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宰相制度直接因襲于隋,而隋代的宰相制度又基本上總結(jié)了漢魏以來宰相制度的變化。
漢魏南北朝時代,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依次擺脫宮官的束縛獨立為署。
東漢的尚書令、曹魏的中書令、晉及南朝的侍中,也先后實際執(zhí)掌政柄,但是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在名義上仍不失為宰相之號,這時候三公皆置屬官,自有一套機構(gòu),也有一定職權(quán)可以說宰相名號與宰相職官是分離的。
隋文帝即位以后,在官制整頓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行動之一就是廢三公府僚,為三省長官的相職正名,“文帝廢三公府僚,令中書令、侍中知政事,遂為宰樞之職。?。ㄈ└傲抛簦妱?wù),總歸于臺閣?!?/span>
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臺閣則指尚書省,于是乎,三省長官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宰臣,謂之“真宰相”。
而三公則成為親王的榮譽稱銜或者宰相的加官,而沒有單獨三公的職務(wù)了。
隋代還有另外一種宰相,即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并為輔弼即宰相。例如,柳述以兵部尚書“參掌機密”。虞世基遷內(nèi)史待郎,“與納言蘇威、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等參掌朝政”。這一制度開了唐代以他官為相的先河。
唐初的宰相制度繼承于隋朝,但是后來仍有較大的變化。
武德朝三省長官并為宰相之職,但自北朝以來,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已不輕易授人。隋文帝時楊廣曾以皇子居其位,煬帝時楊素又因奪嫡篡位有功得授其職,都只是一種榮譽稱號。
所以在隋代就是以尚書省次官左右仆射為本省實際長官,并為宰相正官。如虞慶則為尚書仆射時,隋文帝對他說:“卿位居宰相?!?/p>
唐初擔(dān)任尚書令的李世民東征西討常年在外征戰(zhàn),也不可能實掌尚書事務(wù)。在武德貞觀年間,左右仆射不僅是尚書省實際長官,與中書令、侍中同為相職,而且在眾位宰相中還具有超出于他相之上的地位,如房玄齡、杜如晦都是任仆射而實秉大權(quán)。
唐武德年間還沒有以三省長官之外的他官任宰相事的。但從貞觀元年(627)起,以他官預(yù)宰相事的記載便不絕如縷。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官員加“參議朝班”、“參知機務(wù)”、“參知政事”、“專典機密”之類名號預(yù)宰相事。如貞觀元年以杜淹檢校吏部尚書,參預(yù)朝政;三年又以魏征為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等等。
另一種情況是給一些老資格的功臣元勛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得以繼續(xù)預(yù)聞宰相事務(wù)。
如貞觀八年(634)六十四歲的李靖以足疾請求提前致仕,太宗詔其“三兩日一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所謂平章政事就是共議軍國政事之意。
貞觀十七年(643),太宗初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召以元老蕭瑀為太子太保,李績?yōu)樘剡M、太子詹事“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太子太保、太子詹事都是東宮崇重的官職,其時為重東宮之選,故讓舊相元老蕭、李二人掛職于此。但太宗又怕有“屈階資”,因而又特地創(chuàng)立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目。若僅從品秩來說,太子太保從一品,詹事正三品,都已經(jīng)是三品以上官了,這里所謂“同中書門下三品”,意思是說可與兩省三品官(中書門下只有中書令與待中為正三品官)中書令、侍中“同知政事”。這樣就又多了一個以他官預(yù)宰相事的名號。
到高宗朝,掛參知政事、參預(yù)朝政等名號行宰相事逐漸減少,到玄宗時特別是安史之亂則幾乎絕跡了。而固定的正式宰相名號則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了,而且“終唐之世不能改”。
不過,同三品與同平章事的使用還是有差別的。一船說來,本官為尚書省六部侍郎、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或四監(jiān)者,為相多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本官為六部尚書,任相時則多稱同中書門下三品。
這種情況在開元后似乎已形成了不成文的制度。結(jié)果同平章事成為任用資歷較低的宰相稱號,也有人在宰相任上由同平章事升為同三品。
同三品以高武時用得最多,玄宗時以同平章事最普遍而同三品已漸少用,到了天寶年間,竟然沒有一起帶同三品入相的,肅宗朝也只有李麟由同平章事升同三品一個例子。
代宗大歷二年(767)升中書令、侍中為正二品,同三品的名稱便最終絕跡了。
武德、貞觀之世,尚書省實際首長左右仆射具有首席宰相的身份。高宗即位時,李績?yōu)樯袝笃蜕?,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本來是從二品,位為宰相正官,同三品新創(chuàng)不久,高宗為李績加同三品,也就是為了提高李績的身份。
但從此卻開了一個先例,見除仆射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個別情況下也有仆射加同平章事的)。長安四年(704),豆盧欽望由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散官)拜左仆射,詔書中沒有提“同中書門下三品”,欽望于是不敢去中書門下參議政事。幾天以后,才又有詔書令欽望“知軍國重事”。從此又形成了一個慣例,空除仆射(即不加“同三品”等名號),則不再任宰相職。
開元以后,為仆射者已很少加“同三品”等銜,從而被摒棄于宰相行列。天寶十三裁(754)正月,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入朝,求兼相職,由于楊國忠等人的堅決反對,“玄宗乃已,止加左仆射而已。”安祿山求相不得而被加授從二品的仆射,也許對他是個安慰,但其時仆射已經(jīng)不是宰相則是十分明顯的。
開元天寶年間,李林甫、楊國忠都是以中書令為首席宰相的。但自楊國忠死后,中書令除崔園在至德二載(757)一度為之外,基本上便不再除授了。侍中也只有苗晉卿在肅宗朝一度為之??梢哉f,在安史之亂后,兩省長官也基本上停止單授。
大歷二年(767),中書令、侍中升正二品,只有藩鎮(zhèn)勛臣才帶有這種稱號,從而最終失去了作為宰相職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