道純、劉惟永、雷思齊、杜道堅、劉處玄、張嗣成、呂與之、陳致虛、張雨、林志堅、何道全、蔣融庵等眾多注本傳世。明代道教開始衰落,仍有葛長庚、王一清等堅持注《老》。清代道教有宋常星、李涵虛、黃元吉、陳仁恩等注《老》,不絕如縷。近現(xiàn)代道教則有蕭天石的《老子圣義闡微》、任法融的《道德經(jīng)釋義》等,闡發(fā)新意。以上所列注家,包括方士、道士和道教學者,少數(shù)為托名。還有一些明顯托名呂洞賓等神仙者,未列入。僅從注《老》的數(shù)量看,道教《老子》學就不可忽視。


注解《老子》是道教構筑神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子想爾注》即明顯一例。成玄英等注釋《老子》《莊子》《列子》等“三玄”建立道教重玄學,亦廣為人知。道教還通過注《老》、引《老》,竭力將方術歸宗老子,從《老子》一書中尋找出處。宋人張伯端為道教金丹派南宗之祖,他贊頌《老子》為道教所有方術之祖。其《悟真篇》曰:“《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shù),盡于此處達真詮”。詩中所說“《道德》靈文止五千”,另有版本說“《道德》靈文滿五千”,意思相同,指《老子》。道教養(yǎng)生學也注《老子》,《老子河上公注》即道教前身黃老道闡述養(yǎng)生學的代表作。《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杜道堅推崇這句話概括了道教養(yǎng)生術的精要:“以知老圣由商歷周,九百余歲,當時修道養(yǎng)壽之要,盡于此矣”。類似的說法,在道教內廣泛流行。


道教追求長生成仙,因而珍惜生命,講求養(yǎng)生。根據(jù)古人的推論,只要方法延伸,效果必然相應延伸。將這一推論用于養(yǎng)生和修煉,則導出如下推論:養(yǎng)生的延伸是修煉,健康長壽的延伸是不死,故修煉必然成仙。將這一推論倒過來說則變成:欲成仙必須修煉,成仙的前提是健康長壽,故修煉的基礎是養(yǎng)生。道教重養(yǎng)生,眼光投向古代中醫(yī)藥學、儒家、佛教等,更不會放過向道家吸取營養(yǎng)。道家雖然高談哲學,但體玄遠而致用近。老莊均著眼于批判現(xiàn)實,治國修身,莊子更偏重個性解放。他們的精辟論述中皆穿插養(yǎng)生之言。有人說老莊既是哲學家又是養(yǎng)生家,有人說老莊只是哲學家,其養(yǎng)生之言不過為闡述哲學舉例而已。傳授養(yǎng)生之言也好,僅僅援引也好,都不妨礙黃老道、道教當作養(yǎng)生思想為己所用。西漢黃老道加快了成仙方術吸取道家養(yǎng)生思想的腳步,道教繼承了黃老道的作法。


道家養(yǎng)生思想與整體的道家思想相一致,道家哲學是道家養(yǎng)生思想的理論指導和基礎,二者密不可分。道家養(yǎng)生貫穿著自然無為的思想,并且是追求理想人生、精神自由和達到完美人格的手段之一。黃老道、道教吸收道家養(yǎng)生思想,必然同時吸收整體的道家思想。另一方面,道教吸收道家思想以建立自己的養(yǎng)生思想,是同建立自己的神學、哲學思想和方術等同時進行的。道教是全方位地吸收,全方位地建立,養(yǎng)生在其中。道教離不開道家思想,尊奉老子是邏輯和歷史的必然,過去有人說,道教為了與佛教相抗衡,遂選擇了名重當時的老子為教主。這實在是不了解道教與黃老道的繼承關系,忽視了道教與道家二者內在的聯(lián)系,不足論。



道教始終以道家思想為依托。僅舉封建社會后期元代張嗣成和清代宋常星二人,以二人通過注《老子》來闡述養(yǎng)生思想為例,即可窺豹一斑。張嗣成是正一派三十九代天師,號太玄子,主領三山符箓,知集賢院道教事。他撰寫了一部《道德真經(jīng)章句訓頌》。元仁宗表揚他“得老氏之真詮”,元憲宗贊賞他“能傳老氏之旨”。宋常星號龍淵子,順治六年欽選探花,曾任國史館總裁、都察院都御史,兼經(jīng)筵講官、侍讀學士,在京供職三十余年??滴跏四?,致仕還鄉(xiāng),專修道教,為龍門派第七代傳人。二十余年后,寫出《道德經(jīng)講義》,康熙四十二年皇帝為之題序。張嗣成和宋常星均非等閑之輩,他們的注釋有代表性。


《道德真經(jīng)章句訓頌》和《道德經(jīng)講義》從以下五方面吸收老子思想:


(一)吸收養(yǎng)生思想。


《老子》的一些話的確談到養(yǎng)生。比如《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第五十九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七十五章》說“夫惟無以生為貴者,是賢于貴生也”。有些話對人的生理現(xiàn)象有透徹了解,比如《第五十五章》對赤子的描寫。這些養(yǎng)生思想和方法,為張、宋二注直接吸收。


張嗣成將“載營魄抱一”注釋為抱一養(yǎng)生法。其注曰:“魂魄合而為人,抱一者守此性也。所謂致柔、玄覽、無為、無雌、無知、不有、不恃、不宰,皆所以言抱一之道,本乎自然者也”。嗇指積德,積德則保國。也指惜精,惜精即養(yǎng)生。所以嗇是“長生久視之道”。張嗣成把嗇注釋為守一術。其頌曰:“推吾身以外及者,治人之方。斂吾心以內守者,事天之則。因其實而為虛,不盡用之謂嗇。由是而復本,由是而積德。以能無能而能,以極無極之極。故有國者治人之施,而有母者事天而得。既得其母,子不待索。性根命蒂,灌溉凝植。環(huán)二炁以為絲,化萬有而莫測。固將觀天地之終窮,而逍遙乎無方之域。咦!此是朝元第二方,蓬萊不在海中央。伏雌莫為寅風動,胎蚌還分夜月光。”小字注曰:“修真學道則一,而入門有不同。此則審動靜之機,明感應之理。守之以待自然而然,所謂積功累行而滿三千者是也”(8)。赤子含德厚,沒有欲望,所以精至、和至。宋常星的注釋勸養(yǎng)生人作到心閑性靜,氣和神定,即含德厚。其曰:“故人心不可不安閑,性不可不寂靜,氣不可不沖和,神不可不泰定。倘若不然,德性不純,神氣不和,命根不固,生死關難逃,喪生之害必有”。 (二)吸收生命哲學。


老子哲學包括生命哲學,《第七章》講“外其身而身存”、《第九章》講“功遂身退”、《第十三章》講“茍吾無身,吾有何患”、《第四十四章》講“可以長久”、《第五十章》講“善攝生”、《第五十二章》講“無遺身殃”、《第七十六章》講“柔弱者生之徒”,都包含著生命哲學的內容。老子的生命哲學是求生避死,自我保護,張、宋二注沒有漏掉這些內容。張嗣成根據(jù)“外其身而身存”之說,要求養(yǎng)生者修煉性命。其頌曰:“天地如何逃始終,獨能長久奪元工。能知性命人人壽,莫道神仙非至公。咦!知性存神,知命順炁,無心之私,乃為至理”。所謂出生入死“十有三”,歷來解釋不同。無論如何解釋,總之是求生避死。張嗣成從中導出應當養(yǎng)生,并將三個十分之三減去剩下一,以此論證應當守一。其頌曰:“生死常理,不離乎數(shù)。十有三分,自生自死。過于求生,反入死地。又有其三,死數(shù)六矣。生三死六,合而九具。不死不生,惟一而已。一為坤元,一為乾始。以全吾神,以斂吾炁、神炁空無,一而不二。物我俱亡,何傷何累。咦!一二相依不少離,隨之生死數(shù)難違。不于炁外觀天地,夢里誰知說夢非”。其后小字注解說養(yǎng)生即順氣,有厚自奉養(yǎng)以至傷氣而死者。故養(yǎng)生在于靜定守一,物我兩忘,并不是數(shù)息呆坐,頑然以為空。宋常星則承襲“十有三”為七情六欲的成說,勸人寡欲養(yǎng)生。其曰:“七情六欲,修之者,便是生我之門,縱之者,便是死我之戶”。


(三)吸收自然哲學。


老子以道為最高哲學概念,建立了自己的自然哲學。自然哲學是《老子》一書的核心內容。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起始和本源,道的本性是虛、無、靜、樸、柔弱、不爭等,是自然無為,道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這些思想為張、宋二注吸收。比如《第二十一章》描述道的狀態(tài),指出其中有精。張嗣成引申為保養(yǎng)體內“上藥三品神炁精”。《第四十二章》描述道生成萬物的過程。張嗣成引申為養(yǎng)生應當虛神順氣。其頌曰:“太極名,兩儀形,三才成,品物行,卑其稱,虛其盈,所以全其生。咦!靈者以神,生者以炁,虛而順之,可侔天地”。宋常星引申為養(yǎng)生應當致天地之元氣。《第十六章》講述大道虛靜的本質和歸根復命的運動規(guī)律。張嗣成用以論述清靜和氣法。其頌曰:“氣歸元海壽無窮……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四)吸收人生哲學。


老子哲學玄遠深奧,卻不脫離實際,對治國修身反復論述。修身即人生哲學,即道德和精神修養(yǎng),充滿安身立命、待人處事的智慧?!独献印返娜松軐W貫穿著其自然哲學,要求人們貴柔守雌、致虛守靜、少私寡欲、處下不爭、和光同塵等等。張、宋二人的養(yǎng)生說取資《老子》的人生哲學尤多。


比如《第三十六章》講述柔弱勝剛強之理。張嗣成引申為“柔之以守氣”?!兜诹隆分v述清靜無為、恬淡無欲之準則。張嗣成用于坐忘修煉法。其頌曰:“嗒然吾喪我,何者真得失”。《第五十二章》要人透徹觀察,收斂鋒芒,堅守自我,超然物外。張嗣成將之解釋為守一,并稱此法可以“頓悟直造”?!兜诰耪隆犯嬲]人不要富貴而驕。宋常星從養(yǎng)生的角度指出物質享受不是真富貴,健康及生命更寶貴,勸人保養(yǎng)精氣神。其曰:“精氣神,吾身之三寶。人能保而全之,則是天地之生意,歸之于我。我身之造化,用之不窮,壽命延長,是為真富貴也。倘若貪戀假富貴,精神耗散,以致百病來侵。大數(shù)一至,雖有萬貫家財,誰能買得不死乎”!《第十二章》批判物質欲望的危害。宋常星因之勸人清心寡欲。其曰:“百味皆空,自然諸病不作”。《第六十八章》講述戰(zhàn)爭與用人中應采取不爭之態(tài)度。張嗣成引申為煉丹術中的水火相和、法于自然。其頌曰:“保身平氣兩惟艱,更信全功取善難。水火相合龍虎伏,人天合處即金丹”?!吨卟谎哉碌谖迨分v述和光同塵之理。張嗣成以之論述存思默想。其頌曰:“收斂神光寂似無,眾人皆醉啜其醨。個中識得無同妙,活捉神龍任汝騎”。


(五)吸收治國方略。


《老子》主張無為治國,勸告統(tǒng)治者愛民、謙和,采取守勢,譴責統(tǒng)治者濫殺、多欲。老子的治國思想,也被用于闡述養(yǎng)生。《第六十章》以烹小魚比喻無為治國之術。張嗣成以之論述養(yǎng)生者應當像烹小魚一樣調和陰陽。其頌曰:“若烹小鮮者,求水火之宜以調陰陽也……參贊裁成以保合太和也”?!兜谄呤隆芬蠼y(tǒng)治者愛民、謙和。張嗣成將愛心與謙和作為養(yǎng)生的方法,其頌曰:“內養(yǎng)陽剛外順之,自然心廣體安舒。于中認得真知愛,信有長年住世書”?!兜诹徽隆分v述大國應當謙下的道理。張嗣成用其中的大國應處于江河下游和牝靜勝牡的比喻,描述修煉。其頌曰:“川河汩汩幾時休,海大如天凝不流。看得靜中元自動,陰陽交處互相柔”?!兜诹耪隆分v述用兵采取守勢的策略。張嗣成引申為養(yǎng)生中克制欲心、被動行事的方法。其頌曰:“八十一章三論兵,知兵妙處有長生”。《第七十四章》講譴責統(tǒng)治者濫殺無辜。張嗣成引申到善惡報應,勸人修善以養(yǎng)生。其頌曰:“起心傷處已傷心,及至傷人并及身,身外子孫猶不免,一回念后便歸仁”?!兜谄呤逭隆纷l責統(tǒng)治者厚生、貴生,勸告人們“無以生為”,即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這里的厚生、貴生指的是驕奢淫逸。宋常星將“無以生為”稱為“養(yǎng)生之大道”。其曰:“所以修道之人,樂不可極,欲不可縱。果能不以有為之奉養(yǎng),敗殘我之道身,不以過限之聲色,削奪我之性命,抱一純真,谷神自然不死,性命自然長久”?!兜谖迨隆纷l責執(zhí)事者腐敗。張嗣成引申為養(yǎng)生者應當去欲以保養(yǎng)精氣。其頌曰:“渡海架橋終費力,好花無實謾逢春。莫將捷出矜才智,盜取吾家無價珍”。


張、宋二注全面吸收了老子思想,闡述道教神學、哲學和方術。張、宋二注的修命功夫皆引向成仙。宋常星的仙術以內丹為主,如注《第五章》曰:“五神既能守中,五氣自然朝元,其精自然化氣,其氣自然化神,其神自然還虛矣”。與此同時,二注闡述了道教的養(yǎng)生思想。



二注的養(yǎng)生思想和方法并沒有創(chuàng)新之處,但其闡述方法卻有一定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以老子思想支持道教養(yǎng)生,并融入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主導思想理學以及流行廣泛的佛教思想。張嗣成說理氣即性命,金丹不在他求,只于理氣究真機,以程朱理學解釋性命雙修。宋常星將道釋為無極而太極、自然無為之實理,又說性命即理。因而他的養(yǎng)性功夫又包括盡性情之正、明天理之全,要人正心誠意。程朱理學顯露于字里行間。張嗣成用佛教不色不空的語言描述道,論述去欲無執(zhí)利于養(yǎng)生的道理。其強調養(yǎng)生過程心統(tǒng)帥身體時,引入佛教思想說,四大游合,托乎靈明。宋常星還援引佛教,說人以業(yè)緣生起滅之色相,又說性體本空。故而其養(yǎng)性功夫又包括心無起滅、意無憎愛的內容。宋常星是皇帝的理學老師,入道后不忘理學,似不奇怪。張嗣成為世襲道教領袖,其注也熱衷于理學和佛學,這就難以個人經(jīng)歷來解釋了。這只能說明二注吸收了時代精神,便于影響更多的讀者。


二注的第二個特點是,除了忠實地解釋原文外,更多的是引申、發(fā)揮、轉義以至增添新義,是依托老子思想闡述養(yǎng)生。更準確地說,張、宋二注不是注《老子》,而是用《老子》注道教,即“《老子》注我”?!啊独献印纷⑽摇笔沟澜甜B(yǎng)生找到老子思想為重要依托之一。封建社會前期西漢的《老子河上公注》是這樣作的,東漢的《老子想爾注》是這樣作的,封建社會后期元代的《道德真經(jīng)章句訓頌》和清代的《道德經(jīng)講義》仍然是這樣作的。所以說, 道教養(yǎng)生始終以老子思想為依托。


對于道教將老子的自然哲學、生命哲學、人生哲學和治國方略等,引申、發(fā)揮為養(yǎng)生和成仙方術,不少正統(tǒng)儒家頗多非議,有人給予嚴厲斥責。唐魏征《老子治要》摘錄《老子河上公注》,將闡述養(yǎng)生的內容盡數(shù)刪去。明薛蕙《老子集解序言》指摘說:“予又怪夫方士之言養(yǎng)生者,往往穿鑿于性命之外”。有些和尚也看不慣道教注釋。如民國時代的大同法師,熟讀《老子》,集《老子》注解百余種,力主老佛相通之說,但堅決反對將《老子》視為道經(jīng)。其著《老子哲學》說:“方術之士,假托老子名字,剽竊老子書義,創(chuàng)為清靜無為派,修煉丹砂派,呼吸吐納派……于是謂老子求長生不老,宜其誣也”?,F(xiàn)代不少學者也有類似看法。許多學者在探討《老子》原義方面字斟句酌,這可以叫作“我注《老子》”。從“我注《老子》”的角度非議張、宋二注,是證據(jù)確鑿的。但從“《老子》注我”的角度,張、宋二注依托老子思想建立養(yǎng)生學說,卻不失為有據(jù)。因為,生命哲學重視生命,與養(yǎng)生相一致。自然哲學講述天的運動規(guī)律,根據(jù)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的思想,人體就是天,就是小宇宙,自然哲學當然可以指導養(yǎng)生。人生哲學講究修身養(yǎng)性,包含著道德養(yǎng)生和心理養(yǎng)生的內容。治國方略與治病養(yǎng)生相通,古有“久亂思良相,久病思良醫(yī)”和“醫(yī)相相通”之說,治國方略自可為養(yǎng)生所借鑒。其實,最深刻的內容最簡單,最簡單的內容適用最廣。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提出一個道,讓人們作為理想去追求,提出一個自然無為,讓人們作為準則去遵循。《老子》五千言,只講這樣簡單的兩點。而追求這一理想,遵循這一準則,就是作到了養(yǎng)生。依托老子思想闡述養(yǎng)生,自然而然。


注釋本來就分尋求原義和引申發(fā)揮兩類。正如有的儒家“我注《五經(jīng)》”“我注《四書》”,另有儒家“《五經(jīng)》注我”“《四書》注我”一樣,各有其用。那么,張、宋二注增加新義,亦無可厚非。只批評其增加方術,對二注增加理學卻不置一詞,批評顯然是對著內容來的。要求道教丟掉方術,就如同命令鳥兒剪掉翅膀,難以辦到,也不大妥當。


道教注《老》的方法一脈相承。道教注《老》,使老子思想得到繼承和流傳,功不可沒。同時,道教注《老》使老子思想成為道教養(yǎng)生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發(fā)展和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思想和方法。道教養(yǎng)生獨具特色,頗有效驗,與此決然難分。在新世紀里,道教養(yǎng)生仍可以對國民的身心健康、衛(wèi)生保健做出貢獻,道教典籍中蘊藏的大量養(yǎng)生精華,亟需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更希望道教內外的養(yǎng)生專家,能夠接過道教注《老》的火炬,以老子思想為指導,吸收現(xiàn)代科學技術成果,針對現(xiàn)代人的體質和生活方式,寫出最新《老子》注釋,建立道教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為人類的幸福生活鋪灑陽光和雨露。


(本文作者:朱越利,文章原載《三秦道教》2002年第2期,第16~21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