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chuàng),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tǒng)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實施思想鉗制后興起。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 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shù)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tǒng)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tǒng)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 名句賞析: 1、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雜事篇》 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必須?jīng)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2、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 ——《孔子家語?五儀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了理想的實現(xiàn),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貧。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新序?雜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點。我們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孔子家語?致思》 孝順父母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去做的事情,而應(yīng)該在平日里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 ——《孔子家語?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所以不必為自己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 6、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 ——《孔子家語?賢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7、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語?六本》 治病的好藥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規(guī)勸的話聽起來卻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 ——《孔子家語?六本》 紛繁塵世,只有用清醒的頭腦加以選擇,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需要我們做事應(yīng)當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掘井。 10、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孔子家語?辯樂解》 犯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而不覺,犯錯之后能夠改正,就是進步的表現(xiàn)。 11、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篇》 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的,而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以有限隨無窮,只能不斷地學習。 1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篇》 事物總是向前發(fā)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1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篇》 人當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去追求偉大的成功。這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一個道理。 14、文繁則質(zhì)衰,末盛則本虧。 ——《鹽鐵論?本議》 過分強調(diào)文飾與修辭,內(nèi)容就會受掩敝而顯得軟弱無力,也即形式重于內(nèi)容,其實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以至于造成決策的失誤,認識事物應(yīng)當把握全局。 16、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荀子?正論篇》 對待有些人,我們只作一笑了之,不必過于計較。 17、前事之不忘后之師。 ——《新書?過秦論》 “前車之鑒”當牢記,重蹈覆轍是愚蠢者的表現(xiàn)。人們應(yīng)當牢記以前的經(jīng)驗教訓,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 18、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孔子集語?論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陰暗,萬物都存在于某種限度之中。 19、德勝者威廣,力盛者驕眾。 ——《新語?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義之德,這樣它的善政可以澤及百姓而流傳很廣。 20、君子篤于義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新語?本行篇》 君子,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言行既要符合道義,又要講求策略。 21、治大者不可以煩,煩則亂;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則廢。 ——《鹽鐵論?刺復》 管理大事業(yè)要提綱挈領(lǐng),辦理小事則要勤謹。 |
|
來自: 文明Shiwenshan > 《五》