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這首詩 讀懂之后的你更闊達《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相信不少人作為過個性簽名,它來源于蘇軾的一首詞,詞牌名為定風波。蘇軾 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接下來就用一個故事的形式來講講這首詞吧。 元豐五年,陽春三月,是一年四季最生機勃勃的時候。且不說從半山腰到山頂這一路灼灼怒放的桃花是何等絢爛,單是路過歇腳的旅人們偶然瞧見那源自山頂?shù)娜袎嬋氲膸灼溆?,都能感受到盎然的春意?/p> 鳥語花香的時節(jié),春色正濃。通往沙湖的官道似往常一般,零星過往的路人皆埋首趕路,四下忽而漸漸灰暗,好端端的天卻飄起了絨絨細雨。 '真是狼狽!'遠處細柳下,黃衫的青年抹了抹臉上的雨水。起初降水被層疊的樹枝篩得細碎,然而雨勢不減,雨聲穿林打葉而來,此刻再懊惱忘掉的雨具也不及直砸腦門的涼意讓人煩心。 '既已至此,不妨一同吟詩為樂,一道悠然徐行?'一身青衣官服的人低笑,拂袖轉(zhuǎn)身,步伐舒緩。 '副使,冷雨寒氣重!'身后同伴勸道,他仿佛充耳未聞,攏攏身上瀝水的外衫,草鞋踩在濕潤泥地足跡深深淺淺。雨花紛揚,淅淅瀝瀝,此時此景,不惑之年的東坡居士在黃州度過第三個春天,'東坡雪堂'和百尺黃桑讓他在對白居易的豁達仰敬之余多了不少感同身受?;潞I某粮?,同被貶謫而遠離都城,栽花種樹般相似的經(jīng)歷更使他對回歸自然,寧靜超然的寵辱不驚境界有了更多的明悟。 春山新雨后,遠山像是被洗刷過一般,明麗秀亮,草木茂盛,曲徑通幽。春風也帶著微微寒氣,團練副使的腳步未曾放緩,醉醺醺的酒意在涼風中散去不少。雨過天晴,身上濕漉的衣衫使人不禁瑟縮,高山尖隱隱約約直觸天際,山頭初晴而斜陽殷切相迎。同行的伙伴們遙望遠處濃濃暖意的夕陽,他一身青衫在人群中扎眼,卻在回望。過往為官也曾名動京師,復遭彈劾入獄,官場險惡,抱負無處施展,得失交錯使人郁郁不得志。 涼風習習,頭腦少了些混沌,回想自己的遭遇,仕途的風雨如同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那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后?與其憂心忡忡,還不如歸去退隱,無悲無喜,勝敗兩忘,山水田園,怡然自樂。大自然的雨晴是屬尋常周而復往,社會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心?眼前的風雨來而往去,人生亦是如此,自也應當不畏坎坷,笑對沉浮。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不久后,蘇軾所作的定風波問世,至今流傳千戶萬里,洋灑文字間的曠達瀟灑,淡泊從容,寵辱不驚的氣概讓不少人閱覽過后為之振奮,豁然開朗,沉浮憂樂不過過往云煙,一蓑抵煙雨,平生亦足。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