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吃塑料”時代

 缺覺的考拉 2019-08-03

虎嗅注:2019年7月29日,美團(tuán)日訂單量突破3000萬單。這個值得恭喜的成績背后,是整個外賣行業(yè)日均使用超6000萬塑料餐盒的現(xiàn)狀。如果加上一年消耗68億只、回收率不到一半的快遞塑料包裝,則中國以外賣、電商為核心的“模式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確實具備了高效產(chǎn)生塑料垃圾的能力。而大部分難以降解的塑料,將變成“微塑料”滲入你我的生活和……身體——歡迎來到吃塑料時代。

虎嗅原創(chuàng)組作品

作者丨李拓

 

如果你常看美劇或電影,大概會注意到這類細(xì)節(jié):鏡頭前的男女主角會直接用杯子接自來水喝。

這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在影視作品中跟你秀優(yōu)越——如果你去歐美旅行,住進(jìn)不給配燒水壺的酒店,會是大概率事件。習(xí)慣溫水暖胃的中國人初到歐美旅行前,通常會收到那些空中飛人時差黨們的善意提醒:“如果你不想讓胃難受,那就自帶燒水壺吧。”

“喝自來水”與“不脫鞋就能直接上床睡覺”被不少中國人視為兩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在歐美國家很常見,尤其“喝自來水”,更被看作是歐美“自來水干凈到可以入口”的例證。

要是你覺得喝這種生活很小布爾喬亞,那我建議你還是暫時收一收幻想。直接喝自來水并不只是嘴里的方便或溫差那么簡單——不想“吃塑料”的話,最好別直接喝自來水,研究表明,歐美國家有81%的自來水(特指水龍頭中流出來的水)都含有微塑料,尤以美國最高[1]。

數(shù)據(jù)來源:Mary Kosuth et al. [1],制表:虎嗅

那么,微塑料是啥?它到底為何值得警惕?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塑料污染的概況。

塑料圍城

你可能已被垃圾分類搞到焦頭爛額或惴惴不安,而各種媒體也會列出各種數(shù)據(jù)論證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比如中國垃圾有一大部分都是質(zhì)量較差的廚余垃圾。但相比之下,塑料垃圾可能早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不斷碎裂形成的微塑料之后,其危害遠(yuǎn)超想象。

垃圾圍城背后,塑料到底有多可怕?

人工合成的塑料發(fā)明于19世紀(jì)末,比較著名的是改進(jìn)型賽璐珞(Celluloid),最初用于制作電影膠片??梢哉f,塑料直接推進(jìn)了電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進(jìn)入20世紀(jì),塑料產(chǎn)量快速攀升,從上世紀(jì)50年代至今的65年間,全世界生產(chǎn)的各類不可降解塑料有83億噸(8.3×1012千克)[2]。根據(jù)統(tǒng)計,2016年,全世界塑料產(chǎn)量達(dá)到3.35億噸[3],而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塑料生產(chǎn)大國,每年生產(chǎn)的塑料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左右,單2017年生產(chǎn)的塑料制品就達(dá)到7515.54 萬噸[4]

中國也是塑料消費大國。國家郵政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中國快遞行業(yè)共消耗約68億個塑料袋、以及3.3億卷膠帶,而快遞塑料袋的回收率不到一半。

除了快遞,外賣也是塑料垃圾生產(chǎn)大戶。早在2019年初,《北京晚報》即援引數(shù)據(jù)稱,全國每天外賣餐盒量早已超過6000萬只,其中大部分因為成本問題而選擇了不可降解的塑料餐盒。2019年7月29日,美團(tuán)創(chuàng)始人王興發(fā)微博表示,美團(tuán)日訂單量突破3000萬單。美團(tuán)的成績固然要恭喜,但由此帶來的環(huán)境壓力并不樂觀,如果算上餓了么以及不少餐飲店的自有外帶業(yè)務(wù),每單外賣使用餐盒數(shù)量按1~2只計算,而意味著目前中國每天使用的不可降解餐盒也將遠(yuǎn)超6000萬只。

這也使得比起鋼鐵生產(chǎn)大國,塑料生產(chǎn)大國的帽子略顯沉重:環(huán)保網(wǎng)站iBanPlastic列出的塑料污染最嚴(yán)重的十條淡水河流中,長江、黃河分列第二、第四名。

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2016年公布的文件估計,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致使全球經(jīng)濟(jì)損失超過 8×109 美元,其中就包括 3.1×109 美元的水產(chǎn)品損失[5]

這只是擺在桌面上的數(shù)字,各種潛在危害正在陸續(xù)爆發(fā)。絕大部分塑料的降解周期極長(通常需要上百年),這并不意味著它不能以其它形式危害生物界——事實上塑料垃圾正在演變成人類噩夢,它們通過風(fēng)化等方式,碎解成微小顆粒,被植物、動物吸收或吃掉,進(jìn)入食物鏈循環(huán)。

海洋PM2.5

每天都有微塑料誕生。早在1972年,人們在佛羅里達(dá)半島以東的馬尾藻海表層海域就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痕跡[6],但它真正引發(fā)科學(xué)界警惕就得到21世紀(jì)了。2004年,《科學(xué)》雜志(Science)發(fā)表的論文[7]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碎片或纖維定義為微塑料。此后,有關(guān)“微塑料”的研究才漸次增多。

微塑料去哪兒了?

最先引發(fā)人們注意的微塑料污染來自海洋,也正因如此,人們一度將之稱為“海洋PM2.5”,但揆諸根本,陸地才是海洋塑料垃圾的真正生產(chǎn)地。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除了海洋表層,人們還在內(nèi)河、陸地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連深海淤泥、兩極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2016年,科學(xué)家驚呼,微塑料已無處不在,地球上已經(jīng)沒有不被它污染的凈土[8],而你不僅無處可逃,還在不知不覺中快速生產(chǎn)和吃進(jìn)更多微塑料。

它在你吃掉的各種水產(chǎn)品中。

在深達(dá)1050米的印度洋西南部的寄居蟹體內(nèi),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多達(dá)五種微纖維[8];由于喜歡食用貝類,歐洲人每年攝入的微塑料至少有1800顆,最高達(dá)到11000顆[9]。這些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你能想到的水產(chǎn)品基本都已被微塑料污染。迄今為止,人們已在全球 233 種海洋生物(包括 100% 海龜物種、36% 海豹物種、59% 鯨魚物種、59% 海鳥物種, 以及 92 種海魚和 6 種無脊椎動物)消化道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顆粒[10] (關(guān)于水域中的微塑料問題,可參考一部短紀(jì)錄片《自食其膠》)。

也就是說,如果要避開微塑料,你可能要首先自絕于絕大部分海鮮了。但躲得了海鮮,躲不了日常。因為——

它存在于你吃的蔬菜中。

小于0.2微米的微塑料顆粒,可以輕易直接進(jìn)入植物(比如你用來卷烤肉的生菜)根系內(nèi),并將其運輸、積累和分散于莖葉中 [11]。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生菜根(a、d)和葉(g)中的微塑料顆粒(李連禎等)[11]

它存在于你必不可缺的食鹽中。

根據(jù)近年的研究,世界范圍內(nèi)市場上幾乎所有品種的食鹽(無論海鹽、巖鹽、井鹽還是湖鹽)都檢出了數(shù)量不等[12](7~681顆/kg)的微塑料顆粒。從已有狀況來看,產(chǎn)自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的海鹽微塑料檢出量都<10顆/kg,而產(chǎn)自中國的食鹽(湖鹽和精鹽)微塑料含量最高也有204~364顆/kg,克羅地亞生產(chǎn)的地中海鹽中,微塑料量達(dá)到了驚人的13500~19800顆/kg。

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012年建議的每人每天5g鹽攝取量標(biāo)準(zhǔn),世界各地每人每年因為食用不同的食鹽而可能吃下的微塑料顆粒數(shù)量如下[12]

數(shù)據(jù)來源:Peixoto, D., et al. [12],制表:虎嗅

如果一個地區(qū)沒有進(jìn)行垃圾分類,也沒有禁止垃圾進(jìn)口,那么食鹽中所含微塑料量也相應(yīng)偏高(湖鹽除外)。

它存在于你喝的自來水中。

正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即便是歐美日本引以為傲的“直接入口”的自來水,也不可避免地被微塑料所污染。

自來水中出現(xiàn)微塑料的現(xiàn)象說明,自來水廠現(xiàn)有的凈化與過濾系統(tǒng)并不能完全去除微塑料。同樣,污水處理廠更無能為力,標(biāo)準(zhǔn)粗放的地區(qū),微塑料去除率可能只有10%,精細(xì)者則可能高達(dá)99%。以美國的一些污水處理廠為例[13],每天每升水排出0.05顆微塑料(折合每噸水50顆)。中國污水處理廠的微塑料去除率處于中游水平,檢測數(shù)據(jù)表明,上海的某些污水處理廠微塑料去除率為55.7%[14]

它存在于你每天洗臉洗澡的日化品中。

比如,那些讓你感到“能洗得很干凈”的去角質(zhì)磨砂洗面奶。早期的磨砂洗面奶的顆粒來自磨碎的果殼、氧化鋁或水合四硼酸鈉,但這些材料表面光滑度不夠,易造成面部紅腫等副作用,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都使用了聚乙烯為原料的微塑料顆粒[15]。根據(jù)估計,中國大陸范圍內(nèi)使用的磨砂洗面奶,每年都能產(chǎn)生2.097億顆微粒,其中80%因為污水處理廠無法回收而進(jìn)入自然水域[14]。值得一提的是,沐浴露所產(chǎn)生的微塑料更多。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還存在于你聽到的剎車聲中。

人們遠(yuǎn)遠(yuǎn)低估了汽車輪胎的危害。根據(jù)測算,每年全世界因輪胎磨損產(chǎn)生的微塑料人均排放量為0.81公斤,在流入海洋的全部微塑料中,輪胎磨損產(chǎn)生的微塑料占了5%~10%,除此之外,輪胎還貢獻(xiàn)了至少3%~7%的PM2.5空氣顆粒污染物[16]。

甚至,微塑料在你的鐵肺面前已難逃一吸:它存在于你無時無刻不呼吸的空氣中。

人們還在空氣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顆粒。在法國巴黎地區(qū),室外每立方米有0.9顆微塑料纖維[17] ,每年,巴黎市區(qū)估計有3~10噸塑料纖維沉降物[18]

簡言之,我們已經(jīng)被微塑料全方位無死角地包圍和浸染。

影響歷史進(jìn)程的微塑料

微塑料直徑不足5mm,這個尺寸與沙子類似(通常情況下,中沙平均粒徑為0.25mm~0.5mm,細(xì)沙平均粒徑為0.125mm~0.25mm),而且比起硅酸鹽沙土,這些微塑料化學(xué)性質(zhì)極其穩(wěn)定,甚至幾百年不會降解,到底能有啥危害?

微塑料絕不是省油的燈。請別幻想它們會安安靜靜地躺著,直到幾百年后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就萬事大吉,雖然科學(xué)家真正著手研究微塑料的時間不過15年,但他們已發(fā)現(xiàn),微塑料可能直接或間接帶來更多破壞。

首先,與硅酸鹽巖石顆粒(用人話說,是沙子)不同,不少微塑料密度較小,浮在水面的微塑料會遮擋部分陽光,直接弱化海水或淡水中的藻類光合作用不足,導(dǎo)致產(chǎn)氧量減少[19]。短期內(nèi),皮毛變化似無關(guān)宏旨,亦無可能引發(fā)更多危機(jī),但長期來看,水體中氧氣減少遲早要引發(fā)海洋生物危機(jī)。海水的含氧量曾多次影響地球生物進(jìn)化的歷史進(jìn)程:約5.4億年前開始的寒武紀(jì)生物大爆發(fā),就得益于水體中氧氣含量增加;而二疊紀(jì)時代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氧氣含量的減少是重要因素。

其次,微塑料體積比一般海洋塑料垃圾更小,更難辨識,因而也更易被海洋動物所吞食。這種無法消化的“食物”主要對水生生物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chǎn)生偽飽腹感、消耗生物儲存能量等。

微塑料甚至不給你“哪管洪水滔天”的茍且機(jī)會。

第三,微塑料大小不等,大于5微米的顆粒通常不能進(jìn)入細(xì)胞或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是滯留腸道,引發(fā)腸炎;即便進(jìn)入淋巴系統(tǒng),大于0.2微米的微塑料顆粒也會被脾過濾系統(tǒng)排出體外[20]。但也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改變肝臟機(jī)體代謝途徑,從而引發(fā)肝炎[21]。

第四,如果塑料顆粒進(jìn)一步碎解,達(dá)到納米級別(Nanoplastic),其危害能力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有證據(jù)表明,納米級別的塑料微粒會穿過血腦屏障進(jìn)入腦組織[22]

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腦脊液與血漿之間的屏障,主要由毛細(xì)血管壁和神經(jīng)膠質(zhì)細(xì)胞構(gòu)成。主要作用是屏蔽有害的或大分子物質(zhì)(如大部分藥物和蛋白質(zhì))進(jìn)入大腦。

第五,微塑料數(shù)量多,總表面積大(這是一道簡單的幾何題,證明過程略),其周圍更容易富集細(xì)菌、重金屬和有毒物質(zhì),在沉降到水底后,這些富集物會進(jìn)入食物鏈。分析顯示,日本海附近的聚丙烯微塑料富集的PCB和DDE(DDT代謝產(chǎn)物)濃度比周圍海水高出105~106[23]。脂溶性殺蟲劑和重金屬能在人體中富集并產(chǎn)生危害的惡例,簡直不要太多。

感謝科普,可是微塑料能消滅嗎?

塑戰(zhàn)不能速決

人類畢竟惜命,微塑料才研究了十幾年,各國已經(jīng)開始紛紛行動起來消滅微塑料了。

美國是較快反應(yīng)的國家之一。2014年,美國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微塑料[24],奧巴馬政府也曾在2015年通過了《零微塑料水法案》[25](全文見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 )。

從2015年開始,英國政府頂著超過39%反對的壓力開征塑料袋稅,使得塑料袋使用率大降85%,在中國2018年開始禁止進(jìn)口“洋垃圾”的政策壓力下,歐盟也被迫在當(dāng)年開始討論開征塑料稅。

不過,由于微塑料領(lǐng)域太過前沿,而中國禁止進(jìn)口塑料垃圾時間太短,針對性政策尚未出臺。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院水環(huán)境研究所在論文中指出[27],我國對塑料垃圾和微塑料處理存在的問題是:

塑料管理立法不足,尤其針對微塑料領(lǐng)域尚屬空白。此前,原環(huán)保部將“添加塑料微珠的化妝品和清潔用品”“塑料微珠添加劑”列入“高污染、高環(huán)境危 險”產(chǎn)品名錄,但目前市場并未禁止使用微塑料化妝品;部分針對塑料的法規(guī)執(zhí)行不理想,如2001年發(fā)泡塑料餐盒禁令后,不少地方依然有使用現(xiàn)象,2007年的超市“限塑令”,最終付費塑料袋成為賣場牟利工具;塑料回收體系不健全,成本較高,缺少鼓勵政策;塑料生產(chǎn)也使用企業(yè)較多,但并沒有承擔(dān)相應(yīng)的回收責(zé)任,即便回收,也通常填埋了事;可降解塑料缺乏標(biāo)準(zhǔn),成本較高。

以下是歐盟國家與中國在海洋塑料垃圾領(lǐng)域政策的對比[27]。

圖表來源:李瀟, 楊翼, 楊璐,等.歐盟及其成員國海洋塑料垃圾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27]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要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面對微塑料,全世界都很無力。

盡管已有的各種研究已表明微塑料有不少潛在危害,但迄今為止,沒有微塑料直接引發(fā)人體次生疾病的臨床報告,也就沒有任何防治微塑料危害的預(yù)案與治療辦法。但無論是微塑料富集的重金屬與有機(jī)農(nóng)藥,還是微塑料本身,都是個定時炸彈,但誰都不知道哪天會炸響;

世界經(jīng)濟(jì)無法離開塑料,所以接下來幾十年,廢棄塑料依然會源源不斷地碎解為微塑料,爾后進(jìn)入生態(tài)食物鏈與人體。而英美日韓等環(huán)保意識極強(qiáng)的國家,也在過去幾十年以鄰為壑,將廢棄塑料出口至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長期忽視廢棄塑料的處理能力。一旦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菲律賓、泰國、越南紛紛禁止進(jìn)口洋垃圾,美國即不得不敦促其國內(nèi)公司提高塑料利用率,而塑料平均回收率達(dá)到45%的歐盟甚至試圖通過征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科學(xué)界已在研究塑料降解的辦法,而且確實找到了一些可行之道,如黃粉蟲、霉菌等。但要真正投入產(chǎn)業(yè)化實踐,又不知何年何月——在有限的將來,你我所能做的事情是:做好垃圾分類,自食其膠的同時,等待技術(shù)進(jìn)步。

【參考文獻(xiàn)】

[1] Kosuth M, Mason SA, Wattenberg EV (2018)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of tap water, beer, and sea salt. PLoS ONE 13(4):e0194970. doi:10.1371/journal.pone.0194970

[2] Geyer, R., Jambeck, J. R., & Law, K. L. (2017).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Science Advances, 3(7), e1700782. doi:10.1126/sciadv.1700782 

[3] Plastics – the Facts 2017:An analysis of European plastics production, demand and waste data.https://www./application/files/1715/2111/1527/Plastics_the_facts_2017_FINAL_for_website.pdf

[4]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yè)協(xié)會.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yè)(2017). 中國塑料, 2018, 32(4): 1–5

[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Marine litter vital graphics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GRID-Arendal[M].Nairobi: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6

[6] Carpenter, E. J., & Smith, K. L. (1972). Plastics on the Sargasso Sea Surface. Science, 175(4027), 1240–1241. doi:10.1126/science.175.4027.1240 

[7] Thompson, R. C. (2004).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Science, 304(5672), 838–838. doi:10.1126/science.1094559 

[8] Taylor, M. L. et al. Plastic microfibre ingestion by deep-sea organisms. Sci. Rep. 6, 33997; doi: 10.1038/srep33997 (2016).

[9] Van Cauwenberghe, L., & Janssen, C. R. (2014).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3, 65–70. doi:10.1016/j.envpol.2014.06.010 

[10] UNEP. By 2050, estimate of 99% of the seabirds will have ingested plastic. [2018-04-01]. http://web./environmentassembly/beat-pollution.  

[11] 李連禎,周倩,等.食用蔬菜能吸收和積累微塑料.科學(xué)通報,2019,64:(9),928–934. doi: 10.1360/N972018-00845

[12] Peixoto, D., Pinheiro, C., Amorim, J., Oliva-Teles, L., Guilhermino, L., & Vieira, M. N. (2019).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commercial salt for human consumption: A review.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doi:10.1016/j.ecss.2019.02.018

[13] Mason, S. A., Garneau, D., Sutton, R., Chu, Y., Ehmann, K., Barnes, J., … Rogers, D. L. (2016).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s widely detected in US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18, 1045–1054. doi:10.1016/j.envpol.2016.08.056 

[14] 白濛雨,趙世燁,等.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微塑料賦存特征.中國環(huán)境科學(xué),2018,38(5):1734–1743.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18.0203

[15] Hu, Y., Gong, M., Wang, J., & Bassi, A. (2019).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on microplastic pollution from wastewater systems: a critical  review.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doi:10.1007/s11157-019-09498-w

[16] Kole, P. J., L?hr, A. J., Van Belleghem, F., & Ragas, A. (2017). Wear  and Tear of Tyres: A Stealthy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10), 1265. doi:10.3390/ijerph14101265

[17] Dris, R., Gasperi, J., Saad, M., Mirande, C., & Tassin, B. (2016). Synthetic  fibers in atmospheric fallout: A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04(1-2), 290–293. doi:10.1016/j.marpolbul.2016.01.006 

[18] Dris, R., Gasperi, J., Mirande, C., Mandin, C., Guerrouache, M., Langlois, V., & Tassin, B. (2017). A  first overview of textile fibers, including microplastics, i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21, 453–458. doi:10.1016/j.envpol.2016.12.013 

[19] Bhattacharya, P., Lin, S., Turner, J. P., & Ke, P. C. (2010). Physical  Adsorption of Charged Plastic Nanoparticles Affects Algal  Photosynthesi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4(39),  16556–16561. doi:10.1021/jp1054759 

[20] Yoo, J.-W., Doshi, N., & Mitragotri, S. (2011). Adaptive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Temporal control over carrier properties to  facilitate drug delivery.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63(14-15),  1247–1256. doi:10.1016/j.addr.2011.05.004 

[21] Lu, Y., Zhang, Y., Deng, Y., et al. (2016).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and Toxic Effects in Liv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0(7), 4054–4060. doi:10.1021/acs.est.6b00183 

[22] JANI, P., HALBERT, G. W., LANGRIDGE, J., & FLORENCE, A. T. (1990). Nanoparticle  Uptake by the Rat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Quantitation and Particle  Size Dependency.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42(12), 821–826. doi:10.1111/j.2042-7158.1990.tb07033.x 

[23] Mato, Y., Isobe, T., Takada, H., Kanehiro, H., Ohtake, C., & Kaminuma, T. (2001). Plastic  Resin Pellets as a Transport Medium for Toxic Chemical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5(2), 318–324. doi:10.1021/es0010498 

[24] Galloway, T. S., & Lewis, C. N. (2016). Marine microplastics  spell big problem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9), 2331–2333. doi:10.1073/pnas.1600715113 

[25] 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 https://www./content/pkg/BILLS-114hr1321enr/pdf/BILLS-114hr1321enr.pdf

[26] 鄧義祥, 雷坤, 安立會, 等. 我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源頭控制對策[J]. 中國科學(xué)院院刊, 2018, 33(10):46-55. doi:CNKI:SUN:KYYX.0.2018-10-005

[27] 李瀟, 楊翼, 楊璐,等. 歐盟及其成員國海洋塑料垃圾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 海洋通報, 2019, 38(01):17-22. doi:CNKI:SUN:HUTB.0.2019-01-019 

En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