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元(?一約780),字君育,中山(今河北定縣)人。天寶十五年(756)登進(jìn)士第。首任涌南尉、拾遺、鄄州刺史。其詩擅長五律,風(fēng)格閑雅,與錢起齊名?!短圃娾n》將其列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①整屋:地名,即今陜西省周至縣。鄭碳:作者的朋友。錢大:即錢起。②陶令:陶淵明。 這是一篇送別詩?!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保ń汀秳e賦》)古來詩人常抓住離別之時大展筆墨,因其牽動人之感情最深最強(qiáng)最真。常人離別尚且纏綿不止,又何況郎士元與錢起這一對詩友的離別!作者拋棄了贈別詩中常見的陽關(guān)曲、不蘭舟、楊柳絲、長短亭一類情意載體,獨(dú)出心裁地營造出一個聲色俱佳的典型離別環(huán)境,并引讀者入內(nèi)。 本詩以“工于發(fā)端”而被傳誦,作者曾有《聞蟬寄友人》,開端曰:“昨日始聞鶯,今朝蟬又鳴?!北驹娺M(jìn)一步從聽覺入手,寫出不堪聽聞的蟬鳴葉落聲。王摩詰曾“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贈裴秀才迪》),陶淵明則因“間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酬劉柴?!罚?。伴著秋蟬吱吱的悲鳴與秋葉簌簌的飄零,走來了本詩的主人公——兩位悲秋客,就要在鄭家宅前分道揚(yáng)德了。這個開端果然不凡。 聽覺氛圍之后是視覺創(chuàng)意,作者以秋水、秋雁進(jìn)一步渲染離情別緒。這便使悲秋的詩人所見所聞無所不悲,給這場人生常有的離別涂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東流之水一去不返,遠(yuǎn)飛之雁一無反顧,都令人想到分手之后的孤單寂寞、易散難聚。 既然兩位悲秋客即將遠(yuǎn)走,他們便自然地想到了不走的主人—鄭碳。鄭氏是兩位詩人共同的朋友,且家住荒城、東籬有菊,自然也非俗人,余冠英等人注的《唐詩選》認(rèn)為此處是“借陶淵明以比鄭碳”,我以為兩位身不由己的宦游人對不必奔波于仕途的鄭氏一定懷有深深的艷羨之情。 秋菊尚未落盡,且摘取余花以為贈別之物吧。尾聯(lián)的“陶令東籬菊”可謂一妙筆,使本詩格調(diào)頓時升高一籌,詩中的抒情主人公便不只是奔波于官場的碌碌小人,而且是“少無適俗韻”的清高之士。而這一層意思又并未點明,只以一菊透露之,我們不妨認(rèn)為詩人也是“工于結(jié)尾”的。秋蟬鳴、秋葉落、秋水流、秋雁飛、秋菊殘,讀者諸君,能不悲秋乎! 參考資料 《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